關于拆書:
如果你是第一次聽說拆書,下面的信息對你會有所幫助:
聽說我參加拆書活動,孩子問我:“媽媽,拆書學習是把書都拆了嗎?"
呵呵,可以粗暴地這么想,書拆了,拆為己用,把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將學習以知識為導向轉變為以自我為導向。
把拆了的書整合完放入自己新的體系中,這本書不再是別人的書,而是你自己的。避免書多了那么多,還是過不好自己的一生,那是你沒有將書“化”為你的一部分, 它還不是你自己的營養,所以對你成長沒有什么幫助。
拆書幫便簽讀書法(RIA)來源于拆書幫趙周老師,最早的闡述書自:“這樣讀書就夠了”。
拆書(RIA):
R: ?閱讀,提取原文片段
I: ?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
A1: 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A2: 以后我怎么應用
很重要!拆書法的適用邊界是“致用類”的書籍,即解決某一類實用問題,學以致用類的致用圖書,例如時間管理,習慣養成,項目管理,如何面試,如何提高自控力,親子溝通......
今天拆書的片段:
片段 二: 選自《非暴力溝通》
【R 原文片段】
非暴力溝通第二個要素是感受。心理學家羅洛.梅認為”成熟的人十分敏銳,就像聽交響樂的不同樂章,不論是熱情奔放,還是柔和舒緩,他都能體察到細微的起伏。“然而,根據羅洛.梅的敘述,大多數人的感受”像軍號聲那樣單調“。
人們認為感受無關緊要的,重要的是各自權威主張的”正確思想“。于是,我們被鼓勵服從權威而非傾聽自己。漸漸地,我們習慣于考慮:“人們期待我怎么做?”
在一次研討班中,一位大學生說,室友將音響的聲音放得很大,他怎么也睡不著。我詢問他當時的感受,他說“我覺得在晚上不該這么大聲。”我提醒他,雖然他用“覺得"這個詞,但他表達的是看法而非感受。他請他再試著表達感受,這一次,他說”聲音太大了就會打擾到別人。“我向他解釋,這依然是看法非感受。他想了想,斬釘截鐵地說”我沒有什么感受。“
很明顯,他有強烈的感受。不幸的是,他體會不到,更不用說表達它們了。體會和表達感受并不容易。
上面是R部分,下面是我的拆書部分 I+A1+A2
I: (重述知識)
高效有效的溝通,是從清晰了解自己的感受開始。感受來自于我們對生活,對周圍一切事物的感知力。
同樣一件事出現在大家面前,每一個人對這件事情的感知感受都會不一樣。從感受入手,真實了解你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別人的要求,你才會致力于解決自己的問題。感受不是一個結論,也不是一種看法。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經驗1.
孩子比較磨蹭。
例如,早上看到孩子磨磨蹭蹭,吃飯時不專注,穿衣服時發呆,快出門了發現老師要求帶的東西沒有帶,要遲到了,我和他爸爸就會此起彼伏地沖他吼: “你又在磨蹭了”“快點,你又要遲到了”“你怎么總是這樣磨蹭”!
其實這樣吼一點也不解決問題,這是最最無力的溝通。
為什么?我在下結論,我在給他扣帽子,孩子對我們吼他也不高興,這樣的溝通方式一點也解決不了孩子磨蹭的問題。
意識到這個問題,我深入了解了自己的感受。當時的我是焦慮的,我害怕孩子遲到后的種種不良后果,同時擔心這些后果又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我通過吼的方式將這種焦慮和擔心傳遞出去,可是孩子并沒有體會到我傳達的擔心,他只是感受到暴躁失控的媽媽。
經驗2.
老公找東西時,會張口就問:“我那個什么什么在哪里”?多數情況我會指導他找到東西。
還是會有時候根本不知道他要的那個是什么鬼東西,也找不到放在哪里。
然后他經常就會說一句能把我氣個半死的話:“你總是這樣,東西總是亂放!”
為什么氣個半死?一個總,什么都沒了!而且,拜托,是誰在亂放?
他沒有就事論事,告訴我那個東西的重要性,我們該如何一起商量想辦法找到他想要的東西。他直接就說了他的看法,而且這個看法是結論性的,打擊一片的。
“總是......”就是這樣的傷人,一個總字,把你的所有自信和過往的努力全部否定了。
雖然他本性并不真是這樣想的,但就是這樣的溝通結果,把我給惹毛了。
A2:(以后我會怎么應用)
我發現孩子和我溝通的方式讓我很舒服。
例如,我用電動車接他放學,每次我坐在前面,等著他坐到后座,我都會習慣性問一句:“可以走了嗎?”
聽到他的答復,我才會啟動電動車。
有一天,孩子上車后突然對我說:“媽媽,我發現你等我上車的時候,都會問我,可以走了嗎?我非常喜歡這樣,這樣的話,你就不會把我丟下,也不會在我還上車的時候就開車跑了,那樣我會摔跤”。
為什么我非常舒服?
1. 陳述事實:我的確每次都會問他,可以走了嗎,而且他發現了。
2. 他的感受:他非常喜歡媽媽這樣
3. 為什么:避免兩個后果,被拋下和摔跤
(他曾經無意中被他爸爸放過一次鴿子,追著喊著,爸爸開了10幾米才發現車后沒人。)
(還有一次他自己腳欠,突然把雙腳放在地上拖著走,我沒有防備,人和車一下重心失控,他沒有抓緊,跌落下來。)
所以,這是我今后要學以致用的溝通方式,和孩子溝通,和家人朋友溝通,我要多去踐行這樣的方式。陳述事實,清楚表達感受,而不是看法,如果可能,告訴別人原因。
如何得到反饋我做到了?
和孩子、老公約定,如果發現我用了他們不喜歡的溝通方式,馬上指出來,只是指出來我哪里不對,而不是否定我。
如果我發現他們的反饋也是在用我不喜歡的方式溝通,我也要指出來。
每天反省自己說過的話,是否言之有物,是否是有效的溝通,把感悟記下來,定期(每周)集中翻一次自己的記錄,這樣能提醒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