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馬上就到7月15了,在我老家這是很注重的,讓我再想起我的父親。那是一個炎熱的夏天,我大概8歲,我的家即使有眾多山的壞繞,依然擋不住熱氣的包裹,我的家在河的這一側山腳下,隔村子的主要聚集處得走7 8分鐘,在今天看來,絕對是獨門獨戶,獨享山景資源我的父親是當地的醫生,白天在鎮上上班,晚上回家,那天一家人在昏黃的燈光下吃著飯,有一搭沒一搭的聽我父親說話。突然河對岸的幾個幾百米的地方傳來長長的“哦吼”我們能猜想接下來的事情,零星的電燈由遠到近的滅了,停電了,停電對我們那時候來說既是興奮的又是不安的,停電后總會有半小時的的亢奮,在黑夜之中,似乎可以盡情的揮灑,毫無顧忌,沒有目光的關注。可是也是讓人不安得,停電后要點燈,不管是點煤油燈還是點蠟燭,都是費錢的,所以通常早早洗漱就要睡覺了。從小就不喜歡早睡,停電就成了特別不爽的事情,正在糾結之中,家里的狗狂吠起來,聽到一個喊叫聲,“在屋里沒?有人在,我趕緊迎出去,幾個人沖忙的腳步踩著石頭臺階上來了,走的很近終于看清出了,2個人左右夾著一個人,半抬半扶的飄過來,那人臉色蠟白,右手緊緊的捏住左手,一根毛巾染的鮮紅,還在滲著血,來不及問什么原因造成的,趕緊拿了椅子放在屋外的院子,房間太小,這么多個人沒辦法轉身的空間,我父親安排我和弟弟一人點了一支蠟燭站在兩側,扶她過來的人在后面抱住他的頭,我父親彎腰站在他前面,準備好了基礎手術縫合的醫療器具,準備讓他,放手拿開毛巾看看具體現在什么情況,需要怎么處理
? ? 當我父親的手伸過去輕輕的扒開他的手時,他死死的不愿意放手,他的左手死死的捏住右手靜脈位置,堅決不放開,右手已經發烏,這樣僵持下去對當下狀況沒有半點好處,這時候我父親半跪起來,看著他,“你現在是不是很害怕,怕治不好,怕不知道現在怎么辦,怕你家人以后不知道怎么過?就這樣僵持了一會,終于他默許的松開了他的手,當一拿開手的,毛巾開始在滲血,毛巾一點點扯開,血液如噴泉般噴射出幾厘米高,當時我有一種極度惡心想吐的感覺,他左邊一把按住他的右手,嚎啕大哭起來,眼淚嘩啦啦的留,這一下我更是懵了,不知道怎么辦,我端著蠟燭已經站了很久,剛才的惡心感讓我有些不耐煩,畢竟跟我沒多大關系,父親看了我一眼,蠟燭的火苗搖曳著,看的更不清楚了,父親半跪下來,雙手握住病人的手,在當時我們那里的條件根本沒辦法將病人送到醫院。
從來在我們兄弟的眼里,父親是很威嚴的”此刻看著父親的眼睛真誠的擔憂的急切的眼神看著受傷的人,一直就這樣過了不知道多久,病人終于慢慢停下來沒哭了,我父親說“你現在又怕,又擔心,又后悔如果沒發生現在事情多好“
他慢慢的拿開了手,最后在維持幾個小時的努力之下,進行了手術,受傷的人在恢復后多次到我家來表示感謝。之后有一次吃飯的時候,我的父親提起過這件事,作為醫生,把病人當自己,把別人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情,把別人的痛當作自己的痛,這可能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共情,多少年過去,在自己偶爾上醫院的種種窩心的經歷,明白作為一個醫生,精湛的醫術是必不可少的,可是設身處地的去理解病人的痛苦,是多么的重要。
劍橋英語詞典對共情的定義是:能夠想象自己置身于對方處境,并體會對方的感受的能力。共情涉及到兩個維度:一是分辨他人的情緒;二是感同身受的能力。
第一層:分辨他人情緒。分辨他人情緒是覺察并且判斷他的喜怒哀樂,這看似不難,但卻并不是每個人都具備的能力。即使對于健康的普通人來說,也可能存在分辨他人情緒障礙的情況,生長在嚴肅刻板家庭的孩子,家人之間很少相互傳達感情、表達關心,這類兒童成年后更容易產生情感交流、人際關系方面的障礙。換句話說,分辨他人情緒并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它需要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加以練習才能掌握。
第二層:進入他人的情境,感受他人情緒
在分辨他人情緒之外,共情者需要拋開自己的內部參考體系,進入另一個人的世界里,感受對方的感受。即便處在完全一樣的情境下,我們也不可能獲得與他人一模一樣、分毫不差的心理感受。要知道“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經歷和評判。我們盡可以憑借自己的經驗,努力去想象、理解他人的感受
? ? 為什么共情會起效?共情是一種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而別人的情緒是進入其世界的鑰匙。有一種被看到,被理解的感覺。進一步講,就是你在和對方共情,幫對方打開心扉的同時,用他的世界觀,價值觀來幫他解決一些他迷惑的,或者是逃避著的問題。因為用的是他自己的方式,他的思維,所以他更容易接受并且行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