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說《悲慘世界》很多次被搬上熒屏,但我沒看過。
但今天看了 12年電影音樂劇,沒有比較,無法鑒別,但這部作品沒讓人失望,如果影院有一定不會錯過。
讀過《悲慘世界》一直以為它記錄的是一個心靈自我救贖并臻于至善的故事。冉阿讓,一塊面包,十九年苦役,全世界的鄙視和拋棄,滿心的仇恨,卻在神父的援手中被平復(fù)為對這個世界的回報,而這是個什么樣的世界?是勤勞善良的芳汀被踐踏的世界,是弱小無辜的孩子被壓榨的世界,是奸猾者安度殘生忠善者提心吊膽的世界,是沒有光明沒有自由沒有未來的世界。可是,冉阿讓不僅極力兌現(xiàn)了對神父、對芳汀的諾言,更以他的胸襟和氣度放走了沙威并坦然面對槍口。唯有愛人者,得見上帝真顏!《悲慘世界》曾在我心目中就是一部歌頌愛人者并最終讓魂靈的到安息的巨著。
但這部電影似乎不完全相同。陣容、制作等一切都可以忽略,但有兩點被放大了,至少是被作為觀眾的我放大了,我似乎需要重讀原著。
其一是法國大革命的背景。從冉阿讓獲釋時一眾囚徒的悲歌開始,這些在那個年代生活在法國社會最底層的人,因為或大或小甚至是莫須有的罪名,在用生命和尊嚴做代價,寒冷、饑餓甚至鞭撻、蹂躪都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是他們沒有希望。在巴黎的第一個街頭場景中,那些衣衫襤褸的孩子和街頭華麗的馬車妖嬈的貴婦是多么強烈的反差。在巷戰(zhàn)的場景中,那些滿眼怒火、滿眼堅定的青年,不僅一百五十多年前的法國有,一百年前的中國也有。這種民族的不幸和民族的吶喊以圖像的形式觸動著我,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希望是火種,只要希望還在,光明定會到來。從這個層面上來看,冉阿讓是這部影片的主角,但街頭的那些革命者們也是這部影片的主角。愛人者,愛自己的伴侶、子女、親人、朋友,這畢竟是小愛,愛整個民族國家特別是愛這個國家民族的未來才是大愛。
其二是這部影片的形式。因為是音樂劇,所以情節(jié)并不緊張但卻很緊湊。幾乎每一個人無論正面的負面的都有充分的機會來展示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孤立無援的痛苦、憤世嫉俗的仇恨、跌入谷底的絕望、初見曙光的喜悅、泰山難撼的堅強,一切一切情感情緒都以音樂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音樂,比語言更能傳達出人內(nèi)心的波濤洶涌。從一開始人們痛苦絕望的"Look down,look down"開始,我的心一直隨著音樂和歌聲在起伏。疏朗的筆調(diào),恢弘的場面,細膩的心聲,發(fā)人深省的主題定位,這部影片值得再看。
當(dāng)然,這部作品本身的結(jié)局是以上稱賞文字以外的。
PS:1月18日閑暇,看了12版的,今日繼續(xù)閑暇,找了98版的來看,為了比較,為了鑒別。
果不其然。
這兩部電影雖然都以雨果的《悲慘世界》為基礎(chǔ),但各有所重。
沒有超乎想象。
結(jié)尾還是令人難以接受。沙威投河后冉阿讓那表情是什么意思?如釋重負?豁然開朗?人生充滿了感恩和希望?這個表情似乎與整部影片所要表現(xiàn)的大仁大愛的冉阿讓不太協(xié)調(diào)。
品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