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xī,合、聚、協調,和順)如也;從(放縱、展開)之,純如也,皦(jiǎo,音節分明、清晰)如也,繹(連續不斷)如也,以成。”
孔子告訴魯國大樂官有關音樂的原理,說:“演奏音樂的過程是可以領悟的:開始演奏,眾音陸續協調出現;顯得活潑而和諧,繼續展開下去,節奏清晰、悠揚悅耳,旋律連綿而往復,一曲告終而回味無窮。”
【感悟】
朱子《集注》:“時音樂廢缺,故孔子教之”。當時春秋時期,正逢于亂世,可謂是禮崩樂壞。樂是反映人心的,音樂的荒廢,雅樂缺失,這反映了社會人心墮落,道德淪喪。所以孔子這段話是教導魯國的樂師,如何用音樂來扶正人心。
南懷瑾《論語別裁》:音響開始的時候,好像含苞待放的花蕾,輕輕地舒展,慢慢地發聲。跟著下來,由小而大,但是很純正。后來到了高潮,激昂慷慨,或非常莊嚴肅穆,最后這個樂曲奏完了,但還是余音繚繞,后面好像還有幽幽未盡之意。這便是成功的音樂。
一、音樂的基本組成
宋朝的謝良佐說:“五音六律不具,不足以為樂。翕如,言其合也。五音合矣,清濁高下,如五味之相濟而后和,故曰純如。合而和矣,欲其無相奪倫,故曰皦如。然豈宮自宮而商自商乎?不相反而相連,如貫珠可也,故曰繹如也,以成。”
五音六律,這是音樂的基本組成,一首曲子必定要有五音六律。這個五音是指“宮、商、角、征、羽”,現在我們這個音樂用“哆唻咪發嗦啦西”七個音。
1.翕如也,純如也。
這個翕如就講合成。把這些音調合在一起,又要讓樂曲聽起來很美妙,這是需要有一定的節奏旋律,所謂清濁高下,有跌宕起伏。有時候聽起來很清,有時候聽起來要厚重,有時候音高,有時候音低。就像一個小說里頭故事情節一樣,它有一個曲折跌宕。就好像煮飯煮菜,五味要調和,不能只有一個味道。一道美味佳肴中,五味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調和的。相互的調和,又使每一味的本質之美發揮到極致,所以叫“純如也”。
2.皦如也,繹如也
五音能夠合成,又能夠調和,還要“欲其無相奪倫”,這個“倫”,是講這些音律之間的關系非常的協調,還配有各種樂器,像鐘、鼓、笙、瑟,種種的這些樂器,搭配得非常的協調,沒有刺耳、突兀的聲音;也沒有拖沓、拘謹的聲音,這是講“皦如也”。音調與音調之間串連在一起,就像用一根線把散亂的珠子貫穿起來,成為一串,是講“繹如也”,所謂“余音裊裊,相續不絕”。一直到最后,樂曲演奏完畢,給人以非常美好的享受。
二、音樂的關鍵
如何把這些音律很好的串連在一起?孔子一貫主張:“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最后一條藝術基于前面三條。評價藝術的好壞,不能夠只從技術水平上看,更重要的是看它有沒有真正扶正社會風氣的效果,
孔子對學生的教育內容極為豐富和全面,樂理就是其中之一。音樂的演奏有其規則,一般人可能感受到樂曲悅耳好聽,卻未必知道它為什么美妙動聽,如果明白演奏的原理,欣賞時的意境自然更為深刻。
樂在孔子意識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論語》中有數處談音樂的句子。王夫之論:孟子七篇不言樂,自其不逮處,故大而未化。說孟子因為不懂音樂,所以不如孔子,導致了大而未化。也許因為音樂最關情,不懂音樂,對情的理解也就缺位的緣故吧。看來所有人都要加強音樂修養,否則將失去人生之大美,并影響到性情的養護。
三、音樂關乎國家的興亡
孔子以禮治身、以樂治心,樂是調和人們的心地的。樂是心之聲,喜歡什么樣的音律,反映著一個人的品味和德性。
一個國家也是一樣。聽到這個國家流行的音樂,就知道這個國家將要興、還是將要亡,因為正反映了社會大眾的心聲和覺悟。
廣義上來講,喜歡什么樣的藝術,就知道這里的人民道德水平在哪里。如果這些人民都很喜歡雅樂,像孔子推崇的《韶》,這正是反映了盛德的音樂,那我們就能曉得,這里的地方人民道德水平高。那種亂糟糟的音樂,或者是靡靡之音,讓人生起奢淫的心,那些黃色表演、戲劇歌舞都是亂人心思的,引人產生邪知邪見、產生邪思邪念的這些藝術,這都是人心感應,所以國家容易會出現亂象。
《韓非子·十過》:“此師延之所作,與紂為靡靡之樂也。”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就是在靡靡之音中葬送了自己的國家。陳朝陳后主的貴妃張麗華發長七尺,光可鑒人,陳后主對她一見鐘情,據說朝堂之上,還常將其放在膝上共商國事。當時楊堅正積蓄兵力,有奪取天下之心,而陳后主并不在意,還整天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
陳后主曾親做《玉樹后庭花》,令后宮美人每日習而歌之,其歌詞都是稱頌張貴妃和孔貴嬪姿色美麗的。由于陳后主昏淫無道,使張貴妃與孔貴嬪的權勢很大,氣焰威逼朝廷。朝廷中文官武將,也不得不順從她們的意向。而那些個宦官以及靠阿諛奉承度日之人,更是內外勾結,公開行賄受賄,獎賞與處罰也沒有什么標準。結果國家的政紀、法紀全亂套了。一些正直的大臣認為其聲靡靡有亡國之兆,不久果真亡國。現通常用“后庭花”比喻歷代帝王敗國亡家的預兆,故此曲被喻為“亡國之音”。
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音樂思想和音樂欣賞水平的功底之深。藝術欣賞需要一定的樂理知識和主觀體驗意境。
學習《論語》可以修心養性!感謝您百忙之中來助我弘揚《論語》的人文情懷,如果覺得有所贊同,別忘了加“關注”哦,我們一起傳播!有什么感悟、建議意見,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
學習《論語》,會讓生命在百轉千回中多一份厚重!我已經在“簡書”發表了百篇感悟,如果想系統地看,請在“簡書”搜索引擎搜“教育參悟人”。謝謝大家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