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華杉詳解
孺悲,是魯國人,《禮記?雜記》有記載:“恤(xù)由之喪,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學士喪禮,士喪禮于是乎書。”孺悲曾經奉魯哀公之命,來向孔子學習士的喪禮禮儀規范,并且書寫傳下來,所以孺悲也算是孔子的學生。
這里記載的孔子不見他,大概是另一次,他不知道怎么的把孔子得罪了。他來求見,在門口等著。門人進來通報,孔子說:“跟他說,我生病了,不見。”將命者,傳話的人,剛出孔子的房門,還沒走到大門口給孺悲回話呢,孔子就把瑟拿過來,鼓瑟高歌,故意讓外面的孺悲聽見。
孺悲聽見孔子在里面唱歌,又聽到門人傳話,老師生病了,不見!他就知道老師沒病,是故意不見他。一來呢,他不用再來問老師 病好沒有,好了也不見;二來呢,老師有意這么刺激他,他要好好想想,自己什么地方做得不對,讓老師這么生氣。
孟子說:“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教育的方法很多,我不屑于教他,拒絕教他,對他也是一種教誨。
這或許也是孔子教誨孺悲的方式吧!
劉澔覺
如果只是拒絕不見,那肯定不是教誨,拒絕的同時鼓瑟高歌,讓門外的人,好好想。
每個人的性格都不一樣,想要學習成長的路徑都不一樣,孔子用不同的方式教誨每個弟子。
上一篇說孔子不想說話了,子路和他那么關系好,最后也沒改變什么。學習這件事老師只占百分之二十,真正的還是靠自己去悟,去實踐,去思考。
原文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華杉詳解
宰我,又名宰予,問老師:“父母去世,守喪三年,這規矩時間也太長了吧?君子如果三年不去習禮,那禮一定廢掉了。三年不去演奏音樂,那音樂也失傳了。陳谷吃完了,新谷又已登場。打火用的燧木又經過了一個輪回,是不是守喪一年就可以了吧?”
鉆燧改火,古代鉆木取火,被鉆的木,四季品種不同,《周書?月令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槽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一個輪回,鉆燧改火,就是一年過去了。
孔子反問宰我:“父母死了,還不到三年,你便吃米飯,穿錦衣,你心安嗎?”
宰我說:“心安啊,我覺得沒有什么不安。”
孔子很生氣,說:“心安,你就去干吧!君子居喪,吃美味不曉得甘甜,聽音樂不覺得快樂,住在家里不覺得舒適,才不這樣干。你如果覺得心安,你就去干吧!”
宰我退了出去,孔子還在生氣:“宰予真是不仁不義!你生下來三年,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三年之喪,是全天下的規矩,宰予小時候,難道他父母沒有抱他三年嗎?”
這是三年之喪的儀式原理,因為我們生下來,父母抱了我們三年,所以父母去世,我們要守喪三年。守喪三年的規矩很大,吃什么,穿什么,住在哪里,都有嚴格規定,特別是三年不能工作。所以古代官員,一旦父母去世,必須丁憂回家,三年不能出來做官。但是,很多名臣也做不到,比如張居正、曾國藩,都是皇上下旨“奪 情”,不是他不守,是國家需要他,皇上不要他守。
劉澔覺
想起來就是食之無味,聽音樂也得不到快樂,內心久久不能忘卻,難過呀。內心無法安寧。這樣,不管是在守孝還是在忙工作,內心都是很難受的。
他內心沒有不安,那就不存在守孝這一說了。爺爺去世了,想起來那天爸爸哭的樣子,我難受,尤其那句,再也見不上了。我真是難受的要命,我無法接受,見不到父親和母親,我無法接受,我也不想做那樣的心理建設。
對于我來說,我一定要組建一個完整的幸福的家庭,這是一種責任,自己的家庭都不能盡職盡責,那這個人還有什么可信的呢?或許離婚有很多原因,我也不能保證我就不離婚,但內心對這件事的嚴肅,上升到了一個高度。人就是有那樣高的要求,才能做到。
對自己要求高,另一半她自己也對自己要求高。我只為心安,不為別的。
原文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華杉詳解
孔子說:“整天吃飽了飯,什么也不干,這樣不行呀!不是有下棋的游戲嗎?下下棋也好呀!總比閑著好!”
哎呀!這話從小對我影響太大了!“你下下棋也好嘛!怎么在那兒發呆!”這話就像小時候我爸爸在說我:“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學校里也掛著標語“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從小就被教育要緊張起來,不能虛度光陰,一分一秒都要利用起來,要么工作,要么學習。如果是在玩,那也是在體育活動——鍛煉身體,或者是下棋—— 有益智力,旅游——開闊視野,聽音樂——陶冶情操,總之都是服務于工作學習的,不是“純玩”。
成年之后,這根弦還緊繃著,如果哪天歪在沙發上看了一會兒電視,就有罪惡感——哎呀!我怎么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啊?要么找找有什么工作干,要么看書學習呀!
周圍這樣的朋友也不少,別說飽食終日,很多朋友,每頓飯都要安排一起吃飯的對象,吃飯不是為了吃飯,還是為了談工作!如果實在沒有工作談,就看能不能談出點工作來!中國這樣的人太多了,就是勤奮,勤奮,再勤奮!
現在我不太聽孔老師這句話了,我想多一點“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日子,以前一分鐘不工作,不學習,就覺得空虛,現在覺得自己缺的就是空,就是虛。以前一天沒干活就有罪惡感,現在一天不干活就覺得自己賺到了——不過好像沒有一天不干活的時候——肚子也 要空一點,虛一點,不要飽食。
半飽終日,無所用心,放空自己,歇歇也好!
劉澔覺
我的經歷是,從小就是玩,從來沒認真學習過,父母恨鐵不成鋼,各種操作,但還是沒有成為人才,最后無奈送我到外地讀書,希望找到能救我的好老師。離開父母之后,自己算是在一個叢林中自然長大了吧。
在一個百無聊賴的上午,自己醒悟了,開始與自己對話,向自己發問。為什么百無聊賴呢?沒人欺負我了、網吧、錄像廳、臺球廳、等等任何無關學習的事情都干了,但還是無聊,沒有快樂。直到又回到畫畫帶給我全新的世界。從此之后我如饑似渴的學習,第一年沒考上,補習考上了,這就是人生的救命稻草,我沒有放棄,我要把這根稻草做成繩子,又粗又長的那種。(說兩句題外話,困苦和富裕都要經歷,困苦能學會思考,能鍛煉自己的韌性,提高自己的勇氣。富裕呢,可以帶來各種體驗,可以讓自己內心非常的滿足,可以讓大家在一起。人生無常,學會在各種事情中感受到,去體會,去探索經歷,方能不負生命,人生沒有好壞,生命非常平等)
半飽非常難控制,無所用心也非常難實現。飽能做到,餓也能做到。奔跑了十年,不敢松懈,因為自己知道自己在哪,我還需要努力奔跑。等到自己成長到下個階段,才能體會和踐行這虛實之間的微妙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