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他自己,沒有人能審判他,皇帝也不行。
說到明神宗朱翊鈞(萬歷皇帝),都知道他是一個甩手掌柜,長年罷工不上朝。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不理政事的皇帝,卻親自寫批文,命令東廠和錦衣衛,捉拿一個76歲的老和尚。
為什么朝廷不放過一個年僅古稀,半只腳已踏入棺材的老人?
理由很簡單,因為這個老人座下門徒甚多,
其“異端”思想,影響到了帝國的統治。
這個老人,叫李贄。
他的“異端”思想,跟現代人的很接近,太超前了。
▲李贄
01
O N E
李贄的思想,有多前衛?
首先,他提倡婚姻自由。
什么父母之命,什么媒妁之言,在他眼里來都是臭狗屎。
他認為:夫婦之際,恩情尤甚,真摯的感情才是夫妻關系的基礎。
他公開支持“寡婦再嫁”,稱贊寡婦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的情投意合。
自己的兒子死后,他居然勸說兒媳婦改嫁他人。
這思想覺悟,別說在明朝,就是在當下的21世紀,也會讓人大吃一驚。
此外,他提出男女平等,公開批判男尊女卑的儒家糟粕。
夫子們說,女人頭發長,見識短。
他反擊回應,所謂的女人頭發長見識短,是因為這個丑陋的社會,硬把女人關在家里,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常年在家的女人怎么和外出游歷的男人比見識?
夫子們不服,他羅列了“才智過人,識見絕甚”的婦女,如以一孤助無援的女子手刃殺父仇人的趙娥等,李贄說“男子不如也。”
在作品《初潭集》中,他記錄了25位女性的事跡,贊賞她們有才智、有見識,夸她們是“須眉所不及”,一如偉大的毛主席說過:婦女能頂半邊天。
▲《初潭集》李贄 撰
他在湖北麻城,開壇講學,不分男女,一律都可入學,真正做到了有教無類。
要知道哪怕是在反封建思想高漲的民國,還設有專門的女子學校,都不敢提出男女共讀。
這個人的思想真的太有魔力了,說他是思想的穿越者,一點也不為過。
但這些,仍然不足讓萬歷皇帝親自下命抓他,
萬歷皇帝雖然不上朝,但他愛讀書,各種荒誕的書都讀過,在他看來:
離經叛道的人多了,寡婦再嫁早已是默認的事實,
再者,花木蘭尚能替父從軍,誰說女子不如男?
李贄的這些言論,都可以忍受,
唯一不可忍受的,是蔑視皇權。
02
T W O
李贄竟公開宣稱:天子和普通老百姓沒什么區別。
好家伙!這話對于封建王朝來說,蝦仁豬心啊。
中國人信奉神明,因此歷朝歷代都強調天賦神權,天子是什么?是天選之子。
所以古代最極端的崇拜事件,就是民間對皇帝的崇拜,就跟埃及人把法老當作神一樣,盲目崇拜。
對于李贄的這句話,萬歷是深有體會的。
天選之子是什么?就是被選上的人,要承受相對應的責任,受到更多的限制。
▲明代講學
六七歲時,他就要每天早上三四點起來讀書學習,用功程度堪比參加高考。
普通小孩上學還有周末,過過六一兒童節什么的,萬歷什么都沒有,別人童年是抓抓泥鰍, 他是天天被抓去上學。
好不容易親政了,想立寵愛妃子的兒子為太子,卻被朝中大臣否了,能不憋屈么?
說到底,天子和普通人一樣,并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但是,說歸說鬧歸鬧,別把天子開玩笑。
這還沒完,李贄又補上一刀:
老百姓并不卑賤,有其值得尊貴的地方。王公貴族并不高貴,也有其卑賤的地方。
這下可好,得罪了天子,又諷刺了權貴。
整個朝廷都把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被抓也是在情理之中。
反對封建等級,主張人人平等,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直呼內行,
恨不得和李贄對酒暢談,但按照年紀來算,李贄可以做他的爺爺。
▲真性情的李贄
03
T H R E E
李贄,一個從讀四書五經,長大后參加科考入仕為官的人,
按道理來說,他應該成為三綱五常的忠實擁護者。
怎么會有如此大逆不道的“異端”思想?
說到底,離不開他坎坷的人生經歷:
他出生于泉州,家境貧寒,幼年喪母,隨父讀書,從小對程朱理學反感。
但為了家計,不得參加科考,26歲中舉,卻說:此直戲耳。諷刺那些高高在上的主考官,真的懂得孔子的精髓嗎?
估計50歲才中舉的范進,聽了李贄的話,氣得想打人。
考慮到家境困窘,只好選擇就祿,遠離家鄉到河南的輝縣做縣學教諭,相當于教委主任。
五年任職期間,從未收入學生一份禮,僅憑工資,養活一家五口。要知道明朝的官員工資,出了名的低。
后調任國子監博士(明朝最高學府),不久次子因病去世(長子早夭)。
因祖父去世回泉州守孝三年,妻女留守曾經任職的輝縣,有幾畝地謀生。
不料那年輝縣大旱,貪官污吏想乘機發財,假借漕河要運送公糧的理由,把通向老百姓田間的水全部引入漕河,不許用半點水澆田。
李贄趕回輝縣,親自為老百姓求情,被拒絕了。若他為自己的幾畝地請求同僚引水灌溉,大概會得到照顧,但他沒那樣做。
他說,寧肯自己的田地與全邑萬頃一起干旱,也不愿接受貪官私情。
求情無果回到泉州繼續守孝,果然,那一年天災加人禍,輝縣大鬧饑荒,他的二女兒和三兒女,因饑病交加,相繼死去。
▲明代抗倭
04
F O U R
人到中年,喪子喪女,官場的黑暗,生活的不幸,使李贄對人民的疾苦有更深的理解。
他經歷過人間的疾苦,更能懂老百姓在想什么,催生了民主思想。
50歲到云南姚安就任知府,治理邊境地區的少數民族時,體現了超越時代的民主執政理念:
公堂之上,除了他判案,還請了當地的名望一起討論案情,頗有現在自治區自治的思想。
他認為,有衣穿,有飯吃才是百姓的正常需求,每個人都想過上小康生活,而不是滿嘴的仁義道德,就能過上好生活,國家就會強。只有民富,才能國強。
由于思想過于超前,因此得罪了上級領導,他卻不以為然。
此外,他修連廠橋,解決當地夏秋的洪水泛濫,清朝的《姚安縣志》有記載,此橋惠澤三百余年。
正如他剛上任就寫下的兩幅對聯:
從故鄉而來,兩地瘡痍同滿目;當兵事之后,萬家疾苦總關心。聽政有余閑,不妨甓運陶齋,花栽潘縣;做官無別物,只此一庭明月,兩袖清風。
在姚安任上,清廉簡樸,因此深得當地百姓的愛戴。
三年任期已滿,離開時身上僅有圖書數卷,沒有其他財產,百姓自發相送,無不淚流滿面。
▲送別圖 作者-陸儼少
按說此時他政績突出,是升官發財的大好機會,可他向上司提交了辭職書。
因為他的理念,早就引來士大夫們的指責,
對于歷經世間悲苦的他來說,一切都不重要了。
他選擇剃發出家,卻留胡子,不吃素吃肉,
他開壇講學,打破傳統,公然收女學徒,
他的講座下,不乏市井之人,以及娼女,
他說,你們這些人和皇公貴族是平等的。
05
F I V E
若你走在明朝晚期的大街上,隨口提到李贄這個人,別說那些夫子們了,就是街口小巷的販夫走卒,都會兩眼放光:李贄又出書了?這次他又罵孔子什么?哪里有渠道能買到啊?……
李贄是個有追求的人,每次翻看程朱理學,他心里都想爆粗:這寫的是什么鬼玩意?
于是他自己寫了幾本書,起名《焚書》、《藏書》…
光書名就能完爆現在的成功學、毒雞湯之類的書,
寫書之前,他知道所寫內容為世人不容,恨不得焚之,只能藏之以后世。
頗有一種?“我見諸君皆傻逼,諸君見我應如是”?的感覺。
他在書中指出,
“孔子只不過是一個普通人,沒有必要如此神化,孔子也存有私欲。 程朱理學說的“存天理,滅人欲”偽倫,實屬狗屁。?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脫離物質生活,空談倫理道德,都是偽君子,滿嘴仁義道德,背地里卻是男娼女盜。”
不出所料,上至王侯將相,下至鄉間秀才,都開始對李贄進行口誅筆伐,他的書被視為異端,遭到禁毀。
但古往今來,禁書有一個共同點:越禁,越受歡迎。
他的書屢刻屢焚,這種情況從明代末期延續到清代。
▲明朝思想家李贄
06
S I X
萬歷三十年,76歲李摯因妖言惑眾犯了思想罪,被下詔入獄。
被關二十多天后,獄卒找來了剃頭匠,給這個老和尚剃頭。
李贄趁機拿起剃刀自刎,但他只割斷了氣管,沒割到動脈。
剃頭匠問:和尚痛否?
他搖頭表示不痛。
剃頭匠:因何自殺?
李贄用手指蘸了自己的血寫到: 七十老翁何所求。
直到第二日,李贄才氣絕身亡。
對于死,李贄早有準備,除了他自己,沒有人能審判他,皇帝也不行。
李贄死后,其好友將其葬在通州北門外馬氏莊。
按李贄遺言,墓地周圍種了上百棵白楊樹。大有向相距幾十里的北京萬歷皇帝示威之意。
白楊樹喜光,耐嚴寒,極易成活。李贄一生如這白楊樹這般,雖遭遇悲苦,仍百折不饒,追求光和自由。
在那個無比迷信鬼神,崇拜皇權的封建社會,有一個人站出來,反對封建,
他批評儒家的三綱五常的治國思想,認為富國強兵才是國家發展的關鍵。
李贄,走在了那個時代的前端,也成了那個時代的叛逆者,他不融于世,所以世也不能容他。
李贄在《明史》并沒有傳,僅在講《明史·耿定向傳》時,稍微帶了一下。
幸運的是,四百年后的今天,我們能在歷史教科書上看到他。
不幸的是,他死后兩百多年,一個叫吉田松陰的人,抄了他的《焚書》等書。
借此開辦了學校,宣傳思想,培養了80多名的學生,有一半的人成為日本明治維新的中堅力量,日本完成了思想革命,于1894年發動甲午中日戰爭,我們損失慘重。
如果那時世人都有李贄的思想,我想中國至少不會被人按在地上摩擦。
但歷史沒有如果。
資料來源:
張建業:《李贄論》、《李贄小品文箋注》
鄢烈山:《李贄:告別中庸》
錢犇:《淺談明末李贄思想對日本的影響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今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