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寫一寫關于《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的觀后感,坦白的講在沒看之前,我并沒有抱多大的希望,但是看過之后真的很感謝那位拉著我去看電影的朋友。
這部電影應該是我繼《我的少女時代》后再一次感動我的電影。《我的少女時代》可以說是在懷念青春,重新找到那些我們還身著校服,青澀可愛的影子。而《不二情書》卻是在教會我們現在和未來那些事情,關于愛、家庭以及人生的態度。
原諒我無法全部重現電影對白,只能以我的理解和語言闡述這部電影。
大牛說愛都可以做了,誰還會去談?但是焦嬌卻說深愛太傷人了,毫無保留的把心放出去,就害怕有一天得自己一個人療傷。可是不再試,你又怎么知道那個人是不是最對的呢?看似簡單的話,卻道出了對愛情的態度,她告訴我們不要對愛失去希望,劉曉慶可以在60幾歲時給自己一場完美的婚禮,我們20幾歲的人怎么就敢說自己千帆過盡,未來只能一人向前呢?所以現在單身的你我,請努力的活著,總有一個屬于你的大牛穿越人海擁抱你,走到和電影中爺爺奶奶在80多歲時沐浴晨光之中,相執看報的溫情。
我記得劇中姣爺走在拉斯維加斯的大街上有過這樣一句話:暗透了才能看見星光,向死而生這句話太有勁了。是的,當一個人連死都不怕,還怕什么!最近在看河合隼雄的《心的處方箋》,在第二篇處方箋中他提到了“好事不成雙”的一種思想,也就是好事不會總成雙的到來,同樣壞事也不會一直降臨。所以當以為我們的生活欺騙了我們,更甚者發現已經走投無路的時候,請學一學姣爺,想一想河合先生的話,也許生活真的沒那么糟。
電影中出現很多人物,他們不是故事的主角,卻真實的演繹著與這個社會契合的故事。那位所謂無時無刻不在為自己孩子考慮未來并放棄自己的工作而在美國陪讀的母親,與選擇用沉默抵抗并不再學習的兒子形成鮮明的對比,不必追究導演是否在諷刺中國的教育,但是真的感謝她在電影之中真實的表現生活。而另一位電影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凌姐,是現實生活中最常見的女性形象,經常嘮叨偶爾彪悍,但更多的時候是溫柔和善良,當然也是一位好母親,讓兒子去做想做的事不用等到過了年紀而后悔。電影中的爺爺奶奶更是感人,從舊時代的婚姻走到現在,也許沒有結婚證,但是那份不言語的愛,那份包容的愛令人動容。其實生活真的是這樣,我們尋找的那個人,一定不是完美的,但卻必須是包容的,在這份包容下我們會時光靜好,與君語;細水長流,與君同;繁華落盡,與君老。
電影中帶有的異國風情本就浪漫,而整部電影又是以愛情小說《查令十字街84號》為線索,并拋棄了當下的通訊軟件,以最原始的聯系方式書信為信使,另外焦嬌的職業又不同尋常,自帶神秘,種種表現怎么能不讓人感到千般風情?我不知道別人怎么評價這部電影,但對我來說它雖不完美,但卻完整。完整的表現人物形象,完整的詮釋愛與信念,更是完整的演繹生活。
最后的最后,我想說當我老了,我要成為劇中奶奶的模樣,單純不失睿智,依舊愛笑,仍然善良,笑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