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量決定了一個人的知識結構,知識結構決定了一個人的思維,一個人的思維決定了一個人的行動,一個人的行動決定了一個人的現狀。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閱讀量對一個人的現狀改變是根本的,但恰恰相反,在現實生活中,畢業的人還能保持閱讀學習的人少之又少。
畢業不在閱讀學習的理由,多是工作忙,生活里的瑣事太多,沒有心思了。這些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們閱讀的時間,或者說不再有大塊的時間讓我們心無旁騖的閱讀學習,更多的是碎片化的時間。
有人說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就在于在工作八小時之外時間的利用之上。下班回到家到睡覺前這段時間是如何利用的,對個人的發展非常重要。抓住一切可以學習的時間來學習,當然學習不局限于自己坐下來靜靜的看書。在生活養成學習的習慣,在與高人的交談中,在處理日常工作的事情中,在電視節目中,只要我們多留心,多思考,多總結,都會成為我們學習的場所。
對于一個人所處的境況,我認為都應該向內來尋找答案。外在所有的表象下,實際推動的還是個人內在。
大學畢業時,在和幾位要好的同學在宿舍里臥談,談到小時候被人欺負后,各自的想法。其中,一位同學說小時自己被同學欺負了,他就立志像他哥哥一樣成為一個體育生,只有欺負別人,而沒人敢欺負自己。另一位同學談到自己的經歷時,說那會他就在心里暗暗立志,只要今后自己能夠進入上層社會,就不會跟這些小混混有交叉了,就談不上被欺負了。前一位同學本科畢業就進了一個家公司,后者報送到清華讀博。在相同的事情面前,不同人的反應迥然不同,最后的發展也迥然不同。
從根本上來說,是兩位同學的輸入信息不同,前者同學日常見到的都是自己哥哥高大威猛的形象,因而在他意識里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以暴制暴,后者同學爸爸是大學老師,在他的意識里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向發展,脫離底層里。
在工作中,不丟棄學習,始終保持一種饑餓狀態,努力的吸取知識營養,才能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越來越有價值,也會越來越有安全感,不論是給自己的安全感,還是給周圍人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