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 ? 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
> 薛兆豐:經濟學關心的一個最核心問題是比較和選擇。而要做好比較和選擇,一個重要前提,就是不僅要看見那些看得見的東西,還要盡量去看見那些不容易看見的東西,那些需要通過推測才能看得見的東西。
一個人聰明有很多種,記憶力好,想象力豐富,模仿能力強等等都是聰明,但是有一種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聰明,那就是在關鍵時刻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
要做出正確選擇,你首先得把要比較的東西拿出來,放在天秤兩邊去對比。而我們在比較的時候不僅要看見那些看得見的東西,同時也要看見那些看不見的東西。這是對一個經濟學家考慮問題時的基本要求,而我們普通人,要想在人生的選擇中多做些更明智的判斷,就必須擁有這種能力。
什么是看得見的?小鎮的父母,希望年輕人回家工作,因為那里有資源,有人脈,這是看得見的。兒大城市帶來的眼界,發展與認知,是看不見的。談戀愛的時候,另一半的顏值是看得見的,一段時間后,人品,智慧與責任心等也是能察覺的,但是未來能給家庭帶來什么是看不見的。買廉價的衣服與痛一時買更貴質量更好的衣服,看得見是價格上的區別,看不見的則是廉價衣服帶來的糟糕體驗,心情的不舒服,而好衣服能一定程度上帶來心理上的優越感與自信。
前段時間火熱的窮人思維與富人思維說的也是這個道理。這里說的是思維上的窮富觀念,擁有富人思維的人,能看見窮人思維看不見的東西,關注的是未來的收獲與成長,便不容易被眼前短暫的利益所誘惑,長遠來看,這類人更容易成功,也擁有更高的生活質量。
為什么要去看見那些看不見的東西?我們也許聽說過破窗理論的故事。它說的是,一個頑童把窗戶打破了,這時候窗戶的主人,就要去買窗戶,這將刺激窗戶的生產。制造窗戶的工人接到訂單,有了錢以后,他可以去買面包。面包工人又可以去買衣服,這樣就推動了一連串的生產。所以破窗理論的支持者說,有破壞才有進步,破壞本身是好的。
咋看起來,這個邏輯很充分,也很有道理。但仔細想想,其實漏洞很多。我們眼睛看到的是破壞之后帶來的經濟連貫效應,但如果我們避免了人為破壞,自然災害,如果人能生活得更健康,如果機器更先進得話,那么省下來的時間,資源和勞動力,本來可以用在生產其他更有效的東西上面,那樣我們的生活會更加富足。而那些更有效的東西是看不見的,它需要靠想象。認識破窗謬誤的難點就在這。類比富人思維,他們看見的靠的也是想象力,說不清但確實存在。
按照這個觀點去思考,我發現身邊很多人的一生都在去追求看得見的東西,工資,房子,車子…卻忘了去看見個人身上應該有的成長與精神自由。
剛出來找工作的時候,我面試了很多家公司,因為是銷售崗位,所以容易通過,但當面臨這么多選擇時,當初的堅定卻動搖了。有些成長空間大的因為底薪低而放棄,還有些因為離住的地方遠放棄,挑挑揀揀花了半個月的時間才找到比較合適的公司。
剛畢業的大學生很少有不關注工資的,哪個給的工資高去哪個,前段時間一朋友跟我說想跳槽,去找找工資高的企業。他說公司的成長氛圍,領導者能力,企業文化,發展前景都很好,唯一的一點是工資太低。我在心里為他可惜,這么好的工作給我就好了,只要能在上海湊合生活就行。等能力上去了,還怕工資漲不上去?
嘗試列舉做選擇時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因素,看得見是它當下會帶來的收益或損失,更要利用想象力去推測那更多的看不見的東西。比如個人的成長復利,經濟的連鎖反應,精神的空虛,等等。這里說的并不是看不見的都比看得見的重要,而是當我們做決策的時候,還要充分考慮那些暫時還看不見的,甚至是永遠也看不見的因素。
所謂的“大智慧”,其實只不過是“把智慧用到大事兒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