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音樂大師分別是:歐洲歌劇四大巨子之一的莫扎特、交響樂之父海頓、音樂之父巴赫、俄羅斯最偉大的音樂大師柴可夫斯基和作曲之王舒伯特、歌曲大師舒曼、德國歌劇舞臺最偉大的人物華格納、浪漫主義鋼琴詩人肖邦、世界圓周舞曲之王約翰·施特勞斯及世界最偉大的交響曲作家貝多芬。
?
他們每一位的經歷都是傳奇,除了一種相同的艱難命運,又各不相同。普通的讀者所關心的大概和我一樣,大師們的生活是怎樣的?特別是感情生活怎樣?他們的音樂風格如何?什么導致了他們和我們不一樣?本書輯錄的是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們的講義,能否回答這些問題呢,我們一起走近他們的音樂世界吧!
?
莫扎特
1756年1月莫扎特生于奧地利一個真正的音樂世家。身為音樂家的父親發現4歲的他能準確無誤地辨出任何一個絕對音高和相對音高,一首小步舞曲他能在半小時以內就學會。不滿5歲的他就寫出了結構嚴謹毫無錯誤的協奏曲。6歲就和姐姐一起,在父親的安排下在慕尼黑、維也納等地的貴族豪宅間往返演奏。
1763年11月,他們抵達了巴黎,受到法國上流社會的注意,并到宮延為國王表演。
1772年至今1777年間是莫扎特音樂創作的一個成熟期、豐收期,雖然喜歡的是歌劇,在父親的開導下創作了一批優秀的鋼琴奏鳴曲。
1777年9月,莫扎特在母親的陪同下再游歐洲。在曼海姆22歲的莫扎特狂熱地陷入了與阿珞西婭的愛戀,但因阿珞西婭的家庭貧窮,遭到父親的強烈反對。3月,莫扎特不得不淚別阿珞西婭,初戀劃上休止符。莫扎特的妻子在生活習性上和他同樣懶散、不諳家務;不切實際而疏于理財。兩人在一起只能勉強正常維持生活。
1783年6月出生的第一個孩子三個月后因疾病和營養不良不幸夭折。第二年圣誕節前夕,莫扎特攜妻子回到維也納。他寫出了堪稱他所有鋼琴曲中最優秀、最柔美的《C小調賦格曲》。多年后將其改編為《C小調行板與賦格曲》。為表達對海頓的尊敬,他寫了一組四重奏獻給他。
1784年11月,他完成了第四首,即著名的《降B大調弦樂四重奏》(《狩獵四重奏》)。
1784和1785年間的《D小調鋼琴協奏曲》和《C小調鋼琴協奏曲》是莫扎特詩意情緒表達的登峰造極之作。盡管此時他的作品越來越成熟,聲名也越來越顯著,可他仍然經濟拮據,常常入不敷出。
1785年4月,《費加洛的婚禮》終于脫稿。當時維也納沒有人真正認識到《費加洛的婚禮》的不朽價值,除了海頓、達·龐蒂和他自己等少數幾人。
1786年12月在波希米亞的布拉格上演時獲得了爆炸性的效果,他受到波希米亞人前所未有的歡迎。
1786年間莫扎特寫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室內樂作品。9月妻子新生下的孩子未滿月便夭折,他再一次忍受著情感的波瀾,為化解悲痛,在年底寫就的《D大調第三十八交響曲》(《布拉格交響曲》)展示了莫扎特成熟期的風格,堪稱古典交響樂的典范。從布拉格回到維也納,他便立即投入到歌劇《唐·璜》的創作中,并于1788年在春在維也納上演。
1789年是莫扎特最失意落魄的一年,妻子病得沉重,醫藥開支猶如無底洞。他四處奔波,無法集中精力作曲,也是創作最少的一年。
1791年初開始,半年的時間寫就了歌劇《魔笛》,莫扎特卻為此耗盡了心血,他的身體完全垮了,但他并沒有意識到這次疾病的危險性。
1791年7月,最后一個孩子出生,正當他沉浸在這短暫的喜悅時刻,一灰衣瘦高男子交給他一封信,要求創作一首《安魂曲》。這引起他的強烈不安,他感到這是神給予自己的死亡預示。
1791年12月5日這位偉大的音樂天才溘然長逝,年僅三十五歲。
?
海頓
約瑟夫·海頓(1732-1890)是奧地利著名作曲家。他的音樂風格熱情、典雅,充滿歡樂、幸福、和平的氣氛,就像優美的田園詩一樣。作品中可感受到鮮明的奧地利民歌風格,且具有巧妙的幽默感,及愉快而別致的情趣。
他的父母是普通勞動者,他身材矮小,給貴族當過仆人,看過大門,當過郵差,擦過皮鞋……很長一段時期在貴族的私人樂隊歌唱班中服務。一直到1790年,他為委托者寫了100多首交響樂和80多首弦樂四重奏的絕大部分,這些體裁在海頓創作中占主要地位。
海頓愛上了理發師的小女兒,可那位姑娘卻去做了修女。在聰明的理發師的建議下,他不喜歡那位姐姐卻于1760年11月娶了她。最終對于毫無幸??裳缘幕橐觯缓酶鬟^各的日子了。他的另一位夫人是一個寡婦。1792年之后兩人的關系沒有任何文字記錄。海頓一生都沒有兒女。
90年代,是海頓最重要的創作成熟期。他的交響樂創作在這一時期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1790年寫下了他最有影響的交響樂——12首《倫敦交響樂》。并且創作了包括《皇帝四重奏》在內的許多四重奏、清唱劇《創世紀》、《四季》以及大量其他體裁的音樂作品。
海頓被作者譽為最為健康的作曲家,他是“一位各方面都良好的人”“少有作曲家能像他一樣,全然擺脫神經過敏的折磨”。他是音樂史上最多產的作曲家之一,可說沒有任何音樂形式未經他使用過,大家都公推他為作曲圣手。
?
巴赫
巴赫(1685-1750)是出身于德國一個受人尊敬的音樂世家。9歲那年,小巴赫的父母不幸相繼去世。由他的長兄帶著他。當哥哥有了第五個孩子后,巴赫離開哥哥家,被呂奈堡的一個合唱團錄取,入神學院學習。
1702年畢業后他在呂奈堡小鎮謀得管風琴手職務。
1703年4月赴魏瑪任宮廷小提琴手。
1704年他又謀到阿恩什塔特教堂管風琴師的職位。但上司粗暴的審問、帶侮辱性的斥責,使他于1707年離開,赴繆爾豪森的教堂當管風琴師。同年10月與早在阿恩什塔特教堂就已心心相印的巴爾巴拉結婚,他們育有七個孩子。
1708年7月巴赫在魏瑪就任新職。巴赫的一大半管風琴曲都作于魏瑪。如著名的《a小調管風琴托爾塔與賦格曲》、《a小調前奏曲與賦格曲》、《C小調前奏曲與賦格曲》以及宏偉的《帕薩卡里亞》。此外,他還寫了一些宗教和世俗的大合唱。巴赫在柯屯王子沒落的小宮廷中擔任樂長時期,創作主要集中在器樂重奏和古鋼琴方面。1720年完成了古鋼琴曲《半音階幻想曲和賦格曲》;1722年完成了復調音樂的最高典范《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還寫了6首著名的《勃蘭登堡協奏曲》等。
1720年妻子去世,謀求漢堡的圣·亞科夫教堂管風琴手未果。
1723年5月帶著剛結婚不久的歌唱家妻子和孩子們接受苛刻的條件來到萊比錫任樂長。任樂長時面對經費缺少,他上書市政局,描述了音樂事業的情況和困苦的物質條件。情況非但沒有得到改善,換來的卻是更多的攻擊和迫害。在萊比錫的頭十幾年正是巴赫創作的頂峰時期。為適合市民的趣味和要求,他創作了管弦樂組曲、世俗大合唱等各種各樣的音樂作品。如《馬太受難樂》、《b小調彌撒》等。為了保護自己的權力,他曾乞求宮廷音樂家稱號,但三年后獲得了這個稱號也沒給他帶來任何好處。巴赫在他最后10年對社會活動失去了興趣,忠實陪伴他的只有繼弦妻子和孩子們以及幾個他最喜歡的學生。巴赫晚年患眼疾,兩度開刀致雙目失明。不久于1750年6月28日辭世,他的死沒有引起社會注意。
巴赫一生未離開過自己的祖國,因此他的作品最能反應德國社會和人民生活的風貌與特點。他的音樂作品都含有哲學倫理的意義,有著嚴謹的形式和很強的邏輯性,這正是理性主義的啟蒙思想的一種體現,這種音樂的概括性,有時很難被人們所理解。
?
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1893)出生于俄羅斯小城,家境寬裕。一場霍亂使他年僅10歲就孤身一人留在彼得堡上學。后來,母親染霍亂去世,他親眼見證了一個家庭的分崩離析。當父親終于接受了兒子學音樂的決定,柴可夫斯基的命運就此改變了。從音樂學院畢業,柴可夫斯基對出路深感茫然。
1866年1月6日,柴可夫斯基前往莫斯科,在音樂學院中任和聲教師一職。在這兒,他執教13年,一邊教書,一邊譜寫曲子。他的第一次戀情以“不戰而逃”告終,當他真的動心想結婚,卻被女人背棄。后來他與熱烈追求他的學生有過極短的婚史,這段婚姻給兩人都造成了極大的傷害。此后柴可夫斯基再也沒結過婚,只與一位富孀保持了14年的精神愛戀。
《D大調弦樂四重奏》(《如歌的行板》)是柴可夫斯基第一部名揚海內外的佳作。
1876年是柴可夫斯基藝術道路上的里程碑。在這一年一部杰作誕生了,它便是芭蕾舞劇《天鵝湖》。
1881年,他獲得了俄羅斯音樂“領導者”的位置,這一時期他共創作了4部不朽之作:《意大利隨想曲》、《弦樂小夜曲》、《一八一二年序曲》與歌劇《瑪采巴》。此后他還寫就芭蕾舞劇《睡美人》、《胡桃夾子》及歌劇《黑桃皇后》。
1892年9月《第六交響曲》在圣彼得堡首演,成為他最后的收山之作。他于11月6日長眠。
?
舒伯特
舒伯特(1797-1828)是一位天才的抒情歌曲作曲家。他一生共作600余首歌曲,大多是偶發之作。他作曲一氣呵成,迅速而極少更改。12歲入天主教會的孔微克特學校。在校5年間的生活,為其一生音樂的基礎。舒伯特除18歲時暫時在父親的學校做小學教師,及后來暫當一次家庭教師以外,一生未曾有過正式的職業,真正是天才的生涯。從1818年開始,舒伯特進行了所有古典樂曲類型的創作:交響樂、歌劇、弦樂四重奏、鋼琴奏鳴曲,等等。舒伯特31歲夭逝,計算其作曲的年代只有15年,然作品總數有1000種之多。內中除600首是珍貴的歌曲,其他交響曲、鋼琴曲、歌劇,均有美麗的旋律。《未完成交響曲》尤為有名。
舒伯特一生沒有戀愛, 是音樂家中——尤其是浪漫音樂時代的音樂家中——也是與戀愛關系特別淺的人。
舒伯特對歌詞賦予一種全新的理解,就是用音樂形象的語言對詩歌的思想內容進行闡釋,他使歌詞的思想內容借用音樂的載體而影響人、感染人。他的名曲有《魔王》、《流浪者》、《圣母頌》、《聽!聽!那云雀!》、《小夜曲》、《維也納之夕,第六》。對于歌曲這種短小的音樂形式,能證實其特色的從來只有舒伯特一人。“歌曲”雖小,但能含藏一切長篇作品所能包攝的內容與意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聽舒伯特的音樂,似乎覺得與音樂密切的相觸,特別對于今天的觀眾來說。
?
?
舒曼
羅伯特·舒曼(1810-1856)誕生地德國小鎮茨維考。茨維考鎮有著濃厚的音樂氣氛,舒曼的家庭也酷愛音樂。舒曼在這個殷實的有著文人氣息的書商之家長大,父親的藏書讓他著迷,他最為崇拜的是詩人保爾和天才作家霍夫曼。年僅7歲的舒曼拜入昆奇門下學琴。
1819年,9歲的舒曼已為《詩篇》第150篇寫出了聲樂和器樂伴奏。
1826年,舒曼16歲時,大他三歲的姐姐因不堪忍受難以治愈的疾病自殺身亡,幾周后父親承受不了喪女之痛也撒手人寰。親人的逝去讓舒曼痛不欲生,他的人生由此開始顯現了灰暗色調。直到去世,舒曼一直都活在對死亡的恐懼之中。
18歲時舒曼動身前往萊比錫大學學法律。第二年,無法忍受萊比錫大學的郁悶的舒曼,在母親的同意下轉學海德堡。他無心致力于學業,反倒是每周都去他的法律課程教授家參加音樂聚會。孤身在外的舒曼缺少親人的教導與管制,卻不缺乏金錢,母親的郵包和匯款讓他成功步入了海德堡的上流社會。中學時代同時愛上兩個女子的舒曼在大學時代依然風流不改,閃電般愛上了父親生前好友的女兒。他先是和朋友的嫂嫂發生感情糾葛,隨即又對另一朋友的妻子著了迷,進入維克門下學琴后,很快便換了愛情目標。即使這一次是他投入感情最多的一次,最后還是分手了。初見維克老師的女兒,舒曼對其印象并不好。但由佩服克拉拉極高的演奏天賦,漸漸欣賞起本人來。
26歲時母親去世了,舒曼只剩下克拉拉一個精神支柱,他決定正視這份愛情??删S克老師的回答是:“不!”讓舒曼更為傷心的是,在父親的要脅下克拉拉也動搖了!為了將克拉拉日漸疏遠的心拉回自己身邊,舒曼動用了最有效的武器:音樂。幾番周折,甚至對簿公堂,29歲的舒曼與克拉拉終成眷屬?;楹蟮纳钍氢说?,他們堪稱一對絕配。
1831年舒曼處女作《阿貝格變奏曲》出版后如石沉大海。舒曼讓保爾的文學精神貫穿到自己的樂曲之中,其中的一章《假面舞會》他為其取名《蝴蝶》。組合12首風格相似的鋼琴曲,成為《蝴蝶》組曲。由《蝴蝶》開始,舒曼形成的自己的風格,他是音樂想象力是由黃昏、黑夜和一切神秘、令人迷惑不解、鬼魅般的東西引起的。他的作品不像舒伯特作品那樣氣勢龐大、情感外露,卻能深深地鉆入人們的心底,令人無法抗拒。
1840年2月舒曼為莎士比亞的《第十二夜》配樂,好評如潮。這一年他完成24件作品,約50首歌曲,而在隨后的12年里,他所寫的藝術歌曲共約35件,才只有近160首歌曲。其中《女人的愛與一生》、《神話》、《茉莉花樹》、《雪花蓮》等是名作。藝術歌曲是“歌曲之王”舒特的最愛。或許舒伯特譜曲的急智是舒曼所不具備的,但舒曼的詩人氣質是舒伯特缺少的。作于1841年的《春之交響曲》沒有龐大的場面,卻像一杯沁人心脾的清茶;一首婉轉輕揚的小詩。接下來舒曼創作交響曲進展不順,轉而又作鋼琴曲。隨即作出《A小調幻想曲》,可受到出版商的冷落。
1842年舒曼隨克拉拉巡演不來梅和漢堡。但此行中自尊心嚴重受到打擊:他的作品引不起轟動,而克拉拉所到之處卻掌聲不斷。他要做出點成績給克拉拉看。之后舒曼拿出了自己的作品——三首A小調四重奏,自認為是迄今為止最優秀的作品,它的慢板華貴典雅,魅力獨具。完成于1842年10月的《A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是舒晚年力作之一,它的曲調樸素平靜得如同林中三月的春風,午后慵懶的鳥鳴,令欣賞者的心仿佛也感到困倦與愜意。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以文學為主題創作了一系列序曲,但評論界未免失望。年近不惑的舒曼無從察覺,自己的身體已成為理智與混亂、健康與病魔拉鋸的戰場。
1853年,被失眠、中風、失語折磨的舒曼赴哥德堡求醫。
1854年,舒曼的全面崩潰終于爆發,他僅披著外套,沖入無邊大雨,縱身躍入萊茵河!被救起后送入精神病院,度過兩年寂寞時光。舒曼葬于波恩,終年46歲,去世已一個多世紀的舒曼不會料到,他在身后贏來了無數的鮮花和掌聲,這對一生寂寞、慨嘆知音難尋的舒曼來說,應是一種安慰。
?
華格納
理查·華格納(1813-1883)出生萊比錫的一個愛好藝術的警官家里。出生后不到半年父親就去世。第二年夏天母親改嫁。使華格納立志走上音樂道路的是貝多芬的音樂。
1831年,18歲的華格納隨托馬斯教堂的音樂家學習和聲、對位。次年,他創作了《C大調交響曲》,在萊比錫上演獲得成功。1839年華格納來到巴黎。在巴黎的三年,是華格納一生中最貧困的時期。在短短三年中,他以驚人的毅力寫完了兩部歌劇、一部序曲和數首歌曲。1842年10月,《黎恩濟》在德累斯頓劇院首演獲得空前成功。他的另兩部歌劇也在該劇院相繼上演。他參加了1849年5月發生在德累斯頓的一場街巷(德國資產階級革命性質的)防御戰。結果革命遭到鎮壓,華格納也遭到追捕。1849年,華格納來到瑞士蘇黎世,開始了12年的流亡生活。輾轉回國后,華格納著手創作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
1864年,時年51歲的華格納被邀請到慕尼黑去見巴伐利亞國王路易二世。路易二世的友誼,使華格納從絕望的邊緣一躍而起,成為暢通無阻的成功者。華格納創立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音樂劇?!陡鑴∨c戲劇》是華格納一生中最主要的一部美學著作。在這部著作中,他闡述了把多種藝術綜合為一體的藝術理想,他把自己的音樂劇稱作“未琰的戲劇”。華格納關于歌劇改革的主張是他畢生事業的中心理想,他先后創作了8部歌劇,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實踐了他的歌劇改革的理論。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華格納一直夢想興建一所新型劇院。經過多年的努力,終于于
1872年在巴伐利亞的一座小城拜雷特破土動工。
1876年8月,華格納終于實現自己多年的愿望,《尼伯龍根的指環》三部劇在新建的拜雷特劇院首次上演。華格納斷言音樂只有和宗教相結合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杜廖鞣枴氛窃谶@一理論指導下的藝術實踐。1881年春,華格納赴柏林參加《神界的錯昏》的公演,在一片喝彩聲中他突然臉色蒼白,急忙退入休息室。心臟劇痛威脅著他的生命,他頑強的活下來了,但從此他的健康狀況日益下降。1882年,華格納重返拜雷特,參加《帕西法爾》的首演,最后一場還親自指揮。隨后,他又回到威尼斯休養,終因心臟病復發,醫治無效,于1883年2月13日死于威尼斯。
?
肖邦
肖邦(1810-1849)生在波蘭華沙一個不十分富足但卻和睦幸福的家庭中。
7歲時由老師代筆發表了第一部作品——《G小調波蘭舞曲》。
8歲參加了一次公開的慈善募捐演出。肖邦受父親敏銳的判斷力和嚴密的邏輯思維的影響,肖邦十足一個天生的貴族模樣,舉止高雅有禮,極具吸引力。肖邦的第一位鋼琴老師是芮尼,為他制訂了嚴格系統的訓練計劃,十分稱職地教導他。在5年當中,循序漸進地教給他巴赫和莫扎特的作品,鼓勵他接受一些維也納名曲和較為新潮而不太出名的作品,讓他融匯百家之長,從而打下了堅實的音樂基本功。
1825年,只有15歲的肖邦被召去為沙皇榮登波蘭皇位的慶典演出。數天后他向大眾發表了第一首正式作品《C小調回旋曲》。1827年,因肺結核病年僅14歲的妹妹與世長辭。為化解心中悲傷,肖邦將莫扎特歌劇《唐璜》中的詠嘆調《把箏給我》改編成變奏曲。
1829年,19歲的肖邦音樂學院結業后到維也納學習。在出版商的安排下舉辦了兩場音樂會。同年,肖邦回到華沙。全身心地投入到創作中去。第二年春天,他完成了《F小調鋼琴協奏曲》,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被稱為《第二鋼琴協奏曲》)。這首曲子標志著肖邦開始走向成熟。在給老友的信中,肖邦吐露了他隱密的戀情。他單相思一位波蘭籍女高音,一直都不肯讓對方知曉自己濃烈的愛意。
1831年五六月間,肖邦又完成了兩首他真正滿意的作品:《第一號諧謔曲》、《第一號敘事曲》。1831年9月,身在斯圖加特的肖邦得到來看華沙的壞消息,7日華沙再度淪陷。此時肖邦創作出了最著名的《十二號革命練習曲》。作品飽含了濃烈的情感,帶有很強的悲劇意味。不久,發現全家安然無恙,于9月前往巴黎。肖邦在1832年2月舉辦了他在巴黎的第一場音樂會,演出十分成功。
1833年,《C大調波萊羅舞曲》、《G小調夜曲》、《C大調瑪祖卡》先后問世。1834年,肖邦24歲,他又創作了4首《瑪祖卡舞曲》,其中第四首是肖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繼與伯爵的女兒瑪麗亞一段夭折的戀情后,喬治?桑給過肖邦生命歷程里最歡樂的日子。但是因喬治?桑與前夫的女兒索朗熱編造的謊言,兩人分開。生命的后期,肖邦的肺病已無藥可救,身體一天天衰弱下去。
1849年10月17日凌晨2點,肖邦在一陣劇痛中昏死過去,再也沒有醒來,完成了他光輝而短暫的一生。
?
約翰·施特勞斯
約翰·施特勞斯(1825-1899)生于維也納。老約翰·施特勞斯憑借150多首圓舞曲被譽為“圓舞曲之父”。小約翰·施特勞斯是他的長子。
小約翰只有6歲的時候,便創作了第一支圓舞曲:《第一個想象》。當時父親正忙于事業,無暇顧及兒子。隨著時間的推移,老約翰·施特勞斯與家里關系日趨惡化。首先是由于他性格上的弱點:專橫跋扈,獨斷專行,性格暴躁,神經過敏。最主要的原因還在于他另有新歡,后來甚至另立家庭。當小約翰在父親面前展示他的音樂才華后,他的父親卻堅決定不讓他走音樂之路。這當中有對他的地位的威脅的預感,也有不希望兒子為了音樂疲于奔命。小約翰·施特勞斯為維也納的年輕人和其他民族的人譜寫了眾多樂曲,其中有圓舞曲《維也納青年》、《年輕的夢想》和《塞爾維亞方陣舞》。
1847年對小約翰·施特勞斯而言是極為重要的一年。這一年開始,他和維也納男聲合唱協會建立了長久的密切聯系。此后他共為該協會寫了9首合唱曲,其中有6首圓舞曲,兩首波爾卡舞曲和一首進行曲。如美麗的《藍色多瑙河》和《醇酒、美人和歌!》這兩首圓舞曲,都是其中不朽的名作。
1848年,歐洲大革命爆發了,這場革命洶涌澎湃,勢不可擋。23歲的小約翰·施特勞斯以實際行動參加了這場革命,被奧地利最高當局看成是一個極端危險分子。但他仍用音樂來支持革命。
1848年3月他演奏了他的新作——《羅馬尼亞民族進行曲》,這首曲子密切配合了革命形勢。他直到1848年6月才回到維也納,同時帶回了他的新革命歌曲——《革命勝利進行曲》。同年12月2日,革命遭到了鎮壓,奧地利皇帝斐迪南退位。關于革命的夢幻破滅以后,小約翰的性格徹底發生轉變。他的作品開始變得深沉、含蓄。他將全部精力投入到音樂之中,為了自己的音樂事業,他不放過任何一次在貴族名流家里演奏的機會。此時創作了《馬克興之舞》、《尼古拉四組舞曲》、《化妝慶典方陣舞曲》等。
1856年,小約翰·施特勞斯動身前往俄國,在當地召集了一個40人的樂隊,首場演出取得了驚人的成功,他輕易的征服了俄羅斯。小約翰·施特勞斯先后去往巴黎、倫敦、波士頓等地,并于1872年7月13日結束了他這次遠征新大陸的光輝歷程。
從1870年小約翰·施特勞斯開始創作第一部輕歌劇《茵迪格》,陸續寫出了《羅馬狂歡節》、《蝙蝠》等。《蝙蝠》是輕歌劇中的杰作。1873年,他還推出了一首傳世名曲——《維也納的氣質圓舞曲》。
1858年,小約翰·施特勞斯與俄國一位貴族的掌上明珠產生了真摯的愛情。可是姑娘的父母卻千方百計要拆散他們。
1860年,這位姑娘寫了一封信告知他兩個星期之前已訂婚。為了懷念他心愛的姑娘,他專門創作了波爾卡、馬祖卡舞曲《小精靈》。
1862年8月27日,小約翰·施特勞斯與女歌星耶蒂結婚,這是他唯一一次的真愛,可惜的是這位堅強而迷人的女性因心臟麻痹于1878年去世。一個人根本無法過日子的小約翰·施特勞斯,于耶蒂去世才50天的時候,急切地與小他25歲的聲樂專業大學生莉莉結婚。這次婚姻并不愉快,兩人爭吵不斷。后因妻子移情別戀,這段婚姻終以分手作結束。小約翰·施特勞斯的最后一段愛情是與小他31歲的阿黛勒。他還寫了一首《阿黛勒圓舞曲》,獻給他年輕的妻子。小約翰·施特勞斯享年73歲,對于藝術家來說算是長壽的了,這其中包含了阿黛勒的無數努力。
?
貝多芬
路德維?!し病へ惗喾遥?770-1827),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的破閣樓中。貝多芬的童年是苦難的,他的人生從悲慘和殘酷中開始。父親努力發掘他的音樂天賦,甚至用暴力來迫使他學習,以便在人前炫耀。
11歲,他參加了戲院樂隊。兩年后,他成為大風琴手。1787年,他所深愛的母親永遠離開了他。因為母親死于肺病,所以貝多芬以為自己也因此受到傳染快死了,他感到害怕,再加上焦慮,緊張的壞情緒比病魔更加殘酷。悲慘的命運折磨得他看上去已經不像個孩子,這時貝多芬才17歲。
1789年5月14日,貝多芬進入波恩大學,學習德國文學。
1792年11月,戰火燒到了波恩。貝多芬只好離開故鄉,來到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出于愛國熱情,在1796年到1797年兩年內,弗列特堡壘的戰爭成了他音樂創作的素材,他為此作了兩首曲子,《行軍曲》和《我們是偉大的德意志民族》。法國大革命喚醒了世界,也喚醒了貝多芬。天妒英才。
1796至1800年間,耳聾像酷刑一樣折磨著他。內臟也像耳朵一樣毛病不斷。他在通信中曾這樣描述自己:“……我忍無可忍了,我要詛咒命運!偉大的史學家、倫理學家盧塔克教我學會忍耐,但我寧愿戰斗,而不愿這樣毫無意義地忍耐。有些時候,我也會想,這是不是上帝的故意安排。忍耐是多么殘酷,但這是我唯一的出路?!睔g悅的《七重奏》和明澈如水的《第一交響樂》,都是他在1800年創作的,其中就飛揚著一種青春的情趣。可見抑郁并沒有影響他全部的作品。在維也納的那段孤獨的日子里,貝多芬一直生活在對故鄉的思念中,這種跡象不時出現在他這個時期的作品中:在《七重奏》中,他把萊茵河的民謠作為主旋律;《第一交響樂》也是為了贊美萊茵河。
1801年,他愛上一個叫琪麗哀太·琪卻爾第的女子,于是創作了舉世聞名的《月光奏鳴曲》。他為這段愛情,付出了很高的代價。首先,殘疾和貧困使他無法娶他所愛的姑娘,缺陷在愛情面前顯得格外凄慘;其次,琪麗哀太的多情、稚氣和自私使貝多芬萬分苦惱。
1803年11月,她拋棄貝多芬,嫁給了伽侖堡伯爵,這對貝多芬的打擊非常大。這次打擊更讓他狂躁,幾乎把他徹底摧毀。他甚至寫下遺囑并在上面注明“等我死后拆開”。這種呼聲凄慘之極,令人不忍傾聽。最終他艱難地挺過了這一關,但他對心靈的痊愈已經不抱任何希望了。貝多芬仍然頑強地再活了25年,他堅強的意志最終沒有向磨難低頭。他內心的掙扎從他1802年的作品里可以看出來:附有葬曲的《奏鳴曲》、俗稱《月光曲》的《幻想奏鳴曲》、題獻亞歷山大皇帝的《提琴奏鳴曲》以及《克埒采奏鳴曲》,無不顯露了宗教式的贊歌形式。大革命浪潮很快波及維也納,貝多芬不可避免地感染了情緒。他接連寫下《英雄交響樂》之《波那帕特》、《帝國的史詩》和《第五交響樂》的終局《光榮的敘事歌》。其中第一篇是真正的革命的音樂,復活了時代的靈魂,強烈而純潔。因為這位孤獨的巨人心中,對那個時代的巨大變故有一份強烈而且純潔的情感。這種印象不會在現實中減損分毫。對于他的《熱情奏鳴曲》俾斯麥曾說:“只要常常聆聽這首曲子,我的勇氣將永遠不竭?!?/p>
1806年5月,久違的幸福終于降臨了,他和丹蘭士·特·勃侖斯維克訂了婚。這一年所寫的《第四交響樂》,就像一朵最美的花朵,蘊藏著貝多芬平靜生活中最醇最美的芬芳。因為有了愛情,他像一只兇猛的獅子終于收起了他的利爪。但在他的眼睛深處,甚至在《第四交響樂》幻夢般的溫柔情調里,那股可怕的倔脾氣以及喜怒無常的情緒仍然有跡可循。他暴烈的性格、多病的身體和憤世嫉俗,無形中給他的愛人帶來壓力。貝多芬自己又因為撕毀婚約而心如枯槁,這段愛情卻一直留在兩個人的心中。貝多芬在1816年時說:“每當我想起她,我的心依舊會劇烈地跳動,就像我們第一次見面?!蓖?,他連續創作了6篇《獻給遙遠的愛人》。
1810年,貝多芬已經功成名就。
1821年7月17日他在筆記中寫道“只有個性才是和尋常人不同的精神!心是一切偉大的起點”。1812年,貝多芬在托帕列茲完成了《第七交響樂》和《第八交響樂》的創作。前者是極富節奏感的大祭樂,后者是輕松風趣的交響曲。
1822年裴旦麗奧演奏會上貝多芬指揮失常。“11月里的這一天是致命的,沒有任何一天能和這一天相比。”辛特勒記述道,“他悲傷欲絕,這一幕幕可怕的情景一定令他終生難忘?!眱赡旰螅笓]了一場演出后,全場的人都揮舞著帽子,向他鼓掌歡呼。他把自己完全封閉在狹隘的內心世界,和人群完全隔絕。只有大自然里的東西才能給他足夠的安慰。貝多芬自己寫道:“世界上沒有人比我更熱愛田野……我愛樹木勝過愛人類……”他的兄弟卡爾于1815年死于肺病,膝下還有一個兒子。他把所有的關愛都傾注在這個孩子身上,等待他的卻又是殘酷的痛苦。苦難之神仿佛對他格外關照,不斷地在他身上增回分量,讓他增回新的靈感。在《第九交響樂》中,身陷悲苦的他卻仍在歌頌快樂。《歡樂頌》里的“歡樂”就這樣從天而降,隱藏超越現實的寧靜中?!兜诰沤豁憳贰返膭倮?,已經在貝多芬心中留下了光榮的印記。然而死神終究會光臨。1826年11月末,他患了感冒。
1827年1月3日,他把最愛的侄兒立為正式的繼承人。他變得非常柔和,有著超常的耐性。1827年2月17日,他在經過了3次手術后,沒有等到第4次。彌留之際他還安詳地說:“仔細想來,任何災難都不見得全是壞事。”他所說的好事就是解脫,是像他臨終時所說的“喜劇的終場”。但我們認為他的一生卻是悲劇的結局。
?
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看來是比我們多承受了一點磨難和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