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人民的名義》看的津津有味,雖然盡量沒有帶著情緒去看,可看到劇終兩字,心里還是頗多感慨。
都說借景抒情,也是有道理的。電子屏幕里的生活和我隔著千萬里遠,幾乎沒有重疊之處。可是強烈的認同感從心里升起。
完結了,回過頭看。自己首先給里面的各類人做了分類,集中在貪腐的這群人,有肖鋼玉這樣不大不小的貪的毫無底線的,有大眼光,大魄力的祁同偉,有趙德漢這樣皇城腳下一遍一遍細數權利快感來彌補過去艱辛的貪腐,有高育良這樣的先知先覺后知后覺的感性腐敗。為了宣揚主旋律,通過不同角色的博弈,也從不同角色在不同時間場景心理活動,人物形象的強烈對比來減低了我們吃瓜群眾的代入感,說實話,像我這樣只關心自己的人其實一開始真的不愿意多想……但是看到中后期,不可抑制地想多了。
我過去的很多想法都發生了變化,也不管是否敏銳是否遲鈍去感知到,它是事實,發生了的事實。也是我看完這劇想說的:這都是人,和與人有關的。所以我把它和自己聯系起來,這里面的天然矛盾已經消除。
我看到的:是掙扎。
本意不愿去揣摩“上意”,也就是作家和編劇的本意,它宣揚的主旋律經過解剖必然有著復雜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不懂,也不想去裝懂。但是人物的塑造是能夠很容易引導我去結合實際解釋劇情情節。高育良最后仍然不忘色厲內荏地給侯亮平上課,前后意氣風發的激昂與平靜,他說的很對:社會大潮之下,每個人都有機會站在潮頭,只是機會出現的幾率不等,沒有必要否定一切,也不要執意肯定太多。這就是他對身處潮頭,深陷泥潭的掙扎的釋懷。這點也是我很長一段時間對自己的感覺。他最后略帶激動地肯定他和高小鳳的感情,雖然和前面說的話有點矛盾但我是愿意相信他是說真話,因為我自認為我其實也是如此。這里就是我一遍遍低聲對自己默念的王陽明的那句話: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所以對于劇中的正派人物,我其實不是太多的觸動。可能自己對于整個社會政治體系的運轉一竅不通的缺點吧,感受不到遵循體制運轉更加感受不到體制變化的微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