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很優質的女孩來找我做咨詢。從現實的標準來說她各方面條件很不錯。在二線城市月收入15k,有房有車,中等偏上身材和長相,家庭條件小康殷實。家里給介紹了一個男朋友,各方面條件比她差一截。外在條件沒什么,最重要的是她一點也不喜歡他,看到他就難受,兩個人沒有共同話題,甚至他牽她的手,她都會覺得反胃惡心,只有他來接她的時候,不用看一眾女人同情的眼光。
姑娘想分手,但是又不敢分,為什么?
“他們說”,你都28歲了,馬上要到三十了,女人的好日子就那么幾年,再不結婚,以后很難找對象了,所以,“有男朋友”這個事實才能讓她感到踏實、安全;
“他們說”,男人都差不多,萬一找到的還不如這個怎么辦呢?所以這個沒有共同話題不親密,再找可能還是這樣,還是別輕易分手了
“他們說”,等結了婚有了孩子就好了,到時候你的關注點在孩子身上,這些根本就不是個事兒了...... 所以雖然從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很反感,但或許真的結婚后或者生完孩子后就好了呢?
這樣一個依然年輕美好的姑娘,面對這樣的男朋友,卻不敢選擇分手,是誰在阻擋著她?
還有一位女性,因不堪忍受前夫婚外情選擇離婚,后在跟新任男友相處過程中發現在經濟條件、家庭環境及價值觀方面差異較大,內心有強烈的落差。
“他們說”,女人還是得有一個家庭,得依靠男人才不會那么辛苦,所以她覺得還是得找一個男人結婚生孩子過日子;
“他們說”,男人沒有幾個不花心的,只要他給你錢花,各方面還能有個照顧不用苛求太多,所以她后悔了,覺得當初離婚太莽撞了,想來男人逢場作戲有個把情人也算不得大事,于是她想復婚;
“他們說”,這個男朋友也算是一個比較會關心人的人,如果復婚不成,你又離開了這個,那再找的人還不如這個怎么辦?所以她不敢貿然離開這個男朋友。
因此,她在前夫和男朋友之間猶豫不定,在是跟前夫復婚還是跟男朋友結婚兩種選擇之間糾結反復。
但其實她還有更多的選擇,她漂亮,經濟獨立,有要好的朋友,可以一個人生活,婚姻不是一個必然的選項;她也可以找一個符合她期待的男人,而不是在這兩個男人之間擇其一。
是什么讓這樣一位臨近不惑之年的女性困在“非此即彼”的思維陷阱里了呢?
生活中隨處可見這樣的說法。他們說“女人工作還是要穩定,不要想著瞎折騰”,他們說“你現在不聽我們的選個好找工作的專業,以后肯定會后悔”,他們說“女人最終還是得回歸家庭,照顧好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工作差不多就行了”,他們說“找男朋友還是得找一個經濟條件好的,感情都是可以培養的,現在不喜歡慢慢就喜歡了”……
“他們說”像一根繩索一樣,捆綁住了無數的人,讓這些人放棄對自己人生的選擇權,任由別人控制自己的人生。
“他們”到底是誰,是誰困住了我們,綁架了我們?
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我們不可避免會受到其他人的影響。從家庭環境中父母和親人的言傳身教,到學校老師、同學等教育因素的浸染,再到社會層面朋友、戀人、大眾輿論的影響,我們大腦就像錄音機一樣,把“他們”的言談舉止、行為規范、道德信念和價值觀錄下來,成為“我的”一部分。在這個過程中逐步發展出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有人說,“他們”當然是父母,是兄弟姐妹,是七大姑八大姨,是老師,是同學,是朋友,是同事,甚至是這個社會上不認識的很多人。而事實上,這里的“他們”也包含你自己,是你內化或者部分內化了這些外在的觀點、想法。
如果你完全不認同這些觀點和說法,這些不會成為你真正的問題。問題是,你似乎也認同這些,但這又跟你最直接的感受不一致,給你帶來了不愉快的生理和心理體驗。你卻不能真正地抗拒。
你以為是外在的社會關系限制了你,這是事實,同樣的,你捆綁住了自己,這也是一個事實。
如果對于“他們說”照單全收,其實是最簡單的,既不痛苦也不糾結。至于全盤接受后的結果,是否幸福是否快樂,不用太多考慮,反正到時候“他們說”又會提供方法和意見。
麻煩的就是既有一部分自我意識,又沒辦法堅定自身想法和價值觀,在面臨各種情境時,在“應該”和“想要”之間糾結反復,難以抉擇。
并非所有的“他們說”都是錯的。至于接受還是拒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種選擇是否是你心甘情愿主動為之的,你能否為這種選擇負責。
有人說,我沒有辦法,我不知道該怎么選擇,我沒有選擇。
你以為你沒有選擇,是因為不愿意承擔自己選擇的后果,不愿意面對跟“他們”不一樣要承擔的壓力和責難。選擇的結果好了還行,如果結果不盡如人意呢?怨誰呢,沒誰可怨,只能怨自己。
怨自己,只能打落牙齒往肚里咽,還得自己堅強。怨別人,還能有一個出口,自己還能扮演一個受害者,怨父母,怨配偶,怨孩子,怨同事,怨這個社會,這不是容易多了嗎?
來訪者常常問,老師,我要不要離婚,要不要分手,要不要辭職,要不要繼續單身.....說實話,我無法給你一個答案,因為我沒有辦法也沒有資格為你的人生負責任。我能做的只能是在現實層面和你一起梳理可能的選擇及不同選擇的利弊,以及在內心層面討論“為什么你要放棄自己的選擇權,而讓我這樣一個陌生人告訴你要怎么辦”。
我頭腦中也有很多的“他們說”,因此常面臨類似的兩難情境。
小時候,我學習成績很好,媽媽為了怕我驕傲,所以用一種別出心裁的方式教育我,告訴我要“一直記得我不如別人”。如她所愿,我確實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只能看到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我覺得自己滿身缺點,我變得退縮、懦弱、不自信、不開心。面對競爭性的機會和機遇永遠被動,因為我覺得我做不好,比不過別人。我用了十幾年的時間,付出巨大的意志努力和自我成長,學會接納自己是一個有不足但依然很優秀的人,但這種認定總有那么一絲努力后的刻意。
大三時打算考研,我想放棄學校的保研資格,考北師大心理學院。周圍人說,太難考了,還是報個中等難度的學校,穩妥一些,畢竟你只有一次機會,還不一定能考上公費。我兩天兩夜沒睡覺,最后決定要賭一把。復習的過程很苦,也時刻被“考不上要怎么辦別人會怎么看我”的焦慮所圍繞。如愿考上公費后,我來到喜歡的城市,嘗試了所有當時想嘗試的事情,交到最重要的幾個朋友,遇到我愛的人,成為今天很喜歡的自己,我整個人生都改變了。
我嘗過“他們說”的甜頭,也吃過這種苦頭,當我不再任由自己陷入“他們說”的思維陷阱之中,而是學會自己為人生中大大小小的選擇負責時,無論結果是否如意,對我來說都是甜頭。
回顧來看,似乎只有這兩點可以跟大家分享:
一是讓自己的生活更多元化,讓更多的聲音和觀點進來,避免陷入閉塞的人際圈子和單一的思維方式之中;
二是持續地梳理和明確自身的價值觀,搞明白“我是誰、我能做什么、我想要什么、我這一生要怎么過”。在“與他們說”的對質和澄清過程中,累積人生的智慧,這過程除了去經歷、去讀書、去思考,再無別的捷徑可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