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學習:《蕭蕭》是沈從文著名的短篇經典,創作于1929年。它描寫的是沒有被污濁的湘西農村與童養媳蕭蕭的命運軌跡互相交織的故事。主人公蕭蕭從小失去父母,被伯父寄養在田莊長大,在她12歲時,沒有穿紅著綠的體面,便不明不白、糊里糊涂的做了媳婦,而所嫁的丈夫是剛斷奶的不到3歲的小娃娃。
在蕭蕭情竇初開時,發育良好的她遭人誘騙。因生了個兒子才幸免于死,沒有被沉潭或發賣。兒子12歲時娶了18歲的媳婦,27歲的蕭蕭做了婆婆,新的童養媳宗制在循環的輪回著。這天,蕭蕭抱著新生兒子毛毛屋前看熱鬧,如同10年前抱著她的小丈夫,讓人深思。
《蕭蕭》通篇充滿“童養媳舊俗”的文化情感基調,讓人饒有興致。沈從文以蕭蕭的童養媳命運背景作為作品題材,在清新的田園牧歌里,周而復始的循環演繹著舊時童養媳的宗制文化。
蕭蕭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20年代,作品開端便點明蕭蕭的童養媳身份,也塑造了她沒心沒肺、純真率性的人物形象。我們來看看湘西童養息的命運軌跡。
文中開篇提到:12歲的小女子原本是穿紅著綠,被兩伕子架上花轎,離開娘家,要準備做他人母親,要同一個陌生男子同睡一張床,做承宗接祖事。因而有這樣的事,小女子想想就害怕,按例要哭哭就哭了。
這是舊時的哭嫁習俗,童養媳出嫁照樣適用。
然而,蕭蕭做媳婦就不哭,她是另類。因為她從小沒了母親,是寄養在伯父田莊上長大的,終日提著小竹簍在路旁田坎撿狗屎。這讓我想起爺爺講的“撿狗屎”故事,先生的作品很接地氣啊。如此率性單純的蕭蕭,什么事都不知道,出嫁那日還只道是笑,不羞不怕。
在她的意識里,出嫁就是從這家轉到那家。如此,她便成了12歲的無憂無慮的“童養媳”,而丈夫是剛斷奶的不到3歲的小娃娃。
從此蕭蕭開啟了她“童養媳”人生。她和小丈夫也是十分有趣,她大丈夫9歲,丈夫叫她“姐姐”,偶爾恍惚讓人感覺象是母親帶著兒子。她成天帶著小丈夫玩,喂他吃東西、親他哄他等,還要勤勞做家務。
在丈夫吃了婆婆的奶而哭到婆婆無形時,她抱他看燈看星光,能讓丈夫破涕為笑。丈夫對于她的情感是依賴依戀、又怕又愛。“童養媳蕭蕭”在這里扮演的是“丈夫姐姐或母親”的角色。
蕭蕭并不同于其他的童養媳,不同于歷史上受盡虐待的小媳婦。她的生活單純而滋潤。湘西的山水和婆家的好生活滋養了她,從她1年來身體發育就可明白。
“她像一株長在角落里不為人注意的蓖麻,大葉大枝,日增茂盛。這小女人簡真象是全不為丈夫設想那么似的,一天比一天長大起來。”
因此,并非所有的“童養媳”都能遭受到婆家的虐待,蕭蕭自此有了傻人傻福的前奏了。
然而,生活總會不經意驟起波瀾,讓蕭蕭毫不設防。婆家的幫工花狗見蕭蕭日漸亭亭玉立而心生邪意,他刻意接近蕭蕭和小丈夫,教小丈夫唱不正經的山歌給蕭蕭聽,還教蕭蕭唱“十歲娘子一歲夫”,小丈夫不懂,但蕭蕭多少懂一點,花狗就這樣慢慢的誘惑著蕭蕭。
平常不開口的啞巴也說他:“花狗,你少壞點。人家是十三歲的黃花女,還要等12年后才圓房!”
童養媳的弊端已初見端倪。
蕭蕭長到15歲,情竇初開的年紀,高如成人,心卻還是糊涂。家里能做的事更多了,除了照料丈夫,做著家務,還勤勞能干、手腳麻利的做其他事,凡事一學就會。但是她生理的成熟,并不代表心智和心理的成熟。
蕭蕭和小丈夫上山打豬草,而花狗卻總有辦法找到他們。因為花狗一唱山歌,小丈夫就會小口一開地和上去,花狗便翻山越嶺的跑來找他們。終于有一天,蕭蕭就這樣給花狗把心竅子唱開,變成個婦人了。
沈從文形容花狗:那花狗,面如其心,生長得不很生氣。
童養媳蕭蕭被花狗誘騙,懷上了花狗的孩子。她找來花狗商討,她想象爺爺講的城里女學生一樣自由,逃去城里幫工。可是花狗是個缺乏擔當的、膽小的懦夫,兩人的討論辦法以花狗的倉皇逃跑而結束
蕭蕭肚子愈見大起來,她用吃香灰、喝涼水等方法來除去肚子里那塊肉,但都以失敗告終。她的大肚子只有丈夫知道,但丈夫對于蕭蕭的情感是怕與愛,比父母還深切。
她想步花狗后塵,一逃了之,去追尋女學生一樣的自由。但還沒逃走,便被家里人發現,把她捆了起來,丟在灶屋餓了1天。對于家里人來說,這是一件大事,家里的寧靜被打破。
按照過去慣例,出了這種丟臉事情,要么沉潭,要么發賣。本族人通知蕭蕭伯父前來,事實擺在面前,這位忠厚老實的家長被弄得手足無措。最后決定把蕭蕭改嫁,改嫁費用以賠償婆家。
但沒有人家要蕭蕭,即使有主顧要來,年底了還不見影兒,她就在丈夫家住著了。如此大家反而釋然,丈夫又同蕭蕭愉快的玩耍。次年二月蕭蕭生了個兒子,團頭大眼,聲響宏壯。大家照農村規矩照料母子兩人,該吃吃該喝喝,歡喜得很。
生下的即是兒子,蕭蕭不嫁別處了。
10年后,她與丈夫拜堂圓房,那時兒子10歲。2年后,12歲的兒子娶了18歲的媳婦,生活在新的輪回中,循環著童養媳的舊俗,蕭蕭這時27歲已成了婆婆。那年她也有了新生兒子毛毛,她抱著兒子看熱鬧如同抱著當年的丈夫。
童養媳的命運并不總是悲慘的。即便是犯了錯,規矩和舊俗終歸是人定的、是靈活的,只要人們能看得開,這又未嘗不可行。
蕭蕭傻人傻福的天性在純樸民風中得以彰顯。鄉里人性的力量終是戰勝了禮法宗制。
蘇格拉底說過,幸運是機會的影子。身為童養媳的單純的蕭蕭,被花狗誘騙,她是不幸的;但童養媳的她,遇到如此的婆家,又生下了胖兒子,她又是幸運的。
童養媳舊制文化的消逝,彰顯社會文明的進步和女權意識的崛起。
作品還有一股力量是女學生,旨在揭示文明是啟蒙智慧、鏟除愚昧的金鑰匙,只有文明才能突破3000年來傳統道德的制約影響。然而,這種女學生的文明與沈從文筆下的湘西純樸世界格格不入。
存在即為合理,這應理解為湘西鄉野的人性光芒。
“童養媳文化”從西周至今,歷經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封建根深蒂固之深,令人咋舌。實際上,任何社會文化的產生、發展和消失,都有特定的社會背景,且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而大多的文化變化應歸因于進步的社會文明。
而今中國由舊社會到了新社會,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婦女地位上升,女權意識高漲,愚昧逐漸鏟除,文明不斷彰顯,婚姻更多自主權,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匹配著優秀的社會文明。
因此,童養媳文化的消逝,是另一種先進文化的開始,這本身就是社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