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覺得,人們有些誤解了“時間”。
誤解1:因為以前怎樣,那以后就得怎樣。
這是個思維邏輯問題。時間是前后順序,但思維不是,思維是找出最重要的。
比如:我們看一場枯燥的電影,看了20分鐘就感到厭煩,可是卻會為了幾十塊的電影票而堅持看完。看不喜歡的電影,最重要的是去放棄。
在思維的平面上,時間上過去、未來上的事情,都是普通的一個點,然后去找出最重要的。
誤解2:用時間做尺度衡量事情
用熬夜加班、熬夜學習去衡量一個人付出的努力,認為這樣就是付出,這也是對利用時間的很大誤解。付出再多的時間,沒有效率,不會有好的結果。衡量事情靠結果,付出努力從來不是。
誤解3:以后還有的是時間
算一下我們一生還剩下多少時間,以70歲為例,現在35歲,就已經過去一半,還有三分之一要睡去,11.7年沒了,還剩下23.3年,在刨去吃喝玩樂、生老病等問題,還有多少時間涅?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誰也不清楚我們什么時候會“掛”了!所以,人要是想做一些事情,還真不剩多少時間。
有人也許會認為,要及時享樂,過一天是一天,這就逃不過自欺的網兜了!
昨天看到李笑來老師舉了一個例子:說有一家銀行,每天貸款給你1440元,不用還貸,但第二天會清零重計。那么,我們會怎么花這些錢呢?? ? 然后涅,把這些錢換成我們每天的1440分鐘,我們怎么辦?
為了花錢而花錢是滿足欲望,花時間去努力實現目標,是實現自我。兩者都很嗨,但嗨的層次、水平有本質不同。前者被欲望束縛,自欺自樂;后者不斷成長,實現自我!
其實,人是可以掌控時間滴:
1、保持身體健康長壽,獲取更多的時間。
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長壽的人會有時間做更多的事,能夠有時間思考更多的事情。
2、用注意力放長自己的時間。
單位時間內,專注做最有意義的事情,用專注力提高效率,就是把自己的時間拉長了。
看看這個公式:不專注=浪費時間
有多少人下決心學習,然后坐在學習桌上,玩兒了兩個小時手機,之后,問這兩個小時干什么了?回答道:學習了!
一個人的時間是在注意力里的,不專注就沒有時間。
3、一定要研究方法論。
做正確的事情,也要有正確的方法。
比如:別人用兩個小時做的事情,你半個小時完成,時間是別人的四倍,短時間比較容易。如果換成一年或十年呢?別人一年做的事情,你三個月就做完了;別人十年做的事情,你兩年半就做完了;那得嗨成什么程度!
但我們也得小心,要是一不小心做反了,就悲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