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2019年1月23日上午,剛剛看到噩耗,臺灣作家林清玄逝世,享年65歲。
林清玄1953年出生于中國臺灣省高雄旗山,畢業于中國臺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曾任臺灣多家報紙記者、《時報雜志》主編等職。他是臺灣地區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30歲前就得遍了臺灣所有文學大獎,被譽為得獎專業戶。
他曾連續十年雄踞“臺灣十大暢銷書作家”榜單,被稱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代表作是“菩提十書”系列。
在臺灣作一個暢銷作家并不難,但從事真正的純文學創作而作品暢銷的作家卻極少。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臺灣對三十年來圖書出版情況作了一次調查,統計結果,作品最暢銷的男女作家分別是林清玄和琦君。
01家境清貧,少時立志當作家被父親打了一巴掌 林清玄小時候家境貧寒,世代為農。他曾自曝自己離奇艱辛的身世,稱年少時沒有吃過一頓飽飯。小時候他們生活在高雄一個偏僻的山村,家中有兄妹近20人,他排行12。少年時代吃飯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因為怕兄弟姐妹們和自己搶飯吃,每次吃飯前都向碗里吐唾沫,每次都是狼吞虎咽一掃而光。
小時候的事情令他終身難忘,這里說兩個他的小故事:
故事一、由于家里的孩子實在太多,他的父親每周都要開家庭會,目的就是‘認自己的孩子’。有一天放學后他在路上向父親打招呼,父親問他,你是誰,怎么這么面熟?他說我是你孩子,父親不信:你騙誰啊?回到家一看,發現他坐在家里,父親嚇了一大跳,從此才記住他。
故事二、讀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他就立志成為作家,但沒有人相信他,因為當時他們住的地方從來沒有人知道什么是作家,作家是干什么的。據說他父親聽到他的話,當場就給了他一巴掌,讓他趁早死了這份心,不要胡思亂想,安心做一個農民。
他不甘心,也不服氣,偏要做出來證明自己。他大量地看書,達到如饑似渴的地步。功夫不負苦心人,17歲,林清玄17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出版第一本書,終于成為了作家。他規定自己每天雷打不動必寫3000字,幾十年如一日,所以才有那么高產。
02進取、超越,不斷增大自己的“抗挫容量”
林清玄書如其人,為人處事隨和、親切、無拘無束。他曾到“揚州講壇”演講,在現場,針對整日奔波忙碌的人們,他回顧了自己成長的環境,那時候很貧窮,充滿挫折,充滿壓力,但是他還是要努力地向前行。
他真誠提出了沉淀著自己人生經驗的建議:“面對逆境要有進取心、超越心,不斷去追求更高的境界。”林清玄端起茶杯說:“我教給你們一個簡單的方法,每次把茶拿起來喝的時候,先念一個句子:好好地喝這杯茶吧,因為這輩子不可能再喝到跟這杯一模一樣的茶了。端起茶杯的時候,你想象那是見愛人時的歡喜之心,放下茶杯的時候,你想象那是離別愛人時的纏綿之心。那樣的生活就不會有壓力了。”
03語言精妙質樸,直抵人心
林清玄的作品,辨識度非常高。他的語言輕松自然,時而清雅,時而質樸,如潺潺泉水,不經意間,直抵你的內心深處,在最細膩的內心感覺中把你打動。他對文學有自己固有的堅守,也有自己獨特的看法。比如他曾一針見血的指出暢銷書 應具備的五個重要條件:
受到讀者的需要;
有很好的口碑,
能夠被傳播;
有比較強的感動力;
對人有啟示性。
他說,他喜歡的作家像余光中、劉墉、余秋雨等人的作品都有這樣的特質。
林清玄最早是以純文學起步,曾花很大功夫追求美麗的辭藻,清新脫俗的品格。后來慢慢發生轉變,行文變得樸素、淺易,更注重對思想、生活的感悟。“因為只有真正的思想觀點才可以恒久。”他發覺,“如果寫很深的文章可以給十個人感動,而寫很淺的文章給十萬個人感動,而你談的是同樣一個觀點,那何不選擇第二種方式。” 關于傳播度,在林清玄身上發生了一個令他很覺自豪的事情,那就是傳為一時美談的“與殺手的對話”。
二十多年前,名列臺灣“十大殺手”之首的死囚在臨刑前,說他的最后一個心愿是見一見林清玄。林清玄接到監獄打給他的電話,覺得很感動。原來,這位死囚在關押時間里幾乎讀完了他所有的作品,并把生命中最后一次機會給了自己最喜愛的作家。死囚對林清玄說:“在我的成長過程里,如果有人能提前告訴我讀書是這么好的事情,會讓人這么感動,我就不會成為一個殺手。”
林清玄一直記著那個死囚讀者的話。他覺得,當一個作家在寫作的時候,內心是孤獨的,但當作品完成以后,那種分享的廣度和深度遠遠超出他的想象時,他又是快樂的、幸福的。
04結發妻子
林清玄有一段難忘的初戀。為了送女友一串風鈴,他甚至放下自尊心去借錢。但交往5年后,在一家咖啡館里,初戀女友向林清玄提出了分手。林清玄好像遭了晴天霹靂,心里絞痛,端著咖啡的手一直在顫抖。他甚至想向她下跪,只求她回頭。但男子漢的尊嚴使他咬牙忍住了,眼睜睜地看著女友決絕而去。 林清玄心如死灰。他體會到了伍子胥過昭關一夜白頭的心境——他的頭發和眉毛竟傷心得掉光了!當然,頭發和眉毛后來又慢慢長了出來。林清玄開始把生命的重心投入到事業上面,開始了他的作家生涯。
期間,他又談了幾次戀愛,但他抱著可有可無的態度。當有一天,其中的一位女友也在一間咖啡館向他提出分手時,他只是端起咖啡杯,淡淡地說:“只想請你等一下,等我喝完這杯咖啡。”他已經不再相信愛情。 遇上陳彩鸞時,兩個人都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年紀,他們很快就結婚了,這一年是1979年。陳彩鸞是一個善良的傳統婦女,一切以丈夫為重。生活上再無后顧之憂的林清玄寫成了《身心安頓》,書一出版就暢銷,在臺灣連續一年保持銷量第一。林清玄成了人氣最旺的暢銷書作家,身份開始水漲船高。30歲的時候,他當上了《中國時報》的總編。 不過林清玄表面上春風得意,實際卻活得很苦很累。每天要開五六個會,晚上還要看報紙大樣。他奔波于應付各種競爭,生活雖然忙碌,內心卻非常空虛,他多么希望回到家,能和妻子有心靈的溝通,緩解精神上的壓力。
陳彩鸞卻無法做到,她能服侍他吃穿,卻無法與他進行精神上的溝通。兩個人相敬如賓,卻開始同床異夢。時間長了,彼此之間就很少溝通,陳彩鸞不過問林清玄的事,而林清玄則連妻子去了哪里都不知道。 有一年的春節,陳彩鸞離家外出不知去向。兒子餓了,林清玄翻遍家里,只找到幾包方便面。眼見別人家里歡聲笑語,而自己的家卻如此凄涼,林清玄只感心灰意冷,深感落寞。
三個月之后,林清玄選擇辭職上山,隱居起來,兩年后才重回紅塵。就在林清玄以為自己看破七情六欲的時候,他遇見了方淳珍。方是他演講時的聽眾,認識時她還是個學生。
05實現了人生三大愿望
林清玄曾回憶說,有一天,他演講完趴在桌上閉目休息。忽然,一個輕柔的聲音叫他,他抬頭一看,站在面前的是一個年輕的女孩子,清秀、斯文、嫻靜。一身純白的打扮,白衣、白褲、白球鞋。她說明來意,想邀請他到她們學校去演講。
這時,林清玄年幼的兒子來叫爸爸放風箏,林清玄當即邀請她和自己兒子一起去放風箏,從此開始相識。兩個人漸漸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討論人生觀,分享快樂,分擔痛苦。他出版了新書,會在第一時間寄給她。天長日久,彼此心中的分量越來越重,雖然年齡相差十幾歲,在思想上觀念上卻如此的投契,無人可以取代。
方淳珍出生于1968年,兩人相差15歲。林清玄向妻子提出了離婚的要求,陳彩鸞同意了。林清玄很快和方淳珍辦理了結婚手續。兩人在1997年結婚,這一年,林清玄44歲。
“如果不是那場婚變,林清玄幾乎就是個完人。”可他偏偏就拋棄了結發妻子,又再娶了,新任太太很漂亮,而且還很年輕。這似乎是公眾最不能原諒的。整件事當時在臺灣引起軒然大波,臺灣的婦女團體甚至在大街上當眾焚燒林清玄的書,以示抗議。不少人指責林清玄虛偽,說一套做一套,有讀者感到自己受了愚弄。林清玄一直沉默,不為自己辯解,他認為清者自清。
婚后,他專門寫了一本書《生命中的龍旋風》,將整件事情前后交待了一遍。很快他的書就又回到暢銷書排行榜前幾名,似乎說明了什么。事實上,陳彩鸞和方淳珍私交不錯。平時她們會相約喝茶、聊天,方淳珍還會給已經長大的繼子買電影票,約女朋友。當事的三人,早已相逢一笑不談過去。
林清玄曾在一本書中看到這么一段話,正合他的情況:“一個人無論男女,在他20歲的時候,他的成熟只在生理。在這個年齡段與他匹配的另一半,以全世界的人口計算,至少有30億的人可以合格;人到30歲的時候,情感與心理也成熟了,他這時候的婚姻選擇犯錯率就會降低很多;而到了40歲,真正在靈性與價值觀上匹配的那一半,可遇而不可求。”
至此,林清玄實現了他早年間許下的三大愿望:一是做一個杰出作家,二是周游世界,三是娶像“奧黛麗·赫本”一樣的妻子。在他眼里,方淳珍就像奧黛麗·赫本那么美麗優雅。現在,他去世了,應該死而無憾了。
06林清玄作品妙言精選:
1.我也愿學習蝴蝶,一再的蛻變,一再的祝愿,既不思慮,也不彷徨;既不回顧,也不憂傷。《境明,千里皆明》
2.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人生最美是清歡》
3.玫瑰與愛是如此類似,盛開的玫瑰會一瓣一瓣落下,愛到了頂點,也會一步步地走入淚中。《玫瑰海岸》
4.人生需要準備的,不是昂貴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平常茶非常道》
5.好的圍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歷程要細細品味,不要著急把棋盤下滿,也不要勿忙的走人生之路。《好的圍棋要慢慢下》
6.謙卑的心是宛如野草小花的心,不取笑外面的世界,也不在意世界的嘲諷。《心的菩提》
7.人不是向外奔走才是旅行,靜靜坐著思維也是旅行,凡是探索、追尋、觸及那些不可知的情境,不論是風土的,或是心靈的,都是一種旅行。《玄想》
8.浪漫,就是浪費時間慢慢吃飯,浪費時間慢慢喝茶,浪費時間慢慢走,浪費時間慢慢變老。《人間有味是清歡》
9.今天比昨天慈悲,今天比昨天智慧,今天比昨天快樂。這就是成功。《人間有味是清歡》
10.雖然明天還會有新的太陽,但永遠不會有今天的太陽了。《和時間賽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