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滴答滴答去了哪里?
在你的指尖溜走了...
匆匆那些年,匆匆過了很多年。
這都是文藝的說法,
然而,夜深人靜,
你有沒有真的仔細想想你的時間去了哪里?
記得以前聽過一個故事:一個父親早出晚歸,無暇顧及自己的兒子,兒子生日前一夜,而在拿出存了很久的錢,對著付錢說:“爸爸,這些錢給你,明天別去上班陪我過生日吧。”這個故事聽著有點小心酸,但是仔細想想里面的邏輯呢?就比如說,如果我現在有100塊錢給你,你愿意讓我占用你多久的時間? 可能大多數人沒有想過時間和金錢的關系,今天算了一個有趣的題目:如果你一個月的工資是10000元,那么你的一個小時價值13.8元;如果你的一個小時值100塊,那么30天是72000元。然而,很多人應該默默的去按計算器看看自己一個小時值多少錢了。
這里引出的一個概念叫做hourly rate(每小時工資率)指的是單位時間的個人價值。
按照上面的價格,我們假定一個人可以選擇隨時工作,那么,2個小時的工作賺的的工資可以和男/女朋友一起看一場2-3個小時的電影,而電影的2-3小時你就失去了賺取工資的時間。這中間的時間價值差,在每個人心中的尺是不一樣。有個人說過,時間要浪費在美好的事情上,如果真的美好,也便不是浪費。
為什么要說時間和時間這個度量呢?
時間的逝去不易察覺,就如同現在的無貨幣化一樣,錢也不知道怎么花出去的。有一個英語單詞【intangible】說的也是不易察覺的無形資產,它的價值存在在當下那一刻有價值那就有,沒有價值那就是沒有了。人人都愛錢,那么,如果把時間做金錢化度量,大概你就會對時間有實在的感知了。
一個人最可悲的可能就是賤賣自己的時間,比如去做無謂的應酬,比如周末睡一整天,比如刷劇刷綜藝,渾渾噩噩的度日。猛然有一天,當人醒悟,時間又消失了。時間的金錢價值大概是對時間存在感的最好的覺知的一個度量。
如何才能讓一個人的時間具有更多價值呢?
讓單位時間的價值增加
同樣的時間,一個小時值18塊還是值100塊直接決定著時間的整體價值,而提高單位時間的價值,需要提高一個人的自身能力來使得時間產生溢價空間。
讓時間可以批量產生價值
這個是互聯網時代獨具的特性,比如說,一個人老師線下教授一個班30個學生,一節課下來300塊,而如果這個老師做在線教學錄制視頻,她的一個視頻可以供互聯網遠遠多于30人的人群來學習,哪怕一個人只收取1塊錢,其批量累累積價值是遠遠高于現在親身教學的。
讓時間產生復利
愛因斯塔曾經說過:“復利是宇宙最強大的力量”,而當時間和金錢同時作用所產生的價值是不容小覷的。一個人可以因為自己當下的時間和精力的投入而持續帶來金錢價值,即被我們笑稱為“睡后價值”的主動收入。想一個很反面的例子,高利貸的利滾利最核心的也是如此,當一個人長期不還錢,在時間復利作用下,可想而知累積的欠款。
一個人如何過一天,他更多可能的也會這樣過完他的一生。
網上流傳著很多關于時間管理的理論以及時間管理的小工具,適用于每個人身上的又各不相同,時間管理最核心的一點其實就是拿回對于自己時間管理的主動權。
而對我而言,下面兩項是我拿回時間主動權的方式。
早起,讓人在橫向維度上更具優勢
我們熟知的一些名人,網上流傳的王健林4點開始一天的作息表,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每天5點起來晨跑,和那些九十點才起床的人而言,在開始的時間差距上就有四五個小時,而這四五個小時能做的時間卻又很多。有些人利用早起的時間鍛煉身體,有些人利用早起的時間看書,也有些人利用這些時間早早開始工作,當別人起來的時候,這些人相當于在時間長度上多過了晚起的人。
遠離無效社交
社交是人類社會不可少的活動,然而,真的每一頓聚會都需要參加嗎?真的要如此緊湊的安排飯局嗎?真的需要要了解知道每一個微博熱點嗎?現代人在渴求連接,渴求社交的心態隱藏著深層的一個含義即對于自己時間的放任。社交活動其實占用的雙方的時間,而一個人是否可以管理好自己的時間以及如何對待他人的時間也表現了一個人的修養。記得以前念書的時候,上課總會有人遲到,這個遲到的同學認為他只是遲到了一分鐘,而老師卻認為他的遲到導致課程講解的暫停一分鐘,全班50人,是整整的50分鐘,而不是1分鐘。
關于時間可以說的還可以很多,但是說的再多,只希望當你回望時間,時間可以告訴你它去過哪里。而時間所到達的地方也是你目前所過生活的返照。
一寸光陰,一寸金。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