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5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①,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注釋】
①蘧伯玉:衛國的大夫,名瑗。孔子在衛國時,曾住過他家。
【譯文】
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訪孔子,孔子請使者坐下,然后問道:“先生近來在做什么呢?”使者回答說:“先生想要減少自己的過失但還沒能做到。”使者出去之后,孔子說:“好一位使者呀!好一位使者呀!”
【解讀】
此章塑造了一位不卑不亢、反應敏捷、忠誠正直而又謙遜有禮的使者形象。蘧伯玉是衛國的賢大夫,當時已經退官賦閑在家,從使者的言語中,我們可知他仍然保持著不斷努力、不懈怠、永不自滿的精神。使者的答話體現了蘧伯玉的修養和境界,又體現了使者自身的修養,故孔子稱贊說:“好一個使者,好一個使者!”
14.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①。”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注釋】
①這兩句重出,見《泰伯第八》第十四章。
【譯文】
孔子說:“不在個職位上,就不去謀劃那個職位上的政事。”曾子說:“君子所思慮的不越出他的職權范圍。”
【解讀】
君子思不出其位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觀點,孔子在《泰伯》篇中已經提出過一次,不再多談。這里主要說一下“君子思不出其位”,就其字面意思來解釋,就是對每個有職位的人來說,只考慮自己職權范圍內的事。孔子所要強調的是,做官要安分守己,做好本職工作,在什么職位就做什么職位的事,既不要越位,更不要越權。
14.27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①。”
【注釋】
①而:用法同“之"。
【譯文】
孔子說:“君子把說得多做得少視為可恥。”
【解讀】
以言行一致為美德,以言過其行為可恥,這是孔子一貫提倡的做人準則。要么不說,要么說出就一定要做到。如果言之鑿鑿,卻不能付諸實踐,徒有華麗的言辭,那也只是假道學罷了。君子是行動勝過言語的。
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翻譯】
孔子說:“君子所循的三個方面,我都沒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懼怕。”子貢說道:“是老師對自己的描述。”
【解讀】
孔子提出仁、智、勇三條作為君子的標準。仁愛的人不憂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之一。
14.29 子貢方人①,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注釋】
①方人:有二解,一是鄭注'“言人之過惡",即譏評別人;二是比也,同別人比而較其短長。兩說均通,今從后說。
【譯文】
子貢議論別人。孔子說:“端木賜什么都好嗎?我就沒有這種閑暇(去議論別人)。”
【解讀】
所謂“方人”,就是議論別人的是非短長,孔子不屑于子貢的這種行為,就毫不客氣地批評了他。孔子對弟子的教誨,很容易讓人想到《格言聯壁》里的一副名聯,“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在沉靜下來的時候,要經常反省自己的過失,進而以是克非、以善祛惡;與人閑談的時候,不要論別人的是非短長。這種嚴于自省、寬于待人的觀念,是儒家修養的重要方法。
“常思己過”即重視自省。“吾日三省吾身”,“內省不疚”、“見不賢而內自省”都是儒家提出的有關自省的名言。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文】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擔心自己沒有能力。”
【解讀】
這一章告訴我們,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加強自身修養,要有真才實學,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整天嘆息懷才不遇,是一種消極情緒,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所以不要急切地去尋求自我展示,而是要返回自身,尋求了解自己的優劣長短,努力加強自身的修為。
14.31 子曰:“不逆詐①,不億不信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注釋】
①逆詐:逆,事先預料。逆詐,據顏師古:“謂以詐意逆猜人也。"
②億:通“臆'',主觀臆測。
【譯文】
孔子說:“不預先懷疑別人欺詐,不憑空臆想別人不誠信,卻能先行察覺,這樣的人才是賢者啊。”
【解讀】
孔子這里談的是賢人在人際交往中不去憑空懷疑和臆測,又有知人之明。多疑往往是因為自身不明,明白人事的人自然心中無所疑,能如明鏡一般體察萬物,不會為人所蒙蔽。
14.32 微生畝謂孔子曰①:“丘何為是棲棲者與②?無乃為佞乎③?”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④。”
【注釋】
①微生畝:姓微生名畝,隱君子。
②是:副詞,當“如此"解。棲棲(xī):不安定的樣子。
③佞:花言巧語。
④疾:痛眼,討厭。固:頑固不化。
【譯文】
微生畝對孔子說:“您為什么如此奔波忙碌呢?不是為了顯示您的才辯吧?”孔子說:“我不敢顯示我有才辯,只是討厭那種頑固不化的人。”
【解讀】
這里提到的微生畝是一個有才能的隱士,生逢亂世,才能得不到重視,他便選擇了避世而居。在他看來,那是一個不可為的時代,做什么都不能改變這個亂世,因而不如退而求其次,管好自己。孔子不顧社會現實的做法,在微生畝看來是不合時宜的。因而他譏諷孔子說:“在這亂世中,你還奔忙什么呢?你如此奔忙又是為了誰呢?誰能接受你那套主張呢?看你終日凄凄惶惶,四處碰壁不說,忍饑挨餓還不知悔改,你恐怕別人不知道你孔丘有辯才嗎?”孔子答復他說:“我不是夸示自己的辯才,只是覺得那些頑固不化的人太可氣了。”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復周禮,為實現理想四處奔走,他周游列國,宣傳他的思想,屢屢碰壁,飽受困厄。盡管一直不被周圍的人理解,也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
14.33 子曰:“驥不稱其力①,稱其德也。”
【注釋】
①驥:千里馬。
【譯文】
孔子說:“對于千里馬不是稱贊它的力氣,而是要稱贊它的品德。”
【解讀】
孔子重視個人修養,認為道德是一切行為的基礎。在這里,孔子以馬為喻,指出千里馬雖然善跑,但是被人們稱道的不是善跑的特性,而是有馬德。而一個人能被當作人才為人稱道,很大程度上也要取決于其品德是否高尚,而不是看其是不是有能力。
14.34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翻譯】
有人說:“用恩德來回報怨恨,怎么樣?”孔子說:“那用什么來回報恩德呢?用正直來回報怨恨,用恩德來回報恩德。”
【解讀】
這里,孔子探討的是如何對待他人的問題,具體地說,是別人對我們好的時候,我們該怎么對待他;別人對我們不好的時候,我們又該怎么對待他。在情感上,中國人普遍主張“以德報德”。別人對我們好,我們當然也要對別人好,于情于理都應該是這樣。至于如何“報怨”,則有爭議,有人問孔子“是不是應該以德報怨”,孔子給出了“以直報怨”的觀點。所謂以直報怨,就是在對待那些對自己不好的人時,以直道而行。分析他們為什么對自己不好,如果是自己的問題,就去修正自己的行為,而如果是對方的問題,我們也沒有必要委屈自己討好別人,事情該怎樣處理就怎樣處理就行了。
14.35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①,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②!”
【注釋】
①尤:責怪。
②其:前句中“其''字是用于句中的助詞,無義。本句中“其''字用于擬議不定,可以譯為“大概'或“恐怕'。
【翻譯】
孔子說:“沒有人了解我啊!”子貢說:“為什么沒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說:“不埋怨天,不責備人,下學人事而上達天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解讀】
《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周游列國不為所用,晚年返回魯國教育學生。魯哀公十四年,孔子七十一歲時,魯君在大野澤狩獵,獲一怪獸,孔子以為是麒麟,不禁流淚,他感嘆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了,但他“不怨天,不尤人”,顯示出偉大的人格。懷才不遇而抑郁感嘆,孔子亦不能免。
14.36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孫①。子服景伯以告②,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③,吾力猶能肆諸市朝④。”
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釋】
①公伯寮:魯人,字子周,也是孔子的學生。愬(sù):同“訴”,告發誹謗。季孫.魯國的大夫。
②子服景伯:魯國大夫,姓子服名伯,“景''是他的謚號。
③夫子:指季孫。
④肆:陳列尸首。
【譯文】
公伯寮向季孫氏控訴子路。子服景伯把這件事告訴了孔子,說:“季孫氏已經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還能讓公伯寮的尸首在街頭示眾。”
孔子說:“道將要實行,是天命決定的;道將要被廢棄,也是天命決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樣呢?”
【解讀】
暴力不能解決問題
孔子所在的時代,魯國政權掌握在季氏手中。公伯寮在魯國比較有地位的人,他可能是因為妒忌子路的才能,就跑到季孫面前說子路的壞話,挑撥是非。孔子的學生子服景伯當時在魯國當大夫,對公伯寮的無恥行為看不慣,就跑去告訴孔子:“公伯寮在季孫那里說子路壞話,這會給老師帶來麻煩的,現在我手中掌握的權力,可以將其置于死地,讓我去處理這件事吧。”他這是要殺掉公伯寮,以絕后患。但是孔子不同意這種做法,他說:“我所推行的是大道,行不行得通,都是有定數的,是不會因為公伯寮這樣的小人搞鬼就能改變的。”孔子的意思是,不要去實施暴力,暴力不能解決實質問題。
14.37 子曰:“賢者辟世①,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②。”
【注釋】
①辟(bì):通“避",逃避。
②七人:即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魯少連。
【譯文】
孔子說:“賢人逃避惡濁亂世而隱居,其次是擇地方而住,再其次是避開不好的臉色,再其次是避開惡言。”孔子說:“這樣做的人有七位了。”
【解讀】
孔子在這里說"賢者辟世",這個「辟」就是同回避的避那個字。賢者是次于圣人的,還沒到圣人。圣人不辟世,就在這世間出污泥而不染。甚至就像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來救世,他不會辟世,孔子是圣人。賢者他的定慧沒有圣人那么高,但是賢良,也有智慧,如果不能改變這個世間,他就選擇辟世。所以賢人在亂世當中,他不要名、不要利、不做官,遠離名聞利養。自己的言語、行為一切都很謹慎,避免了災難,這就是講「賢者辟世」。在《皇侃義疏》里面他引用了坤文,坤卦的文言講到「天地閉,賢人隱」,在亂世當中賢人就會隱居了。
次一等的賢人這叫『其次辟地』。要知道在這個亂世當中,要去隱居也不容易,你要有所選擇,在哪隱居。孔子也曾經說過,「亂邦不居,危邦不入」,這就是「辟地」的意思。辟地就是擇地而居,選擇一個比較適合自己修行的地方,能夠清凈下來,能夠好好的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再次一等,『其次辟色』,賢人在為君主盡忠,可是不一定君主能夠信任他、重用他。那賢人很懂得察言觀色,看到君主顏色上似乎已經不太愿意跟這個賢人交往了,或者是在禮數上已經疏遠了,態度上也變化了,這時候賢人很聰明,就了解,趕緊得走了,再不走恐怕就有災禍來臨了。所以「辟色」,看到顏色不對,趕緊離開。
七人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
14.38 子路宿于石門①。晨門曰②:“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注釋】
①石門:地名,魯國都城的外門。
②晨門:早上看守城門的人。
【譯文】
子路在石門住宿了一夜。早上守城門的人說:“從哪兒來?”子路說:“從孔子家來。”門人說:“就是那位知道做不成卻還要做的人嗎?”
【解讀】
孔子畢生奔波,周游列國。身處春秋亂世,所推行的“大道”卻不為人們所理解。多次碰壁后,明知“大道不行,禮樂難興”的現實了,但是他仍然沒有停止奔走的腳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雖“累累如喪家之犬”而不改初衷。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堅守理想,為自己的信念獻身,精神不朽。
14.39 子擊磬于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①,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②!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③。深則厲,淺則揭④。''子曰:“果哉!末之難矣⑤。”
【注釋】
①蕢(kuì):土筐。
②硁(kēng)硁:抑而不揚的擊磬聲。
③斯己而已矣:就相信自己罷了。
④深則厲,淺則揭:穿著衣服涉水叫厲,提起衣襟涉水叫揭。這兩句是《詩經.邶風.匏有苦葉》中的詩句。這里用來比喻處世也要審時度勢,知道深淺。
⑤末:無。難.責問。
【譯文】
孔子在衛國,一次正在擊磬,有一個挑著草筐的人經過孔子門前,說:“這個磬擊打得有深意啊!”過了一會兒他又說:“真可鄙呀,磬聲硁硁的,沒有人知道自己,就自己作罷好了。水深就索性穿著衣服趟過去,水淺就撩起衣服走過去。”孔子說:“說得真果斷啊!真這樣的話,就沒有什么可責問他的了。”
【解讀】
此章繼續說明了孔子知難而進,為了理想“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隱者以水深水淺為喻,建議孔子應當知其不可為而不為。孔子不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是為了理想,明知不可為也要去奮斗。
14.40 子張曰:“《書》云:‘高宗諒陰①,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②,百官總己以聽于冢宰三年③。”
【注釋】
①高宗:殷高宗武丁,是商朝中興的賢王。諒陰:古時天子守喪之稱。
②薨(hōng).君主時代諸侯或大官死叫薨。
③冢宰:官名。聽于冢宰是說百官都聽命于冢宰,繼位的新君可不理政事。
【譯文】
子張說:“《尚書》上說:‘殷高宗守喪,三年不談政事。’這是什么意思?”孔子說:“不只是殷高宗,古人都是這樣。國君死了,所有官員都各司其職,聽從冢宰的命令長達三年。”
【解讀】
三年之喪的喪禮在孔子以前的《尚書》中就有記載,孔子認為這是孝道的體現。
14.41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譯文】
孔子說:“居上位的人遇事依禮而行,民眾就容易役使了。”
【解讀】
本章是在說明上行下效的道理,這是孔子反復向執政者講解的為政之道。
14.42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①。”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②。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③!”
【注釋】
①安人:使別人安樂。
②安百姓:使百姓安樂。
③病:這里有“難"的意思。諸:“之于''的合音。
【譯文】
子路問怎樣做才是君子。孔子說:“修養自己以做到恭敬認真。”子路說:“像這樣就可以了嗎?”孔子說:“修養自己并且使別人安樂。”子路又問:“像這樣就可以了嗎?”孔子說:“修養自己并且使百姓安樂。修養自己,使百姓都安樂,堯、舜大概都擔心很難完全做到吧!”
【解讀】
此章孔子談的仍是君子要注重修身的道理。從自己做起,自己心誠,對人尊敬,這是立身處世和管理政事的根本。
14.43 原壤夷俟①。子曰.“幼而不孫弟②,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③。"以杖叩其脛。
【注釋】
①原壤:魯國人,孔子的老朋友。夷俟.伸腿蹲著等待。
②孫弟:同“遜悌",孝悌。
③賊:害人的人。
【譯文】
原壤叉開兩條腿坐著等孔子。孔子說:“你小時候不謙恭不敬兄長,長大了沒有什么值得稱道的,老了還不死掉,真是個害人的家伙。”說完,用手杖敲擊他的小腿。
【解讀】
此章孔子用帶有恢諧的口吻,批評了一生無所作為而又不尊重人的人。他與原壤關系不錯。原壤是孔子自幼就熟識的故人,為人放浪形骸,不守禮法。孔子前去拜訪他,原壤依禮應當出門迎接的,可他不但不出迎,反而兩腿平伸,坐著迎客。孔子注重禮儀,故見到原壤如此行為,就不客氣地數落他的不長進。
14.44 闕黨童子將命①。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于位也②,見其與先生并行也③,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注釋】
①闕黨:孔子在魯國所居地名,又叫闕里。
②居于位.據《禮記.玉藻》:“童子無事則立王人之北南面。''可見居于位不合乎當時禮節。
③并行:據《禮記.曲禮》“五年以長,則后隨之。"童子和先生并行,也不合禮。
【譯文】
闞黨的一個童子來傳信息。有人問孔子:“這是一個求進益的人嗎?”孔子說:“我看見他坐在成人的席位上,看見他和長輩并肩而行。他不是個求進益的人,而是一個急于求成的人。”
【解讀】
此章表明孔子特別注重教育年輕人要注重禮制,長幼有序是儒家的道德規范之一。孔子從闕黨童子的言行舉止上判斷出他不是一個追求上進的人,而是一個急于求成的人。因為真正追求上進的人,會注重自己的德行修養,表現在外就是待人謙遜,處事恭敬,行為舉止都在規矩法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