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辯論時他要有禮貌又有智慧。
詮釋一本書的過程是透過言語的媒介,達到心靈上的溝通。
偏見與公正
理想化的辯論就必須滿足以下3種條件:
第一點,因為人有理性的一面,又有動物的一面,所以在爭辯時就要注意你會帶進去的情緒,或是在當場引發的脾氣,否則你的爭論會變流于情緒化,而不是在說理了。
第二點,你要把自己的前提或假設攤出來。你要知道你的偏見是什么—這也是你的預先評斷。否則你就不容易接受對手也有不同假設的權利。一場好的辯論是不會為假設而爭吵的。
第三也是最后一點,派別之爭幾乎難以避免的造成一些盲點,要化解這些盲點,應盡力嘗試不偏不倚。
這只是理想,僅能做到近似而已。我們不敢對人抱持這樣的奢望。
介紹一套比較容易遵守,可以取代這3種規則的替代方法。
我們的前提讀者能與作者進行對話,并能回應他所說的話。在讀者說出:“我了解,但我不同意?!敝?,他可以用以下的概念向作者說明:
1)你的知識不足
2)你的知識有錯誤
3)你不合邏輯—你的推論無法令人信服
4)你的分析不完整。
判斷作者的論點是否正確
1)說一位作者知識不足,就是在說他缺少某些與他想要解決的問題相關的知識。在這里要注意的是,除非這些知識確實,否則就沒有理由做這樣的評論。
2)說一位作者的知識錯誤,就是說他的理念不正確。
3)說一位作者是不合邏輯,就是說他的推論荒謬。
一般來說,荒謬有兩種心態,一種是缺乏連貫,也就是結尾冒出來了,卻跟前面所說的理論連不起來。另一種是事件變化的前后不一致,也就是作者所說的兩件事是前后矛盾的。
判斷作者論述的完整性
如果你說你讀懂了,而你卻找不出證據來支持前面任何一個批評點的話,這時你就有義務要同意作者的任何觀點。這時你完全沒有自主權,你沒有什么神圣的權利可以決定同意或不同意。
4)說一位作者的分析是不完整的,就是說它并沒有解決他一開始提出來的所有問題,或是他并沒有盡可能善用他手邊的資料,或是他并沒有看出其間的含意與縱橫交錯的關系,或者他沒法讓自己的想法與眾不同。但這還不夠去說一本書是不完整的。除非讀者能精確的指出書中的問題點—不論是來自他自己的努力求知,或是靠其他的書幫忙—才能作這樣的批評。
分析閱讀的3個階段
一,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么的規則
1)依照書的種類與主題來分類
2)使用最簡短的文字說明整本書在談些什么
3)將主要部分按順序與關聯性列舉出來,將全書的大綱列舉出來,并將各個部分的大綱也列出來。
4)確定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二,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詮釋一本書的內容規則
5)詮釋作者的關鍵詞,與他達成共識。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論述是什么,從內容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再重新架構出來。
8)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沒有解決的,再判斷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沒解決的問題。
三,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像是溝通知識一樣的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A.智慧禮節的一般規則
9)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
10)不要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
11)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別的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
B.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12)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13)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14)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15)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注意:關于最后這4點,前三點是表示不同意見的準則,如果你無法提出相關的佐證,就必須同意作者的說法,或至少一部分說法。
要成為一個好讀者,就要懂得依照一本書的特質,運用不同的閱讀技巧來閱讀。
第七章結尾幫助你回答這本書大體上來說是在談些什么?
第九章結尾幫助你回答這本書詳細的內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寫出來的?
評論的智慧禮節,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幫助你回答這是真實的嗎?有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