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的手機,被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刷屏了。我覺得這屏刷得挺好!把一檔詩書氣十足的節目,演繹得如此吸引眼球,實在是有質量有內涵的好節目。值得為它點贊!
同樣刷屏的,還有第二季總冠軍、年僅16歲的上海美少女武亦姝。昨晚我補看了總決賽,立即被圈粉,拜倒在她腳下。我要為她的大紅大紫而叫好!
橫掃當今各類網紅,稀奇古怪倒也算另辟蹊徑,竟也有不少通過挑戰下線吸引眼球的,反正不管是美名還是惡名,反正先出了名再說,眼球經濟的時代,出名似乎變成一種快速撈錢的捷徑。以至于,我現在一聽說誰誰誰爆紅,都懶得再八卦他是個什么情況,免得更加失望。而這次《中國詩詞大會》,就如一股清流,滋潤了多少浮躁的心靈。
《中國詩詞大會》的亮點如下:
1、選手來自各行各業,比賽的百人團選手中,不少90后和00后,甚至還有年僅幾歲的孩子。既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
2、嘉賓點評環節有趣而增長知識。嘉賓王立群、康震、蒙曼和酈波的精彩解讀,讓普通大眾也能了解詩詞背后的歷史、人物和故事。而這些,才是詩詞真正的靈魂。
3、主持人董卿表現出色。這類節目對主持人的要求,遠非純娛樂節目可比。不僅要求主持人輕松活潑的掌控全場,更必須具備知性美,和全面的知識儲備,包括文學、歷史、人文等等。以前并沒有特別喜歡或不喜歡董卿,幾年不關注她,這次竟讓我大為喜愛,顏值不減當年,更平添了成熟的韻味,拿捏到位,無可挑剔。
4、舞臺布局和設計時尚大氣又不失書卷氣,節目的成功,與整體包裝和細節,密不可分。
“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小才女武亦姝
00后高一女生武亦姝,擊敗北大才子彭敏、北大女博士陳更等眾多高手奪得本季總冠軍。她身高1米8,身材清瘦頎長,著一身漢服,氣魄從容淡然謙遜,很有文人風骨的感覺。她把陸游、蘇軾、李白封為自己的三大偶像,言談間盡是對古詩詞的喜愛。詩詞量2000首,寫得一手好字,被網絡冠以“顏值與才華齊飛”的美名,更有網友感嘆:“武亦姝滿足了自己對古代才女的所有想象”。
讓她一戰成名的是一個叫“飛花令”的環節,比拼帶“月”的古詩。飛花令有時間限制,不僅考驗詩詞儲備,更要求有臨陣不慌的心理素質。好幾位選手都是在被提醒回答有重復之后,一時緊張無以對答。而亦姝小姑娘,董卿提醒她有重復之后,迅速甩出《詩經》里《七月》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一口氣兒包含了四個“月”字。
在決賽的“飛花令”上,小姑娘再度展現驚人的詩詞儲備。一口氣說出《水調歌頭》、《短歌行》、《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行路難三首(其一)》、《蘇幕遮?懷舊》、《將進酒》、《少年行四首(其一)》等多首帶“酒”字的詩詞。最終戰勝號稱“萬詞王”的大學老師王子龍。
武亦姝征服大家的絕不僅僅是她豐富詩詞儲備,更有她那未沾染世俗的單純質樸,有種臺風呆萌的可愛。每次嘉賓講述詩詞背景故事時,她都像在課堂里聽講的學生,探著腦袋眼神直楞的聽呆了,連連點頭,一點兒不做作。
點評嘉賓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評價說:
“武亦姝寵辱不驚。有點兒大勇若怯,她老覺得自己不行,她要贏了誰,她就會說:‘真的嗎,真的是我嗎?’。我覺得這個小孩有一顆閃閃發光的心,對什么都抱有一顆好奇心,對勝負看得沒有那么重,沒覺得自己很牛。”
她的不膨脹、不夸張、不招搖,不僅助她成功,圈粉無數,更彰顯了一個少女難得的成熟大氣。這種成熟,不是世故圓滑上的成熟,是內在的心性上的成熟,是最單純的成熟。
在詩詞大會成為網紅后,武亦姝和家人商量,婉拒了所有采訪,她表示:
“我覺得比賽結果無所謂,只要我還喜歡詩詞、只要我還能享受到,就夠了。”
武亦姝隨手寫的便簽,是道家《清靜經》中的名句:“人能常清凈,天地悉皆歸。”
到底要不要讓孩子學詩詞?
毫無疑問,全國上下,現在一定是詩詞書籍大賣,就連喜馬拉雅聽書網上,古詩詞的播放量都暴增。從此,不知有多少孩子開始走上自覺或被迫的詩詞道路。
做為孩子媽媽,我當然也希望女兒能出落得如此才華橫溢、出口成章啊。要是個男孩兒,出口即詩詞,就更加分了呀,就像會彈吉它一樣,絕對是吸引女孩兒的利器啊!我對吉它倒不太感冒,但誰要是能寫個書法啦、畫個畫啦、隨口甩點兒詩詞啦,我就特容易瞳孔放大。
想當年,第一次去老公的單身宿舍,簡陋的屋子,桌上鋪著練毛筆字的報紙。當時立即對他刮目相看啊。再深入交往,說到什么話題,竟然背了一篇古詞出來,關系立即再度提升啊。后來我才大叫上當!這么多年,老公練毛筆字的次數一個手都數得過來。也再沒背出過第二首詩詞了。現在,人家天天研習的是在網上打牌、看古裝武俠劇,還美其名曰放松大腦。上當了上當了,貨不對版呀!
所以,會點兒小眾的非主流,很能增加個人魅力呢。咱自己的孩子要不要也跟著小眾一下呢?我不免也眼饞啊。轉念,我又想起自己的育兒原則:
先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愛好和擅長的東西,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絕不盲目跟風隨大眾。在孩子成才問題上,真的需要有強大的內心,走自己的路,不和別家比,只做最好的自己。
于是,此時,我先問自己:自家孩子是不是那塊料兒?她的閃光點是不是在這兒?她發自內心的喜歡嗎?……思考完這些問題,我那一時澎湃的熱血,就會消退大半兒。
當然,并不是說沒那個興趣和天賦,就不要去接觸詩詞。作為知識層次的豐富和開拓,不管古今中外,都不要屏蔽。因為,我還有一個觀點:
父母有責任,把世上存在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盡可能的呈現給孩子。孩子的視野是否開闊,有賴于父母的寬度。不管是音樂、美術、文學、體育……還是路邊一朵不知名的小花、藏在樹葉下的一只小蟲……都讓孩子們看到、接觸到,甚至真正的去學去試。
不要怕開個頭兒就半途而廢,沒人規定一旦開始就必須堅持到底。凡事都是活的,家長自己先固步自封就真是死的了。就讓孩子試試嘛,不試怎么知道喜不喜歡,不試怎么知道有沒有那個天賦。試了,不喜歡,中斷了,至少也了解到些基本概念,擴展了知識面。長大之后,如果有需要有興趣,他可以撿起來繼續學下去。
以我自己的切身感受為例。小時候學校的興趣班都是免費的。我參加過書法班、繪畫班、合唱班。雖然每樣都沒學多久,連皮毛都談不上。但長大之后,我對毛筆的握筆姿勢、提筆的感覺、落筆好壞的判斷等等都有概念,至少對書法會有親近感,喜歡欣賞。畫畫也是,雖沒系統學過,但憑感覺自己亂畫也很享受,以前畫過不少服裝模特圖,也喜歡照著照片畫自己喜歡的名星。至于合唱,我至今還記得我們帥氣的男老師是怎么教我們運氣發音,怎樣把后腔打開,讓聲音從后面往上走。雖然長大了用不上這些,但至少再聽別人唱美聲的時候,多少能聽出個優劣。許多東西,你不需要是專業人士,但你懂它是怎么回事,知道大致的原理,那便足夠。
給孩子機會接觸過了,再觀察他是否有這方面的天賦和發自內心的喜愛。以此決定你的培養方式和力度。說回古詩詞。當然,能給孩子接觸和學習的機會是好的。作為普通孩子,注意以下幾點即可:
一、無需把它當成一門學問那么嚴陣以待。
它雖是古代的語言工具,但亦能為今所用。一些簡單的淺顯的小句,就當日常用語那么使用著,孩子自然耳濡目染。
比如,帶孩子旅游,置身于茫茫草原的時候,你有感而發,隨口應景一個:“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那種押韻的美,和當時的自然之美,那么融合,孩子會感受不到嗎?這種在生活中能應景的朗朗上口的詩詞還有不少,把學問不當學問去學,是潤物細無聲的很好的教學方法。
二、根據年齡選擇不同的詩詞,要把詩詞的背景故事講給孩子聽。
幼兒適合那些描寫景物的淺顯易懂的。詩詞里蘊含著歷史知識和社會背景的,則適合大些的孩子。
比如,我小時候接觸李清照的東西,只知她擅寫愛情相思。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因為那時情竇初開,最能理解和共鳴的也就是這種。一旦對詩詞的意境有了共鳴,自然而然就喜歡并且記住。
后來,再大些,知道了李清照后期顛沛流離丈夫早逝國破人亡的境遇,才理解了她后期的作品的憂愁。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三、有了一定程度的接觸之后,請尊重孩子的內心好惡。
凡是在某一方面達到一定造詣的,基本都不會單純依靠苦練,必定有天賦的成份。記住這一點,對普通的孩子,不要設置過高的期望標準,給自己和孩子徒增煩惱。本著享受學習過程的心態就好,能學多少是多少,在學習和快樂輕松之間,掌握好平衡。
就拿這次《中國詩詞大會》總冠軍武亦姝來說。她巨大的詩詞量,純粹是因為“喜歡”而背的,是對古詩詞發自心底的喜愛。她說:“古詩詞里有太多現代人完全給不了的感覺。”她奉陸游為 “男神”,她的書桌上只有一本書,那就是陸游的《放翁詞》。而談起為什么喜歡陸游,她說:
“陸游一句‘我與貍奴不出門’,仿佛看到了陸游,天氣不好就不出門,在家摸摸貓,多可愛的一個人!”
她也愛蘇軾,感覺讀東坡詞能讓人有好心情,蘇軾可以根據人生境遇調整心態,不知不覺中,這種豁達的人生觀也讓她有勇氣笑對各種挑戰。
這就是天生的愛好!這就是天賦!我們欣賞她、贊嘆她,但我們不必模仿、無需比較。
做一個有宏觀高度的父母,
做一個冷靜淡然的父母,
做一個輕松寬容的父母,
如此,你的孩子也會活得輕松寬容、健康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