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秋日奏鳴曲》是一部家庭情感電影,講述了大女兒伊娃寫信邀請已與自己七年未見、剛剛喪夫的母親前來小住。在伊娃家里,夏洛特見到了自己的小女兒海淋,母女三人上演了嚴重矛盾沖突的故事...
影片猶如一場秋日里的奏鳴曲,卻傳來哀鳴的聲音...
????????一、沒有鏡映,我倒底是誰?
影片的開始是從伊娃丈夫的視角來描述伊娃,他說,伊娃會在自己的小說中寫到,人必須要學會如何活著,我每天都在練習,其中最大的障礙是我不知道我是誰?我在黑暗中摸索著,要是有人能愛我真實的樣子,或許我就能夠了解自己,但這件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不知道自己是誰?我帶著好奇心看到了伊娃寫信邀請母親夏洛特來自己的家中小住,剛見面,母女倆都很興奮,親密擁抱。伊娃輕盈的身體、開心的面容以及與丈夫活潑的對話都呈現出她的內心是何等愉快地期盼著與母親共度這美好的時光。
伊娃快樂地和丈夫精心準備三人晚餐,晚餐結束后,夏洛特請女兒伊娃彈一首鋼琴曲,伊娃優美的的鋼琴聲帶著夏洛特思緒縹緲、流連忘返...
然而演奏結束,夏洛特卻是挑剔與傲慢地點評了女兒演奏中的不足,她甚至坐下來重新演奏,示范給伊娃看,鏡頭聚焦在伊娃凝視母親的臉龐,淚水摻雜著羞愧、悲傷與無助順著臉頰流下。
自體心理學海因茲.科胡特的一句名言“我不稱其為我,如果沒有你來指認”,你自己表現出來的言行舉止能夠被另外一個人所鏡映所看到,從另外一個人的眼睛里看到我自己,看到的部分是被欣賞的是被愛的是被接納的,由此慢慢確認“我”的存在。
由夏洛特點評女兒的演奏來管中窺豹,伊娃的人生是沒有被母親夏洛特所鏡映、欣賞與肯定。
隨著劇情的深入,我們還會發現伊娃的情緒也沒有被母親所承接所涵容。
伊娃訴說:“我只是媽媽在閑暇時解悶的洋娃娃”,
“我病了鬧脾氣了,你都會把我交給保姆”,
“你會把自己留在屋里練琴,我會在你喝咖啡時悄悄溜進去,來確認你的存在”,
“你總是對我很熱情,可是心卻在別處”,
“我問你問題,你幾乎從來不回答”,
如果“我”要證明我是存在著的,那么除了身體上的我以外,更重要的是心理的我,心理的我是需要從這個世界得到一些回應,感到自己是好的是有價值的是有意義的,那么我的存在是有一個重要性,這會讓我們活得自尊、自我價值感,情緒比較穩定,這一部分是需要外部別人給予我們鏡映、肯定以及愛流過來的流動,讓我們得到確認,“我”是存在著的。
沒有養育者的鏡映,沒有情緒上的回應,伊娃用只有在黑暗中摸索,來尋找自己是誰的答案。
二、沒有鏡映,我倒底有沒有活過?
影片中在夏洛特與伊娃情感糾葛的一場對話中,夏洛特說,她小時候的事基本都不記得了,她不記得父母曾經碰過她,無論是喜悅還是責罰,他們都沒碰過她,所有關愛的一切她都無從所知,喜愛、碰觸、親密、溫暖...
自我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對于嬰兒的分離個體化理論來講,嬰兒在2個月到6個月的共生的狀態下,雖然身體上已經和媽媽分離了,但是心理上仍然感覺和媽媽是一體的,需要媽媽這個強大的自體來護持住像它這樣動蕩的軀體體驗,帶給TA舒服和融洽的感覺,讓她獲得穩定。隨著寶寶漸漸長大,在要玩的時候,媽媽會跟她呼應,拉手、用力、推拉;哭的時候,媽媽能夠感知寶寶悲傷的情緒,馬上會溫柔小心地把她抱在懷里;笑的時候,媽媽會開心地及時回應:“寶寶高興了哦”;哭的時候,媽媽傳遞關心與愛護說:“寶寶難過了”。媽媽通過非語言回應孩子的時候,讓孩子通過媽媽的眼睛看到,哦,我原來是這個樣子的。由此孩子的身體主體的自體感和情緒自體的主體感便從母嬰依戀關系開始形成。?
然而,在夏洛特的記憶里,卻沒有母親的長相,隱約記住的是黝黑的皮膚、厚實的嘴唇、強悍的身體這些碎片,也無法將這些碎片拼接起來一個完整的自己母親形象。
沒有父母的形象,根本無法確認自己的存在,自己的碎片又如何拼接?夏洛特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在夜里醒著的時候,我會想自己倒底有沒有活過?盡管我的身體和面容已經老了,可我的內心卻從來沒有活過...
同樣找尋自己的夏洛特在自己卓越的鋼琴演奏中,在眾人的欣賞與肯定中,才能一次又一次證明自己是活著的。在愛情追逐里,會讓夏洛特在親密關系中被對方所鏡映到,來確認自己活著。
三、除了你以外,你在乎過其他人嗎?
影片的一開始,母女重逢,夏洛特就急著向伊娃傾訴自己是怎樣度過第二任丈夫過世前的那段艱難時光,伊娃溫柔地安撫著母親,夏洛特像個嬰兒似的安然接受著,也像個孩嬰兒一樣只在意自己的感受,絲毫沒有問及這七年來女兒伊娃的生活。
嬰兒一般的夏洛特像是一個古老的自體客體,只是希望對方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根本不會考慮到對方的感受。當伊娃向母親傾訴自己對于死去孩子的情感時,夏洛特冷漠地不耐煩地打斷她,叫她趁著天亮出去轉...
影片的末尾終于無法忍受的伊娃向母親發出控訴:“除了你以外,你在乎過其他人嗎?”
嬰兒最初是與這個世界混合在一起的,在他的感受里,我就是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是我。我想要什么就會有什么,我想要吃的,我哭了,就會有人送到嘴邊。然而,當嬰兒發出的這些所求沒有沒照料者及時地看見、回應到,而總是被忽略、被誤解,帶著絕望嬰兒會把自己的關注點慢慢轉回到自己身上。
父愛母愛的缺失,讓夏洛特的關注點慢慢退回到自己身上。
她不會去顧及女兒的需求,只是按著自己的想法去對待女兒,傳遞她認為的母愛。
伊娃控訴到:“你找不到更好的事情做,你會把你攢下的精力一股腦全用在我身上”,
“你覺得我花在頭發上的時間過長,你就把我的頭發剪短了,那發型難看極了”,
“你覺得我的牙齒長歪了,我就得戴牙套”,
“你覺得我的衣服、裙子是小朋友穿的,所以,你問都沒問就擅自給我做裙子”,
不被尊重的對待,愛因此無法流動,伊娃覺得自己身上沒有一處值得愛的地方,沒有一處會被人接受,因此而憎恨自己的一切。
四、二元的競爭關系
經歷不安全依戀的夏洛特,人格的某些維度依然停留在俄狄浦斯期中的二元競爭關系中,她沒有辦法與女兒們享受三元的多邊關系。
二元的競爭關系總是會帶來嫉羨與嫉妒,嫉羨又是指向死亡...在影片的描述中,夏洛特的小女兒海倫娜與媽媽夏洛特同時愛上一個男人時,夏洛特其實是有覺察的,當那個男人最終丟下了海倫娜而選擇了夏洛特后,海倫娜因此病情嚴重,而作為母親的夏洛特卻對海倫娜不聞不問,甚至覺得她早該死去...
影片中一個片段,在伊娃告訴夏洛特自己把海倫娜接到家里來照顧時,夏洛特感到了被羞辱,她選擇了一件紅色的連衣裙去參加晚宴,緣由好泄泄憤,繼而大聲而又夸張地講電話,所有的這些做法,母親夏洛特把自己擺在了與女兒們的競爭關系中,而無法與她們分享愛...
影片的末尾,夏洛特在與女兒伊娃發生情感沖突的第二天便離開了,伊娃帶著內疚又給母親寫了一封信,希望與母親和睦相處,孩子的心中始終深愛著母親,她所能做的是繼續彈奏與母親的情感鏈接的曲目,琴聲再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