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季第七周050江南《整天把“好好學習”掛在嘴邊上的你,真的會做嗎》

仔細的回憶一下,你在學生時代被洗腦最多的一句話是什么?是不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或者在“洋氣”一點的:“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與“國際”接軌。

開個玩笑,想想看,說到“學習”,與它“綁定”出品的是什么?

說到這里,你應該猜到了吧,是不是“努力”呀?你應該和我一樣,自上學時期開始就被灌輸“努力學習”這個貌似是“真理”的概念,考試考不好就被貼上“不努力”的標簽,成績比你好的人,就說他比你努力........從老師到家長,我想在這一點上,他們通常能保持一致,你也是這么被“洗腦”的吧?

其實,我想說的是:這不過是個“有用的廢話”而已,別說學習,干什么事想有點成就離不開“努力”二字,但是“努力”僅僅是個“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說到這,你是不是有點疑惑?我給你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就明白了,人如果想比馬速度快,如果聚焦于優化跑步這件事上,也就是努力的想跑的比馬快,這種思維引領下,即便再努力結果又能如何?可想而知,然并卵。

所以要轉變思維換個正確的方式——發明交通工具,比如:汽車。這樣的努力才不是“無用功”,等交通工具發明出來了,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學習也是一樣,“努力”自然不必說了,這是個“必要條件”,除此之外,你要做的就是尋找“充分條件”,而掌握“臨界知識”可以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充分條件”。

“臨界知識”,這個概念在你看來是不是有點陌生?不必擔心,我給你解釋一下,你就大致上明白了。

何為“臨界知識?”

所謂的“臨界知識”,就是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追根溯源掌握其背后重要而基本的規律,掌握它對你的行為能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當你所掌握的“臨界知識”達到一定的數量級時,將它迸發出驚人的力量。

其實是一個概念,并不是特指哪一種知識,更沒有一個明確的區分標準,所以你只能自己探索,總結出屬于自己的臨界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將其應用在自己的實際生活中。

聽了我的解釋,對此多少都會有一些認知吧,可能你會感覺有一點點“高大上”,貌似有一點哲學的色彩,不過說真的,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只不過掌握“臨界知識”的最基本的條件,想想看,你不思考如何總結出事物背后的規律?想為己所用那更是癡人說夢了。

誠懇的說,這樣做的確不容易,有其實對很多人來說“思考”是個比較“痛苦”的是,這也是有很多朋友喜歡“聽書”,卻不愿意“看書”的原因。不過話說回來,要是真的那么容易也不至于成功的僅僅是那一小部分人了。

當然,是否愿意獨立思考就是自己的事,我左右不了你,我現在能做的是提煉一些好的方法給你,堅持做下去,給你帶來的好處一定是不可估量的。

那么,問題來了,該如何發現并應用自己的臨界知識呢?

如何發現并運用自己的臨界知識?

1、轉變思維模式,開啟思維的“綠燈”

你在生活中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吧,當你向別人提出建議時對方直接予以否定,甚至還未等你說完就打斷你的話:“你不了解情況”,“你先聽我說”等等。當然,不排除,你可能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簡而言之,這種行為就是習慣性防衛,即“紅燈思維”,也就是你在聽到不同的意見時,直接進行“消極處理”,以自我為中心,無法接受他人的看法。

深層次的原因在于你太顧及“面子”,擔心被別人發現你想法上的錯誤,被“打臉”。

如果我在深入的探究你不過是被你當下或者之前的觀點“綁架了”,你擔心的是,因為你觀點上的錯誤,導致你這個人被“否定”。

為此,你可以考慮轉變思維模式了,區分“你”和“你的觀點”,如此做,即便是你的想法錯了,錯的只不過是你的想法而已,加以改正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接下來,如果你能學會“傾聽”,那么就更“完美”了,當他人向你提出他的看法時,你要將自己代入到他的思維中,了解他的想法背后的思維邏輯,當聽他講述完之后,在經過思考,看看他的觀點是否正確,如果正確,就把它“填充”到自己的思維當中,對自己來說也是對自己“操作系統”的一種升級。

2、養成寫反思日記和反思回顧的習慣,切勿平添“沉沒成本”

成甲老師提出的寫反思日記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方法,也就是對你當天所發生的事進行“回顧”+“反思”的模式:

第一步就是先記錄這件事的經過如何?我當時是什么樣的情緒?我采取了什么樣的方法?我的行為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等等。

接下來就是改進行“反思”了:我的行為那些是經過理性思考后執行的?哪些受負面情緒影響?接下來該如何改進?在此成甲老師提倡與《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來對標,是個非常好的辦法,你也可以考慮嘗試一下。

除了進行每日回顧反思之外,每個周、每個月、每年都進行回顧,這樣的好處在于:首先你可以對事件進行記錄,可以在以后拿來參考,避免遺忘。其次,這樣做你每天都會得到正向的反饋,對你也是一種正向的激勵。最后,你可以不斷優化你的行為方式,長此以往,將給你帶來不可估量的價值。

當然,要注意的是不要平添“沉沒成本”,這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但也不難理解,也就是說你的反思日記難免會記錄一些負面的事情,你應該做的是優化自己的思維與行為模式,避免此類事情在未來的預期內發生,一定不要因為這件事情,在未來讓你產生不必要的負面情緒,從而對你的的行為產生不利影響,更不要為此抱怨,白白的消耗你的精力。

3、以教為學

說白了就是給別人當老師,這并不是想你想象的那樣“高大上”,更不需要特別強的專業水平,所以,你不必給自己平添障礙,你要做的不過是把學到的新知識交給他人,對你來說也自然是獲益良多。

一方面,把新學的知識講給他人聽,需要更清晰的邏輯和認知,同時對你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是一種提升。

另一方面,教別人也是個重復的過程,教別人的次數越多,重復的也越多,記憶也更牢固,極大地促進你從“短期記憶”向“長期記憶”升級。

最后,他人提出的疑問、質疑和新的想法,對你來說,可以讓你的認知更全面,同時也促進你學習能力的提升。

說到底,這就是一個輸出倒逼輸入的方法,就像我每天把學習心得分享給我的書友一樣,感覺棒極了,所以我也會一直做下去。

4、尋找自己的天賦

之前我就講過,“深入思考”是掌握“臨界知識”的基礎,但是如果單純靠意志力來進行“深入思考”的話,我想很快你就會感覺力不從心,而且這也難以堅持,如果你能把尋找“臨界知識”與自己的“天賦”相結合,這樣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謂“天賦”其實并沒有你想象的那樣神秘,更沒有多么高大上,也就是尋找你的優勢之處,在具體一點我送給你兩個判斷標準:

1、尋找你認為你比他人做的好的事情。

2、找到你真正感興趣的事情,也就是你為此投入精力你不會感到特別“累”。

找到自己的“天賦”之后,在這個領域進行深度發掘,找出“臨界知識”,掌握并運用它,不失為一個非常棒的辦法。

就我而言,可能比較喜歡讀歷史類的書的緣故,我總喜歡對同一歷史事件,找不同視角的書來對照,在大腦里進行推演,判斷哪個更靠譜,了解作者的立場與根本利益訴求。也就是我更愿意去進行獨立而深入的思考。

包括我在讀書會里也是一樣,一本書我更喜歡提煉里面的核心概念,在大腦中理清思路,打亂重組,與自己的思維相結合,再輸出這種模式,所以很多書友感覺我的分享不夠“接地氣”,但我感覺這應該是我的優勢之處,在以后我估計我會長期做這個“異類”了。

5、放眼長期,把慢功夫放在真問題上,“以慢打快”

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其實就是運用的二八法則原理,也就是把80%的時間,花在20%重要的問題上。

就像《60天學會任何一門外語》那樣,在作者看來,開始的時候不會花時間去學語法、修辭之類的,而是要集中精力訓練你真正會用到的內容,也就是拋開“假問題”,在“真問題”上死磕,經過6個月的時間,你也就能完成大多數的日常外語的交流了(方法確實不錯,英語一直是我的短板,我應該考慮嘗試一下)。

這種方法,在很多領域都是通用的,沉下心在“真問題”上死磕,放眼長期,堅持下去,一定會給你帶來指數級的“收益”。

方法有很多,最關鍵的就是要踐行,尤其是當你真正掌握“臨界知識”的時候,你必須去運用,經過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定律的雙重修煉,你將得到不可估量的收益。當然,想作為一個終身學習者,“一萬小時”是遠遠不夠的。

推薦書籍:《好好學習》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仔細的回憶一下,你在學生時代被洗腦最多的一句話是什么?是不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或者在“洋氣”一點的:“goo...
    江筱南閱讀 1,282評論 0 0
  • 【DAY1】 請從《好好學習》這本書,封面,目錄,序言,結尾,請分析一下,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什么內容,想解決什...
    拆擁閱讀 1,599評論 2 7
  • DAY1】 請從《好好學習》這本書,封面,目錄,序言,結尾,請分析一下,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什么內容,想解決什么問題...
    Surprise旅程閱讀 767評論 0 0
  • 《好好學習》是一本最近出的一本很有誠意和深度的書,看完這本書,會驚訝于成甲如此年輕的年齡能有如此的認知深度,但是看...
    鴻波微瀾閱讀 2,259評論 0 3
  • 收獲許多。 面對并接受不可改變的現實。主人公是個小男孩,因為貧寒的家境,被領養的父母送往他人家,小孩最后的一段話“...
    咯來咯莫閱讀 866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