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寫推文了
今天給你講一個球爸自己的故事。
最近聽到最好笑的一個段子是這樣說的:
“很多人問我,男女之間到底有沒有純友誼,我覺得是有的……我和我老公就是”
有個喜劇高手跟我講,
幽默不是講笑話,而是用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告訴你真相和痛苦。
比如,還有一個段子是這么說的:
一群男人上了天堂,在天堂門口,上帝說,“活著時候怕老婆的,站到左邊,不怕的,站到右邊。”
幾乎所有人都站到了左邊,只有一個小老頭站到了右邊。
上帝非常驚訝地問他:“其他的男人都站到左邊,你怎么站到右邊呢?”
老頭說:“我老婆說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這個段子告訴我們的真相是,有些男人怕老婆,真的是終生揮之不去的恐懼。
而在第一個段子,“我和老公是純友誼”中,反應的是有些家庭關系中的真相——
我們花了90%的精力都在想著怎么搞好孩子,但忽略了,夫妻關系才是家庭關系中的基礎。
01
有句話說,
“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爸爸愛媽媽”
但實際情況是,很多時候,爸爸都只把媽媽當熟人,而非可以相愛的親人。
怎么講?
心理學家把溝通分為五個層次,打招呼,談事情,談想法,談感受,談需求。
如果有人問你“嘿,老王,吃了嗎?”
這個人一定不是想請你吃飯,而是只是跟你打個招呼,這種人,我們稱為路人;
而那些跟你說,“老張,我有個項目想跟你聊聊”(想法),“李阿姨,今天麻煩你幫我接一下孩子”(事情),通常是跟我們有些交情的人,我們稱之為熟人;
而那些會跟你說,“我真的很擔心你的身體”(感受),“我現在特別需要你抱抱我”(需求),才是你的親人。
我聽到跟我吐槽最多的話是,老公永遠都只是在跟她們說:
“媳婦兒,今天晚上我們吃什么?”,
“媳婦兒,今天孩子作業做了沒?”
“媳婦兒,周末我們干嘛?”,
“這事兒很簡單,你要這么做……”
基本都是在說事情和想法。
其中有位媽媽描述和老公的相處狀態,是這么說的:“我有三個兒子,兩個是我生的,還有一個是我婆婆生的。”
好不容易,老婆想跟老公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老公,感覺我們好久沒聊聊了”,
“我感覺跟你距離好遠,我想跟你聊聊”,
“你能關心一下我嗎?”
老公回答的卻是,“你有病吧”,“沒事別一個人嚇琢磨”
02
男人們,我們有多長時間沒有跟最親近的人,聊聊彼此的感受了?
其實,作為一個教家庭溝通的男性講師,這方面我也是非常慚愧。
過去,我一直認為自己是24孝的老爸和金牌老公
在我媳婦兒,球媽,生球球的時候,
我就慫了。
在生產之前,球媽說希望我能進產房陪產,
我到是很坦白的說出我的感受,
我告訴她,“我怕”。
因為之前聽說有男人見到那血淋淋的場面后,在他老婆面前就再也“挺”不起來了。
但出乎我意料的是,球媽生產的過程特別“順利”。
因為之前知道我嫂子生侄女,整整用了12個小時。所以我很早就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在手機上下載了好幾部電影。
當我正看到《勇敢的心》中梅爾吉普森仰天高喊“freedom”(自由)的時候
產房外的小喇叭突然喊到“程X(球媽的名字)家屬,進來簽字”。
我一看時間,才兩個小時,腦子立馬嗡的一下就炸了。
“這么快?該不會有什么狀況,讓我簽什么保大人還是保孩子之類的字吧。”我心想
我戰戰兢兢的走到產房門口,
一個醫生,從一個比老鼠洞大不了多少的窗口里,用不帶一點情緒的聲音告訴我說:
“程X家屬,孩子生出來了,這里簽個字,到樓下去繳費。”
啥?生了,這么快?
我當時還不敢相信,恨不得把腦袋鉆進那個老鼠洞,看看那個醫生到底有沒有跟我開玩笑。
而當我意識到,我真的當爸爸了的時候,冒出的想法居然是,生的這么順利,我媳婦兒真厲害。
這成了很長一段時間,我跟人吹牛X的話題。
對同一個病房的“病友”,我跟他們得瑟:
“你們也生啦…怎么樣,多長時間?…啥,四個小時,我老婆兩個小時就生好了……”
對一些來探望的親戚,我跟他們炫耀:
“生的很順利,兩個小時就出來啦…比一部美國大片還快呢……”
對一些還沒生孩子的小夫妻朋友,我以過來人的口氣跟他們說:
“你們也趕緊生一個吧…什么?怕疼,沒事兒,別怕,你嫂子很快就結束戰斗了,沒那么疼。”
雖然球媽不止一次跟我說,
“你說的我生孩子好像很輕松,你怎么知道不疼,我都快疼死了好不好。”
但我卻說:“我這是在夸你好不好。”
現在想想,我那個時候真特么跟個碎嘴子的老太太也沒什么區別。
03
曾經有段時間,確實經常有些朋友跟我說“球爸,你比很多男人做的好多了”這樣類似的話
那個時候,我自己也認為我是一個好爸爸,好老公。
但事實上,這樣的評價,反而讓我離最親近的人,越來越遠。
當球媽第一次跟我說,她有產后抑郁時,我告訴她:
“我這么疼你,家里人也都順著你,你怎么會抑郁呢,你別想太多了,你只是太累了而已。”
而直到一年后,我才覺察到,我當時說這句話的時候,內心其實是憤怒的:
“你怎么可能抑郁,你抑郁就代表我不是一個好丈夫,但我怎么可能不是一個好丈夫,你不可以抑郁,你不該抑郁,一定是你太脆弱了……”
榮格說,
“除非你把潛意識意識化,否則它一直會指引你的生活,然后你說它是命運。”
在這里,我的理解是
真正傷害我們關系的,并不是憤怒,仇恨,恐懼這樣的負面情緒,而是我們把這種情緒埋藏起來(不被意識化),并且,有時候還把這種情緒產生的行為,稱之為“理性”。
比如,有的父母因為自己對未來的恐懼,逼著孩子上各種補習班,搞的精疲力竭,但對孩子(也是對自己)卻說,“我這都是為你好”;
還有比如,在婆媳矛盾中,有些男人會跟自己老婆講,“我媽這輩子不容易,你忍忍吧”
但跳出來想想,
你媽不容易,又不是你老婆害的,我們憑什么要求一個女人要忍受一個自己二三十歲才認識的老太婆,讓她對自己的脾氣,穿衣服的品味,交什么朋友,和自己的娃指手畫腳。
有人說,婆媳關系,是家庭關系的照妖鏡。
婆媳矛盾的背后,往往是男人忽略了女人最在乎,不是誰對誰錯,而是即使全世界都不理解她,至少還能有你的肩膀能給她依靠;
同樣作為兒子,男人也很容易忽略的是,你親媽最需要的,不是你的理解,而是你爸。
……
04
話說回來,在有了兒子球球最初的一年中,我們家表面風平浪靜,但我潛意識中的憤怒,還是讓我們的關系,產生了一些裂痕。
曾經有段時間,我和球媽也進入了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模式,現在回想起來,到底因為什么事情吵,已經完全不記得了,但唯一印象深刻的是幾乎每次吵架,都是以我的咆哮而告終。
很難想像,我是那個在別人口中,性格好,脾氣溫和的男人。
還好,我在學習和教授家庭教育,親子溝通方面課程中,慢慢學習到了感受交流的方法。
但即便如此,在實際應用中,我還處于一種霧里看花的狀態,知道它很美,但就是看不清楚。
后來我才明白,這是我心理還有一扇門沒有打開。
直到有一次,我看到一部關于孕婦生產的紀實電影,才體驗到一種叫感受噴薄而出的感覺。
那部電影記錄了五位媽媽生產的全過程,每一個故事都驚心動魄,又令人揪心。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夏媽媽的故事。
夏媽媽30出頭,看起來很年輕,漂亮,但為了防止懷孕期流產,保住孩子,在生產之前,她已經在床上躺了足足9個月,沒有下床。
在進行剖宮手術時,孩子生的倒是非常順利,但就在孩子被拿出子宮的一瞬間,夏媽媽瞬間失血2000毫升(相當于人體一半的血量)。
血流了一地,現場所有人都傻了,也包括正在拍攝畫面的攝影師,因為我分明看到,鏡頭抖了一下。
也難怪,這種情況,即使對于經驗豐富的主治醫生,李主任來說,也是不常見到的。
在嘗試各種止血方式失敗,甚至包括一次心臟停跳之后,李主任意識到,必須切除子宮,才能保住夏媽媽的性命。
在像夏媽媽的家屬說明情況,希望他們同意切除子宮時,李主任講的一段話,就像在我心理敲上了一悶棍。
他說:
“現在情況很兇險,你同意切,我得切,你不同意切(李主任猶豫了一下,說)我也得切,現在給我們沒有很多選擇余地。”
這句話讓我才第一次意識到那句話的分量,“女人生孩子,就是闖鬼門關”。
這時候,我心里暗暗親幸,球媽沒有讓我經歷這種痛苦的時刻。
05
但真正帶給我帶來沖擊的,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
當李主任準備切除產婦子宮時,心臟已經停跳兩次的夏媽媽突然說話了。
夏媽媽:“李主任,能不能不切啊,你能不能再努力一下”,
李主任:“我跟你說,我是不想切啊,但我一松止血帶,你每分鐘失血500毫升,這樣不行啊……”
夏媽媽:“我才33周歲啊,我不想切,你再努力一下,行不行?”
李主任遲疑了一下,說:“你說我們再努力一下,看這個子宮還能不能保住?”
夏媽媽:“是的,我再堅持一下!”
……
最后李主任這句話,只是重復了一遍夏媽媽的意思,但聽的出來,那時候,他堅定的意志有了一絲動搖。
當自己的手術刀,要在一個人的生命和幸福之間做選擇時,我想即使對于一個經常要面對生命無常的醫生來說,也是艱難的吧。
這個剛剛還說“你不簽,我也得切”的李主任,眼神開始有了猶豫,他停下手術刀。
我在想,他在猶豫什么?
也許,他是在思考,是不是還有什么方法沒有想到?
也許,他在堅定自己的判斷,切除子宮,就是對夏媽媽最好的選擇。
也許,這個時候他什么都沒想,只是想平復情緒,好讓自己待會下手能干凈利落,不要再出什么意外。
這段時間,他整整等了19秒。
06
但就在這19秒中,我自己心理的那扇門好像突然被打開了,球媽生產時的細節一下全涌了出來,我好像回到了球媽生球球的那個時候,而這一次我就在她身邊,看著當時發生的一切。
當時球媽住院后,出現規律的宮縮是午夜十二點,因為醫院規定家屬不許陪夜,所以當時她是一個人在對抗宮縮帶來的陣痛,她很孤獨,而此時的我正在家里睡大覺。
凌晨五點,她要準備進入產房前,才打電話告訴我,說她要進入產房了,讓我直接到侯產區等。
那個時候還是正月,醫院一半的醫護人員都在休春節假期,人手不多,但要出生的孩子可不管是不是假期,等待生產的孕婦,和平時一樣多。
人手少了一半,但工作量并未減少,醫生們只能優先處理最緊急的情況。
所以球媽即使進了產房,大部分時間,她只是一個人躺著,或者說,她是一個人在戰斗。
期間有一個醫生過來簡單檢查了一下情況,就走了。
她不知道自己現在是什么情況,她很害怕,但沒有人可以幫助她。
醫生是在最后一刻才來到她身邊,之前她一直很緊張,生怕沒有醫生的幫助,孩子自己就跑出來了。
當孩子出生后,她看了一眼6斤8兩的球球,并用盡最后的力氣說的唯一一句話是,“他的鼻子可真像他爸”……
這些細節,其實我之前就知道,但它們在我心中只是沒有溫度,沒有情感的“事情”,一直沉睡在我冰冷的心底。
而當門被打開之后,這些細節不僅突然活起來,像放電影一樣,在我腦海中清晰的呈現,我的身體也分明感受了球媽當時的感受到的孤獨,恐懼,害怕和冷。
我鼻子一酸,眼淚很自然的就流了出來……
這時候我才意識到,當她在經歷了鬼門關的考驗時,而我關注卻只是自己的虛榮。
我對她的憤怒,在這樣的考驗面前,讓我自己都覺得很可笑。
想到這些,我當時就拿起了手機,給球媽發了一條微信:“讓你受委屈了,我很愛你。”后面的故事,就屬于18禁的情節,自動添加馬賽克哈。
07
這一次感受的體驗,讓我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
所有的溝通,都只是在和自己的內心感受對話。
只有讓自己回到自己的感受,我們才有機會把別人的感受也放到自己心理。而只有讓我對你的感受,做到感同身受,我們才能進行真正像親人一樣的溝通。
對了,那個故事的最后,
黃媽媽還是沒有保住自己的子宮,但她卻得到了一個健康活潑的小男孩。
球爸|一個打著研究親子關系的名義胖子,整天跟球媽一起做愛做的事。
能教你怎么“不吼不叫帶好娃”,也能告訴你家庭關系中,那些你不知道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