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霍輝? ??
現在的書越來越多,讀書也變得越來越容易。
除了紙質書,KINDLE,電腦也能隨意下載,讀書的門檻越來越低,人們可以隨時隨地讀書學習。
可是,很多人讀了很多書,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為什么?
因為,你連讀什么書都不知道,還學什么習啊?
一、讀書也要“斷舍離”
書海浩瀚,讓人眼花繚亂,看都看不過來,而我們的時間和精力又是有限的,所以必須學會斷舍離。
以前,我很喜歡讀書、買書,每當看到網上書店做活動,滿400減200,滿200減100,我就按捺不住瘋狂的購買欲,狂買一堆的書。
有時候為了湊單,不得不再買幾本可有可無的、可讀可不讀的書。結果呢,買回家后,有些書翻開看了兩眼,沒興趣,就束之高閣了。
就這樣家中的書越來越多,堆得沒地方放,只好塞進了紙箱,壓箱底了。這些書再也沒翻開過,而里面有些書壓根就沒看完。
紙質書,都是花錢買的,好歹大多數都讀完了。更多的電子書,因為太容易獲得了,所以不珍惜。
我的電腦里下載了幾個GB的電子書籍,但90%都沒看過。總想著先留著,有一天一定會讀。結果發現數量在不斷增加,可依然沒看過。
后來,我終于想明白了,讀書,也要斷舍離。書,并不是越多越好,你不去讀,它就是一堆垃圾。
我開始刪除電腦里的電子書,也不再去湊熱鬧,參加打折買書活動了。
給電腦減肥的過程,其實就是自我整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更加懂得哪些書是對自己重要的,哪些是多余的。
常常看到有讀書達人,一年讀100本、200本書,羨煞旁人。我卻難以置信,他們認真讀完這些書了嗎?每本書都是有靈魂的。
讀書,就是在和一個有高尚的人談話。細細品味、慢慢消化,遠比一目十行,囫圇吞棗更有意義。
我更欣賞慢閱讀深思考細品味的方式,讀一本書就有一本書的收獲。
二、是什么時候就讀什么書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作品,當然是好書,可讓小學生去讀,能讀懂嗎?
就像米和面是我們賴以生存的食物,可小嬰兒,卻吃不了,只能喝奶。
有一句話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是什么時候就讀什么書。
小侄女球球剛上一年級。開學第一天,學校就給每個孩子發了一本《弟子規》,普及中華傳統文化。
一年級小學生沒有語文、數學作業,唯一的作業就是背誦《弟子規》,老師要求家長在家里也要督促孩子背誦,而且還要考試呢。
翻開《弟子規》,的確是本不錯的兒童啟蒙讀物。它告訴我們孝敬父母、關愛兄弟、尊敬長輩、修身養性、為人處世和讀書求學等最基本的生活規范。
可惜,我們小時候沒讀過這些儒家思想的精華。
想想多少大人因為從小讀的心靈成長、品格塑造的書太少,人格教育缺失,所以才有長大后不走人行橫道線、隨地吐痰、旅游景點亂刻亂畫等行為。
更有甚者,出現了寧波動物園老虎吃人事件、武昌火車站一言不合過激殺人案、麗江女游客被打毀容案……小時候沒有知書,長大后就不能達禮。
人在少年、青年階段,就要多讀些人才教育方面的書
前段時間打掃衛生,翻出了壓箱底的中學和大學課本。我的語文書里,每個文言文生詞下面都寫下釋義,密密麻麻。
時間長了,藍色油筆字跡都有點模糊,整頁都變藍了。翻開四角都已磨毛的《高等數學》,書上記了那么多筆記,那時真努力,現在這些筆記都看不懂了。
想起《草樣年華》里,大四畢業時,作者孫睿和學霸賣書,同樣的書,學霸的卻比他的重,還多賣了一點錢,為什么?
學霸記在書上筆記,他努力的痕跡也是有重量的。
你讀過的課本和專業技能類的書籍,不會辜負你。它能幫你獲得一份可傍身的工作,讓你足以溫飽,衣食無憂。
人到中年,人才教育與人格教育基本完成,不再需要謀生,人格也已定型
這個階段可以多接受些人文教育,多讀些文學、歷史、哲學、藝術方面的書籍,培養自己獲得幸福的能力,提升幸福感,做個幸福的人。
三、讀有用的書,缺哪補哪
上學的時候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喜歡什么書就讀什么書。
.
但是,長大后,就要有目的地讀書,選擇一些對自己個人成長、職業發展有用的書。
人在職場,總有很多困惑。《杜拉拉升職記》這本書改變了我的認知,也教會了我很多職場技巧。
比如,慎用EMAIL;要注意和領導的溝通方式;多向領導匯報沒壞處……但對我影響深遠的是這個故事。
杜拉拉天天加班,項目干得很漂亮本應升職,可上司離職,上上司就是不給她升職。拉拉直接找上上司。
上上司又推給了大老板,拉拉又越權去找大老板,終于成功升職。人在職場,關鍵時刻就要為自己爭取,如果你自己都不去爭取,誰還會幫你?
恰好我們部門有一個高級職位的競聘,本來已有推薦的人選了,我準備放棄,雖然我一直從事這項業務。
拉拉的故事,讓我心生感觸,如果你自己都不去爭取,誰還會幫你?
克服以往的懦弱,我也為自己爭取了一次,沒想到竟然成功了。
在生活中,也是一樣。有了女兒后,尤其是她剛上小學的時候,天天陪寫作業陪得我心累,有時怎么講作業她就是不明白,一著急我脾氣就上來了,對她吼起來。
她心情不好,更不配合,所以惡性循環。教育子女,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于是我讀起教育子女的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告訴孩子,你真棒》、《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卡爾威特的教育》、《孩子,你慢慢來》……
一本本好書,撫平我的情緒,慢慢地我不再焦慮,漸漸有了同理心,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孩子變了,一天比一天有進步。我也在成長。
書,不分高低貴賤、三六九等,只要對你有用,就值得一讀。
四、脫離讀書的“舒適區”,你才能進步
一個人,不能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適區里。
讀書也是這樣,需要跳出閱讀的舒適區,不要只讀你看得懂、喜歡看的書,在閱讀的舒適區里,你永遠都不能進步。
更要看些難讀卻能提升自己的書,因為真正能讓你進步的,一定是對你有挑戰、需要你主動思考的書,當你一步步脫離舒適區,突破自己局限的時候,你才會成長。
我曾經沉迷于言情小說,看了一本又一本,可這些沒營養的書籍,沒給我帶來任何提升。
也曾讀過世界名著,可老外的書,真的很難看進去。
一個個長長的、拗口的人名或地名;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寫;因為文化背景不同導致很難理解的對話,讀起來真累。
硬著頭皮看完《紅與黑》、《簡愛》、《呼嘯山莊》后,我發現,老外的書不再難讀了,我竟然都讀完了。
不跳出讀書的舒適區,你看再多的書都不能進步。
五、讀書,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海鮮有營養,可有人吃海鮮過敏;
牛奶有營養,可有人喝牛奶會腹瀉;
一桌子美味佳肴,可有人偏偏就喜歡吃土豆絲;
更何況,人和人體質不同,消化吸收能力不同,有人吃得再多,也沒有吸收多少。
讀書,也是一樣,適合你看的書,未必就適合我;你喜歡的,我不一定喜歡。
就像有人喜歡《紅樓夢》,也有人喜歡言情小說;你喜歡你的陽春白雪,我喜歡我的下里巴人;陽春白雪固然是高雅,但下里巴人也未必就庸俗。
別林斯基說,“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我們必須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
常常看到一些名人、明星聯袂推薦的書,可看完之后,感覺收獲并不大。的確,適合別人的書,未必就適合我。
讀書源于需求、源于喜愛,基于此而選擇的書,才是最適合你的書,這才是你最好的選擇。不要看別人讀什么書,你就讀什么。永遠不要追隨別人的腳步。
劉瑜也曾說過:正如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因此需要補充的營養元素不同,我的推薦書目的閱讀經驗未必適合其他人。
我想說的只是,在思考自己要讀什么書之前,最好問問自己,我關心的到底是什么問題,因為只有真誠的問題意識才能將你引向真誠的閱讀。
閱讀如此美好,任何虛榮心的雜質都是對它的玷污,人生苦短,請珍惜時間,好好選書,好好讀書。
作者簡介:霍輝,名字很好記,倒過來就是輝霍哦,是個愛家愛生活的孩子媽,也是個愛讀書愛碼字的理工女,簡書@輝霍,如需轉載,請聯系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