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惡補了一些書,我便發現自己越來越不會寫了。
無從下筆!
我不知道屏幕前愛寫文字的你是否有過類似經歷。
頭腦里全是密密麻麻的文字,信息源源不斷涌入,卻不知道該怎樣吸收、消化乃至最后內化成自己的知識。
用一句專業的知識管理的話來說,這大概就是最近看的一本書中所說的學習能力欠缺的表現了吧。
有人說我最近看了很多本書,隨便說出其中幾本,從全局出發,這本書是什么文體類型?若按“三分法”是敘事類、抒情類、戲劇類?還是按照“四分法”中的詩歌、小說、散文、劇本?或者說有的書作者其實是在用散文的筆調構筑的小說?
是具有散文特點的小說?還是具有小說特點的散文?
首先這些基本的知識框架你得清楚。
2
個中復雜當然必須是當你的心真正的一次次“沉下去”之后,經歷思維混沌、沉淀、打磨而后推陳出新,逐漸堆砌出屬于自己的臨界知識。
什么是臨界知識?
臨界知識這一概念出自成甲的《好好學習》。我也是在看了Frank老師推薦的這本書之后才接觸這樣的觀點。
書中關于臨界知識有太多的舉例和說明,簡單概括之,所謂“臨界知識”,便是我們經過深度思考后發現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和定律。
是不是還是云里霧里,一頭霧水?
以最近在工作中發生我身上的事情為例說明一下。
現在的日常工作中,其中一項就是文字材料的編寫。當然這種類型的材料是有特定要求、指導思想、文章的主體經常變換、有像上級領導部門的工作情況匯報、實施方案等,有平級部門之間的文件,也有下發給下屬部門的通知。
剛來部門的時候,我們boss說,有幾個文需要寫,你就按照上面的要求寫就行。
寫文應該注意什么?不同的文怎么寫?情況匯報怎么寫?實施方案怎么寫?整改方案又怎么寫?向上級部門的請示怎么寫?下發文件通知又該以何種形式呈現?
沒有人教,讓你寫你就寫吧!
硬著頭皮就這樣寫了。總覺得這樣自己邊摸索邊學習,自我感覺良好,沒覺得哪里有何不妥。
直到前幾天,按上級領導要求寫一篇關于學習情況的匯報。我領導看過之后,文章基本已經改的面目全非了。
當時,心情有些低落。我辛辛苦苦寫的東西就這樣被否定了,心中多少有些委屈-習慣性防衛出現了。
當我沉下心來,理清思路,來回一遍遍梳理檢查。最后得出結論:我從來沒有深入的認真思考總結該如何寫好此類文章。
以前領導交給我任務,提筆之前,我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仔細回憶一次次寫文前的場景,我的習慣性動作是看完要求,動筆就寫。
這一行為乍看起來好像沒有什么問題。
直到前幾天我才知道自己忽略了非常關鍵的一步:思考。
在搞清楚具體要求和發文主體之外,首先要做的是我該思考這是什么類型的文?這些不同的文之間有何潛在聯系?我該如何利用這更深層次的聯系做好文件的編寫工作?
你以為所有的文都是同一個模板一個套路嗎?你以為這些看似要求主體全然不同的文件背后沒有更深層的規律可尋嗎?
?結語
這些更深層規律或定律,能夠更普遍地解決類似問題,啟發我們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融會貫通的思考問題。
這就是臨界知識的神奇所在。
或許我們不是不知道所謂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融會貫通”,
只是我們沒有養成這樣的思維模式和看待問題的方式而已。
知識與知識也是不一樣的,
有些知識要比另一些知識能夠更加深刻地改變我們的行為-比如放之四海皆準的臨界知識。
比如你看了這篇文章之后頻頻點頭,然后生活照舊,那么這篇文章和其他所有類似文章一樣,都只是信息而已。
只有當你看完這篇文章了解一個觀點之后,受到啟發,繼而改進了思考問題的方式或者做事的方法,這個時候信息才轉化成為知識。
簡而言之,衡量你的學習是否有效的重要標準是:學習之后,你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改變。
比如之前寫文的我和現在寫文的我,表面上看上去都在寫,但是我的思維方式和思考模式已經產生了質的飛躍。
比如我將從《好好學習》中看到的數據、信息與自身實際相結合,并將書中的觀點-臨界知識真正吸收、內化成自己的學習能力,進而影響思路、提升認知,難道這篇文章不是我運用臨界知識最好的證明嗎?
看我分享好知識的份上,你確定不點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