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接手六年級這個班級時,就聽聞班上分來了個特殊的孩子——小C。關于她的種種,已在校園里傳得沸沸揚揚。據說她常常曠課,而她的家長更是出了名的難纏,甚至還曾試圖扇五年級數學老師的耳光,只因覺得老師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開學排座位時,我特意將小C調到了第一排的絕佳位置,想著這樣能更及時地關注她的一舉一動。小C的家長得知后,對我千恩萬謝,直說孩子幸運,遇到了好老師。上學期,日子就在這樣相對平靜中緩緩流逝。期間,家長在天氣寒冷的那幾天給孩子請了幾次假,其余時間小C都能按時到校。看著她逐漸融入班級,我不禁暗自慶幸,或許真能改變這個孩子。
然而,新學期伊始,平靜的湖面便被投入了巨石。剛開學,小C就以家里有事要去濮陽為由,請假兩天。可第二次沒來上學,卻并未請假。與家長聯系時,家長稱忙得沒時間送孩子。心急如焚的我趕忙說:“您沒時間,我去接孩子過來。”卻遭到了家長的拒絕。第三次,依舊沒有請假,再聯系家長,理由變成了身份證過期,要去照身份證,結果這一耽擱就是三天。到了第四次,小C還是沒來上學,這次無論我怎么打電話、發信息,家長都毫無回應。
無奈之下,我決定去家訪。可到了小C家,大門緊鎖,空無一人。四處打聽后,找到了小C的奶奶。從奶奶口中得知,孩子媽媽和奶奶多年來形同陌路,幾乎不說話。孩子媽媽整天把自己關在家里,患有抑郁癥,滿心都是生活的苦水與抱怨。好不容易聯系上家長,電話那頭卻傳來指責:“孩子不想上學了,都是因為老師把她叫到辦公室談話,還諷刺她!”我心里一緊,趕忙解釋:“您知道您家孩子在家整天玩手機,心思根本沒放在學習上,周六還跑去大豐跟網友見面嗎?”小C家長立刻反駁:“不可能,沒這回事,孩子玩手機可自律了,到點就不玩。”我一時語塞,滿心無奈。
班級里的其他孩子也偷偷告訴我,小C早就不想上學了,經常沉迷在網絡聊天中,她媽媽根本管不住她。小C不來上學的這段日子,我無時無刻不擔心她的安全,多次撥打家長電話,卻始終無人接聽,信息也石沉大海。今天,我再次鼓起勇氣聯系小C媽媽,剛說:“孩子不來上學,要不就來學校辦個請假手續吧……”話還沒說完,電話就被無情掛斷。無奈之下,我只好聯系小C爸爸。小C爸爸語氣平淡地說:“上次回家跟孩子談過了,她在學校學不下去,整天發呆,不想上就不上了吧,明天我來學校辦理請假手續。”聽到這話,我滿心的無奈化作深深的無力感。不來上學,總是找各種理由,卻從不反思自身的問題,這樣的家長,我還是頭一次遇見。
我滿心期望,希望能將小C拉回正軌,給予她學業上的引導,心靈上的呵護,可現實卻如同一堵冰冷的墻,一次次將我的熱情擊退。我深知,教育不應只是知識的傳授,更應是心靈的救贖。但在這場與小C及其家庭的博弈中,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憊與迷茫。每一次的溝通嘗試,都像是在黑暗中摸索,找不到一絲光亮。我不禁問自己,究竟怎樣才能打破這層堅冰,真正救贖這個迷失在成長路上的孩子?難道真的只能眼睜睜看著她在本該學習的年紀,偏離正軌,漸行漸遠嗎?這場扎心的救贖,何時才能看到一絲希望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