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九月? 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作者
胡媽媽是什么人?她是一個普通的小學生家長。
胡媽媽為什么火起來?因為她和學校老師、班級家長的大段對話被截圖發(fā)到網(wǎng)上,引發(fā)圍觀和吐槽。
在沒有看到胡媽媽的對話之前,對于家長奇葩的分類集中在兩種:出言不遜的咄咄逼人型和撒手不管的佛系型。看到胡媽媽,發(fā)現(xiàn)還有這樣一種,看似無害有益卻偽善的類型,并且殺傷力極大。
不說話是教養(yǎng),會說話是修養(yǎng)。
不會說話當三思后行,開口容易,閉嘴太難,好好說話是人生無論哪個角色中的必修課。
1?邏輯自己定,后果學校擔,強行帶路的胡媽媽
關于遲到:學校規(guī)定最遲8點15進校,8點15各班會整隊參加要求的清晨活動,也就是說這個時間點是學校通知的學生入校底線。
這個班級的老師要求孩子們8點05進教室,用10分鐘的時間整理書包、書桌。
胡媽媽的孩子由于晚于8點05進教室,被老師罰站。胡媽媽是這樣和老師溝通的:
1.孩子從家中出門時間是8點,“視路況”進校時間在8點5分到10分之間,孩子一般不會遲到。
2.當天孩子水杯落到舞蹈教室,先去取了水杯再進教室,孩子入校時間是按照學校要求,沒有晚于8點15,不能算作孩子遲到。
3.老師應該幫助遲到的同學加入隊伍或者留在教室看書,不應該罰站。
4.如果老師你要堅決用罰站的方式,“不如你寫一張責任承諾書給家長吧”
5.學校規(guī)定的夏令時間是8點15,如果你有問題可以約我去校長室談,不要讓孩子罰站或者批評她。
6“老師你這種教育方式方式對你自己和你們班級都沒有好處,謝謝”
接下來,胡媽媽的孩子又有兩次遲到,理由是“早餐要把蔬菜吃完”“作業(yè)沒做完補完再來上學”
理直氣壯的給老師說遲到的理由也就罷了,發(fā)給老師的信息中,措辭是這樣的:
“我要求孩子一定把蔬菜吃完所以她才遲到。有時間我們?nèi)バiL辦公室聊一聊上學時間的問題吧”
“我早上復查她的記事本發(fā)現(xiàn)作業(yè)漏做,所以請他補完再來上學,這樣做可以督促她以后檢查更仔細”
這里我已經(jīng)腦補出兩個畫面,一個早晨起來不想吃蔬菜的孩子被媽媽按在餐桌上,要求必須要吃完,并且還主動給請了假,讓孩子不要擔心遲到被老師批評,“踏踏實實”地吃完面前的蔬菜。
第二個畫面是前一天檢查作業(yè)不細致的媽媽,早晨起來幫孩子收拾書包的時候,發(fā)現(xiàn)居然有兩頁練習冊沒做,怎么辦?“作業(yè)沒做”和“做題有錯”的性質(zhì)不同,家長可以不輔導作業(yè)但是至少要監(jiān)督孩子完成作業(yè)吧,那這個空白作業(yè)是不是就顯示了家長監(jiān)督的遺漏。
于是胡媽媽想,最好的方法當然是把責任全部轉(zhuǎn)移到孩子身上了,還得找到一個理由支撐她的做法,“希望這樣可以督促她以后看記事本更仔細”。
如果說家長無條件的維護孩子,孩子很快樂也算是一種成就,但是字里行間,都能隱隱的感受到這個孩子的生活狀態(tài),并沒有在所謂的“規(guī)則下”,生活的自由開心。
會說話的人,拜大自然為師;不會說話的人,拜說話為師。
胡媽媽能量滿滿強行帶路,振振有詞的帶著別人的思維跑,一副眾人皆醉我獨醒。
2?錯的都是你們:角度刁鉆思路清奇的胡媽媽
學校組織舞蹈演出,胡媽媽給孩子買的衣服和其他孩子顏色不一樣,她寫出了一長段文字,要求老師把自己孩子放在隊伍最中間,“保持孩子兩邊顏色的平衡來解決這個問題”
學校春游期間,自己孩子吃了別人孩子的零食,胡媽媽向老師和其他孩子發(fā)出聲討:“正餐前零食后,如果吃加工零食是你們班大部分同學的飲食習慣,如果有一天你們班成為全校平均學業(yè)表現(xiàn)和紀律最差的班級我也不會覺得奇怪”
學校通知因水痘疫情停課,胡媽媽質(zhì)疑停綜合樓停課為什么體育館也要停課,言下之意學生需要體育運動增強抵抗力應對疾病,而不是遇到疫情就停止所有課程。
胡媽媽最經(jīng)典的是,與班里其他家長就孩子借錢一事的處理經(jīng)過。自己孩子向同學借錢買了零食,胡媽媽發(fā)現(xiàn)后決定把孩子借錢買到的零食全部歸還給對方。
對方家長委婉的表示不要這些東西之后,胡媽媽說:“東西你孩子可以轉(zhuǎn)送給其他同學,是她的錢買的,她隨意怎么處理都可以,但胡**不能收!”
什么?自己借錢買東西,買的東西當還錢?對方不要這些東西,她還說自己不能收?!
好在對方家長真是有素養(yǎng),給胡媽媽發(fā)來一席話之后,胡媽媽終于決定不把零食還給對方了,改成等自己孩子勞動攢錢之后再還錢。
胡媽媽是一個極度自我的人,先不說處理問題的方式,就看她說話時的行文方式,多祈使句,多反問句,多用表面上的感謝客套結(jié)語,然而細細看來,實則是自我感覺良好的總結(jié)。
胡媽媽遇事只能看到別人永遠不洞見自己,所有的問題都能找到別人錯的落腳點,規(guī)則紀律都用來要求別人,面對自己卻是透明的。
比如說關于零食的問題,別的孩子帶零食分享,無論健康不健康,有人家的父母管,不需要你胡媽媽來評判,你覺得不健康可以要求自己的孩子不吃,不能因孩子禁不住“誘惑”,就指責別人。
猶太母親沙拉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在一次國際夏令營餐后工作人員推出了冰激淋,孩子們都搶著去吃,只有幾個以色列孩子遠遠的玩耍,沒有走近,因為在他們的立法中,肉類食品不能和乳制品同食,孩子們用餐時并不知道會有冰激淋,所以吃了肉類食品,而他們從小就知道,吃肉類食品后六個小時后才可以吃乳制品。
即使在沒有人監(jiān)督在異國,面對誘惑力極大的冰激淋,猶太孩子仍然能夠保持自律,并沒有因為同齡孩子去做,他們也去那樣做。
所以自律是內(nèi)化的自覺行為,不是要求別人不做自己認為不對的事情,不是去斥責別人帶來的誘惑,而是守住自我的堅持,這是在生活中形成的習慣。
胡媽媽大概在孩子的習慣養(yǎng)成中并沒有太深入的思考,卻把自己的那一點理論用于了身邊的圈子里,用于和老師、其他家長狡辯,角度刁鉆、思路清奇。
3??不會說話的人有多糟糕
會說話的人,留說話于余地;不會說話的人,沒余地可說話。
胡媽媽式的語言并沒有惡語相加,也不那么針鋒相對,為什么就讓人覺得不舒服呢。
相信大多數(shù)人從胡媽媽文字的背后,已經(jīng)對她又了畫像。生活中并不太愿意和這樣的人相處。
這樣的人總是呈現(xiàn)出一副無害的面孔,自認為言之有理,卻常常回避問題核心做出一系列質(zhì)疑和反駁。
比如關于遲到的問題,做為家長要看到,盡管學校規(guī)定的到校時間是8點15,但是老師要求8點零5到校去做準備工作,是有道理的:
提前準備有助于孩子盡快的進入學習狀態(tài)和一天的學校學習生活;
提前準備有助于孩子的自我規(guī)劃感,比如交作業(yè)的準備,比如按照第一節(jié)課的課本練習冊準備。
成年人在職場,也有整理情緒提前進入工作狀態(tài)的需求。慣常遲到的人,在社會上是要被懲罰的,因為不守時會讓跟你相處的人,對你的界限和規(guī)則產(chǎn)生懷疑。
當孩子已經(jīng)遲到的時候,要跟老師真實的說明遲到的原因,即使有其他觀點也要闡述清晰,不要用自以為的道理凌駕于人。
比如,如果是我會這樣:
“老師您好,孩子昨天的作業(yè)中漏寫了兩頁練習冊,我在昨晚檢查的過程中沒有及時發(fā)現(xiàn),我考慮借此機會給孩子一個懲戒,決定讓她把作業(yè)補完再去學校,加深對她的印象,所以早晨需要給她請假兩個小時,向您報備,感謝老師的理解。另外我以后檢查作業(yè)清單也會更仔細,避免發(fā)生此類的情況。”
而現(xiàn)實中胡媽媽,卻處處都是對自己孩子的過度保護和針對別人時的理直氣壯。
胡媽媽這種表面無害實際上卻是一種加害,她把自己假象的敵人推給身邊的人,尤其是推給其他的家長,若遇到能辨明是非的還好,若遇到本身就沒有什么思考力的家長,就會引發(fā)一場不必要的家校矛盾。
這種不會說話的人,比直接開噴開罵的人更別扭,因為他們在極力的偽裝,又時常跳出來代表一部分人的觀點,他們發(fā)表了自己的觀點之后,又擺出一副“你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tài)度,讓本可以正常的溝通陷入到死胡同。于是問題得不到解決,甚至有可能再度發(fā)酵。
生活中就有不少這樣的人,你說不出他哪里有問題,但是就是覺得和他相處不舒服。
這些像胡媽媽一樣說話的人,感覺她的人生是被高度擠壓之后的殘渣,沒有水份更談不上營養(yǎng)。
他們有的是喜歡爬上別人生活工作的制高點,樂此不彼的指點江山;有的是躲在暗處偷偷的看著你的點點滴滴,時不時跳出來冷冷的來上幾句,末尾還附帶著說“個人建議,不喜勿噴”。
會說話是一種情商,讓別人覺得你的靈魂都閃閃發(fā)光透著有趣;不會說話是一種災難,永遠不知道下一個雷區(qū)距離自己有多遠。
口若懸河并不一定能口吐蓮花;滔滔不絕也不見得都言之有物。
總是想在言語上勝過別人的人,不是想講道理,而是想贏過他人。
真正有溝通能力的人,不會迫切的給別人灌輸思想,而是沉醉于交流的魅力中。
海明威說,兩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