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你怎么又犯同樣的錯誤……”
“這是‘1’,12345的‘1’,……”
這兩個場景,爸爸媽媽來們,你教訓孩子犯錯的時候,或者“耐心”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有沒有點熟悉感?
不管是憤怒地“教訓”犯錯的孩子,,還是壓著脾氣對孩子“耐心教導”,這個時候的孩子都會感到困惑,甚至根本不知道爸爸媽媽在說什么,爸爸媽媽也會覺得自己說了半天、累了半天一點用都沒有!前段時間我發了篇文章,有一種痛苦叫做——陪孩子寫作業,家長們在文章后留下的評論,吐槽自己教孩子時氣的心臟疼頭疼……真是讓人看了又想笑、又心疼。
那父母怎么做,才能讓自己輕松一點?
先說第一種情況:孩子犯錯
你可以:“對事不對人”
也就是說,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把“孩子”和“事件”隔離開。
與其說:“你怎么這么不聽話!”,不如說:“你這件事做得不對”來得有效果。
告訴他這么做會造成怎樣的后果。這才可以使孩子明確知道自己錯在哪里。然后再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孩子才可以改進。
另外,在孩子犯錯時,直接用最簡單的語言,讓孩子知道自己哪里錯了,這是最重要的;相比之下,發泄自己的情緒,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
當然,如果自己脾氣實在忍不住,可以參考一下我前幾天發的我知道要理解孩子,可誰來理解媽媽?忍不住跟孩子發火怎么辦?
還有一點,如果能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跟孩子講話,孩子不僅會感到自己是受到尊重的,不是爸爸媽媽總是“高我一等”,同事,更有助于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你身上,孩子看著你,你說的話才更有效果。
最好不要:一味的批評和指責
“你怎么又做錯了”、
“我告訴過你多少遍,你為什么不記住”……
這些話,是大多數爸爸媽媽在孩子犯錯時的“常用語”。但這種表述方式除了宣泄自己的憤怒以外,既不能改變孩子犯錯的事實,也不能幫助孩子改正缺點。只會使孩子覺得“我不夠好”,時間一長,孩子勢必會產生恐懼和自卑心理,難以獲得“成長的能量”。
其實,很多時候,家長在批評孩子時,往往是在發泄自己的情緒,但其實這些情緒,并非完全由孩子造成。孩子的錯誤行為,只不過是“導火線”。
再來說說第二種情況:教半天教不會!
你可以:用簡潔的語言,讓孩子“一聽了然”
家長在教孩子東西的時候,需要控制一下自己的“廢話”,盡量使用簡單、簡短、孩子能夠聽得懂的詞句。比如,在孩子看到數字或是顏色時,只需簡單地告訴他們具體數字或顏色:“這是1”、“這是紅色”,先讓孩子“對上號”,然后再考慮如何深化。總結一下,就是:指示清晰、要求明確、循序漸進。一次只要求孩子做一件事,做好了再說下一件。
最好不要:嘮嘮叨叨、喋喋不休
但這樣的方式并不妥當,因為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有限,理解能力也非常有限,使用冗長、復雜的語言,往往會他們感到困惑,比如,上面那個例子:“紅色、血紅的紅、紅汽車的紅”……“紅汽車”或許孩子生活中常見,很好理解,但“血紅”對孩子來說,可能是個新名詞。本來“紅色”這個詞還處在學習階段,又來個更不理解的“血紅”,孩子接收到了太多新的概念,來不及消化,反而容易失去學習的興趣,事倍功半。
因此,家長在給幼兒啟蒙時,也要控制自己的“廢話”,在孩子看到數字或是顏色時,只需簡單地告訴他們具體數字或顏色,先讓孩子“對上號”,然后再考慮如何深化。要注意的是,對孩子來說,此時的“數字”和“顏色”已經是個新概念了,那給孩子解釋這些新概念的語言,最好全是孩子已經熟悉的語言,別再混進其它的新名詞。
很多家長煩心的是:自己教了好多遍,孩子還是一問三不知!這怎么辦?
有一個比較輕松又有效的辦法是:等一等。
你會發現,你教的時候,孩子好像懵懵懂懂,但是過幾天,孩子很可能就奇跡般地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