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要結婚了,時間定于2018年2月4日下午。
下午結婚的風俗在中國很少見,問了一下外國人,貌似也都是上午舉行婚禮。
1
身在天津幾年,感受著天津人的熱情,也經歷著天津的習俗。別的習俗先不談,就拿天津兩大怪來說,就夠我們喝一壺的。那么,天津兩大怪是什么呢?一是結婚在下午,二是生娃姥姥帶。
可是呢,在天津結婚也分兩種。天津市內六區的人大部分都是下午舉行婚禮,一般在下午2點左右接新娘,4點左右典禮,5點開席。而天津四郊五縣的呢,又都是在上午,這又等同于國內其他地方。
2
同事四個,兩個天津人,一個天津媳婦,我是外族入侵。
向土生土長的、天津中心城區的郭哥問起這習俗的來歷,郭哥說可能是為了把下午和晚上連起來,雖然現在不興鬧洞房了,但老輩兒可能考慮著下午結婚,晚上鬧洞房方便。貌似還挺有道理。
李姐是天津媳婦,隨了天津下午結婚的風俗。她結婚時不用早起,覺睡的好,一天精氣神神兒地過,挺美。比起我們為了趕個良時,大早起四點起床化妝的人兒,簡直幸福死了。看來天津人比較懂得尊重女方,為女方及娘家人考慮得很周到!
張兄家在大港油田。結婚時按大港的風俗,上午結婚。張兄也是早上四點早早起來,守著吉時去迎親。我深深理解他的感觸,我想全國大部分同胞也都深深理解他的感觸。
我外族入侵地提了一句,是不是因為天津人太開明,下午結婚,省得讓新娘子早上起床太早、避免化妝辛苦呢?還有一件事就是生娃姥姥帶,是不是天津人早就知道姑娘和自己的媽媽親,怕婆媳關系不好處,于是都是姥姥幫忙帶孩子呀?哇塞!古代天津人就這么有前瞻性啊,太開明了!
同事聽了反駁,說天津也沒有多久的歷史,談不上古代。天津,最早也就起源于明朝時期。
但我想,唐宋元明清民國,這,其實也不算短了。在那么古老的時候怎么會有這么便民的思想呢?我們百探討不得其解。于是百度了一下天津歷史:
天津最早稱為直沽寨,元朝因海漕輸轉形成河港,在此建立海津鎮;明朝在北京建都以來,設天津衛。目的主要是為了保護北京的安全。當時天津三衛共有官兵1.6萬余人,這些官兵大部分來源于安徽,江蘇一帶。所以天津話和安徽江淮平原的人講話發音差不多。而安徽部分地區的結婚風俗是在晚上進行。隨著這些安徽籍的士兵進入天津衛,他們把當地的風俗也帶進來了,和天津原住民的風俗相結合,于是結婚典禮變成下午。而未住扎士兵的天津城外,仍保持著原有的風俗。這就是外來風俗與當地風俗交織結合所產生的。
這個原因我說出后,張兄大贊,他覺得這個緣由很合理。按他所講,天津的口音的確和安徽的很像,因他老家在安徽,絕對有發言權。
3
還有一種主流說法,就是天津下午結婚的風俗和碼頭文化有關。
那時候南來北往的船經過碼頭,人們上午忙活,沒有時間,下午才有時間在一起聚會,后來的買賣人也遵循著這樣的規矩。新中國成立之后,天津是個著名的工業城市,人們紛紛走進工廠上班,工人請假比較麻煩,也不樂意請假扣錢。有的工人要“三班倒”,下早班的正好,中班倒個班,婚宴結束后正好接著上夜班。而正常班,嘛也不耽誤。
這兩個理由,從歷史角度、從碼頭文化角度,充分讓我們信服。但是,還有一個最根本的原因我沒說,那就是,天津人懶,上午需要睡覺!
身在天津,喜歡天津人的熱情,喜歡天津的地界兒。天津人愛說“哏兒”,天津很多風俗也挺哏兒。有機會再探究一下天津第二怪:生娃姥姥帶。我猜,一定有很多我想不到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