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同樣是讀書,有的人讀得越多越“書呆”,而有的人讀得越多越精明呢?
有一個故事,說驢子掉到了井里,農夫在施救無望之后,決定鏟起泥土把井給填了,避免以后有別的驢子也掉入井中。同樣是驢子,有的驢子一動不動,任由農夫鏟下來的泥土把自己給埋了;有的驢子抖動身軀,從而把泥土抖落,踩在腳下,泥土漸落,驢子腳下之土亦漸高,最終,驢子逃出了井底,揚長而去。兩頭驢子,面對前來埋葬自己的泥土,其態度之關鍵區別就在于那一“抖”,這一“抖”雖然簡單,但足以說明驢子調動了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對于知識,我們應該批判性地接收,而非來者不拒。面對撲面而來的知識,辨證、批判性的思考,就如同驢子在面臨泥土時的那一“抖”!有的人不會讀書,讀書之時從不思考,只是通盤吸收,結果讀多了,自己就讓知識給埋了,從而成了書呆子。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大概也是這個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