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開始作業前,有沒有認真試用將要服務的品牌產品?對于不能試用的產品,有沒有努力通過其它途徑去了解他人的使用感受,模擬使用體驗?
2. 試用之后,有沒有從目標受眾角度出發,問過自己:你對這個產品/品牌感興趣嗎?為什么感興趣,或者為什么不呢?有沒有窮究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或是阻止受眾態度和行為的改變呢?
3. 有沒有將創新思維融化在血液里?會不會時時提出質疑:為什么我們不能嘗試一點更新鮮的idea?有沒有真的在踐行顛覆陳規?為什么每次提到digital/social,第一反應就是做一支H5;每次做品牌形象宣傳,第一反應就是拍攝一條長片?
4. 有沒有時不時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去審視自己的idea?你打動自己了嗎?
5. 有沒有把對創意、對消費者、對品牌的敏感融化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真的就是下了班、休了假就完全把跟工作有關的一切都扔在腦后?
6. 有沒有能力把個人活色生香的生活轉變成源源不斷的創意素材?為什么表面上日子過得豐富多彩,到了想消費者故事的時候搞來搞去都是老套路,而且說不了人話、釀不出人味?
7. 有沒有養成把所見所感、所思所想隨手記錄下來,并經常翻看的習慣?
8. 愿不愿意安下心來讀20份調研資料,并帶著最大的好奇去尋找品牌的問題、挑戰與機會?
9. 有沒有在形成想法、做出結論之前,先認真消化了所有相關資料?有沒有仗著自己的一點經驗就盲目、武斷地下結論?會不會經常提醒自己:你憑什么這么說?!
10. 如果創意一下子想不出讓大家滿意的點子,身為planner的你會不會繼續跟進,找各種不同的方法幫助激發創意?還是brief完了就萬事大吉,甩手不管了?
11. 創意在開始發想具體idea之前,有沒有花時間好好消化brief?你知不知道手上這個案子想要達成什么目標?
12. 如果你是一次腦暴討論的主持人,有沒有在會議之前好好準備?如何開場?如何解決冷場?時間如何控制?如何帶領討論?要不要準備一些stimulus來激發討論?這些stimulus是不是只是老三樣,有沒有更適合這一次討論主題的、更新鮮有趣的刺激物或是方式方法?
13. 是不是愿意傾聽各種不同的聲音,無論這個聲音來自于實習生、剛入行的小朋友,還是老板或客戶?比起尊崇title,是不是更尊重好的idea本身?
14. 有沒有為了干活更輕松容易,習慣于先拍腦袋確定結論,再搜尋支持的證據,哪怕所謂的證據完全不滿足統計學要求,哪怕所有的證據最后指向了另一個更加正確的方向?注意:不是假設結論,是確定結論。
15. 有沒有把個人意志、個人榮譽凌駕于品牌成功之上?比如這條片子找這個美女,是故事的必要需求,還是你自己想看美女?拍攝地選擇南美,是真的沒有更好的選擇了,還是你自己想去地球的另一面插紅旗?
16. 想不出夠格的idea會不會自然形成便秘感?會不會為了尋找那個潤腸的idea日思夜想、絞盡腦汁?
17. 寫完brief、PPT會不會再三檢查,杜絕錯別字?
18. 是不是真的認為廣告就是忽悠,并且把提升忽悠能力作為職業成長的測繪儀?會不會跟年輕的廣告人不斷灌輸“廣告就是忽悠”這種信條?
19. 不論入行多少年,是不是還熱衷學習、熱衷成長?是不是覺得自己已經身居高位,可以高枕無憂了?
20. 有沒有為了取悅客戶習慣了說假話?有沒有為了取悅老板習慣了兩面派?有沒有為了取悅下屬,習慣了畫大餅卻忘記了去實現?有沒有為了取悅自己,偷懶耍滑,還引以為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