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營養豐富、信息量巨大,不建議短期內讀完。
*本文5622字,預計將對讀者的耐心和碎片時間造成嚴峻考驗,文筆不佳,見諒!
作者:葉圣陶&夏丏尊?
曾經想過要做自由撰稿人,只是一直對自己的寫作水平沒有信心。當下正逢寫作變現的熱潮,于是又心動起來。市面上有大把的寫作書、寫作課程、訓練營,這些“捷徑”總讓人覺得寫作被流程化起來,像在跟著套路走,生產出流水線上的文章,而我想要的是提高自己內在的功力,能夠憑實力去寫。
最初找的書是杜永道先生的《缺失的語文課2》,挺不錯的工具書,非常長見識,也非常難吸收。它像一本維修手冊,得有錯誤時對照著修復才能算是學以致用,沒有錯誤可練手,就顯得不是很實用了。在網上各大讀寫書單里挑挑揀揀,發現了這本由葉圣陶和夏丏尊兩位先生編寫的《文心》。
不夸張地說,在中國上完中小學的人沒有會不認識葉圣陶先生,學校的教室或走廊里會掛著他的格言,語文課本里有他寫的《蘇州園林》、《爬山虎的腳》,書上對他的介紹是:作家、文學家,大教育家,還寫過《作文論》、《文章例話》等“語文干貨書”。同為教育家的夏丏尊先生可能不是很出名,其實他還是個翻譯家,最著名的譯作《愛的教育》也曾被選入課文。當年這兩位教育界大咖看到中學生語文學得不好,就想寫一本書作為課堂之外的輔佐讀物,大咖視角是這樣的:教學是雙方的事,學生學不好,老師也有責任,于是設定本書的受眾應該是中學的學生和老師,希望雙方都能夠從中有所收獲。更有意思的是,他們選擇了以故事為載體來承載這些干貨--這個創意可比入門哲學讀物《蘇菲的世界》領先了好幾十年。
書如其名,《文心》,學好國文(語文)的核心就是要在讀書和寫作上下功夫,但又不能只是“讀”和“寫”,書中有個很重要的理念,“作文是生活中的一個項目”,讀書也是如此。
|寫作之修辭|
本書的主題偏向于“寫”的方面多一些,寫作可以分兩大塊來看,修辭和文法。
修辭原意是指使用語言的過程中注重修飾,以求盡可能收到好的表達效果的一種語言活動,就是說講究修辭不僅僅是寫作上的需要,更是與人交流、以任意形式表達自己的需要。這么一說好像很煩,聊個天都得這么咬文嚼字,豈不把人累死。不不不,最基本的修辭,就是“說人話”,無論是說出來的還是寫下來的,能不能精準地表達出自己的意思,就是在考驗你的修辭。
比方說最經典的三大語病:用詞用語不當,意義的缺略和累贅,意義不連貫欠照應,在這言論自由的時代里,可以說很多網絡罵戰都是因此而起。網友們一邊撕一邊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多數情況下是有人用錯了詞,或是倉促間沒把自己意思說明白就留了言,然后就這么被誤解開(所以說在一些容易引起爭議的熱點問題上要謹慎發言)。
比方說“但是”是不能亂用的,很多長段落或長句在敘述時并不需要轉折,只是想接下去說,只是更進一個層次地去說明,在這里要的是一個詞來承接、遞進,而不是轉折。轉折要謹慎,一不小心整段的邏輯就給混了。
比方說“情”或“感受”之類的表達深度不在于用到怎樣的形容詞,而在于怎樣描述才能使畫面感更強烈。把你能想象到的凄苦或自卑的詞疊加起來,都不如來一段對祥林嫂或“裝在套子里的人”的白描來的深刻。
還有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前者指意義上不出差錯的描述,最常見的是各種專業術語,像“道爾頓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阿爾茨海默病”,晦澀生硬,遠不如“色盲”、“感冒”、“老年癡呆癥”來的簡單明了。不過消極修辭的好也是多虧了它的死板,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讓人產生歧義,這就是為什么各行業的重要文件總是用指定詞匯和句式寫。
而積極修辭除了保持正確性,更多時候是利用了感覺的要素,比如描述某種中藥時寫“稍微一用力就掰斷了”而不是“易折斷”,寫“高興得簡直要飛起來”而不是“大喜”。日常交流或書寫其實沒那么拘束,想讓干巴巴的描述活起來,一個是要注重詞量的積累,多收集同義詞,或者覺得頻繁用某個詞已經膩了,去發掘新詞匯,還可以在認識一個新詞的同時拓展它的同義詞;其次是用在正確的地方,這就要求對新詞或者不確定的詞匯有準確的認識,正確地認詞不僅在寫作上是重要的,在讀的時候也能避免會錯意。
修辭可以說是文法的細節了。當你開始練習寫作時不妨多花些功夫在修辭上,勤修改,但也不用過分雕琢粉飾,表意正確簡練即可。
|寫作之文法|
按我的理解,文法是進階版的修辭,修辭是咬文嚼字,文法是遣詞造句。這個定位可能不是很精準,不過以我目前的水平沒能想出更好的表達。
文字的表達,無論是寫給自己還是寫給別人,總歸是要先過自己這一關的;語言的表達需要對象、需要反饋,且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即時的,來不及過自己這一關,話就已經說出口。說也好,寫也好,都是先把自己的意思組織起來,然后才是正確地表達。在“組織練習”這件事情上,“寫”明顯要比“說”自由得多了,做起來也容易些,所以我更愛寫,而不是說。
“組織”的流程是簡單的:如何開頭、如何切入主題并正確表意、如何結尾,談話或作文都是一樣的步驟。只要沒有修辭上的錯誤、沒有造成誤解,就算是完成了“我的表達”。
但更難的,應該說每個人都想要的,是“我達到了什么”。你一定遇到過,別人在上面高談闊論,聽眾在下邊小聲嘀咕“他想表達什么”,或者是一些長文章的評論里寫著“有的文章只要看標題就夠了”。這就有點尷尬了,如果只為滿足表達欲宣泄一番那還不要緊,但要作為對外表達自己的一種方式,如此“雞同鴨講”,無論讀者有沒有抓狂,作者心里肯定是不好受的。
最根本的一點:作文應是言之有物的。現在流行長標題,作者們也往往在標題上費了許多功夫,可很多看似“一語驚醒夢中人”的文章,內容都沒有跟上,擊中人心的也僅僅只是標題,搞得讀者經常讀完覺得掃興,仿佛被欺騙了一般。不要因為想到一個好標題合乎這情景而特地寫一篇文章來襯它、因為悟到了一個哲理而非得給它編個故事詳細說明,作文是急不來的,有一句,說一句,駕馭不了一篇文章,那就只寫一段話。
《文心》里把寫作目的分為三種:習作、應用之作、創作,其中習作可以說是后者的根基了。寫作之前,除了理清楚思路、把作文方向弄明白,更要想清楚這是在為了什么、為給誰看而寫,只想出于自我的感慨,還是想跟人交流?把意思傳達給別人又要怎么寫?想要以此謀生、想要創造什么,基本功夫到家了嗎?
如果真的迫切想要提高寫作能力,非得逼著自己寫出文章(比如我),那就更不能著急了。許多人都說要天天寫,每天1500、2000字不能停,我試過一段時間,沒有想法而非要為了寫作而寫作時,寫出來的東西真是慘不忍睹。怎么說呢,也許是筆力還不到位,也許是堅持的天數不夠,也許我不在這種方法的適應范圍內,也許是追求完美的心理讓我受不了這“應付之作”,總之我沒能在這樣的節奏中看到自己的進步。
靜下來,保持練習,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去練習。
書中提到一些增長筆力的小技巧:
不要反復使用同一句式,不然讀起來很平板。同感,這也是為什么專業術語讀起來很乏味,因為必須用指定的詞匯來表達。
寫好了就讀,用自然的調子讀起來流暢即可。其實寫之前也可以以讀的方式來規劃大綱,最近嘗試著讀完書把自己的感想說出來然后錄音,我想起梁文道先生,覺得應該給他點播一曲《萬讃歌》——這實在是太不容易了!
借翻譯來練習作文。深有體會,不光是在外語上,有些方言能表達的東西一切換到普通話就卡殼,把“意會”轉為“言傳”是非常考驗語言駕馭能力的。
比寫完一篇文章更難的,是把它改好。再次強調要多修改,在收到別人的點評之前,先過自己這一關。從去年年底開始我的書評都是先寫在筆記軟件里,第二天改好,劃條自評線審視一番,再發出去。
可惜中途斷了很久,兩個月前重新開始,目前還沒什么收獲。用千字文給它們排了號,希望等到排號用完的時候不要再寫出一重讀就在心里默念“這都是什么鬼”的文章。
修辭和文法看起來專業得不得了,如果用蓋房子來比如寫文章的話,那還是很好理解的:修辭是磚塊,蓋一座合格的房子時一定會注意所用的磚塊質量是不是合格、表面是否平整、棱角是否分明;文法是圖紙,磚合格了,再看看是什么圖紙,要以什么流程來建。大多數時候,這兩件事是平行的,是相互促進的,好的文學作品如同名建筑一般猛地一看構思精巧,仔細一看也非常有料。
|讀書之層次|
再說讀書,或者說,閱讀的層次:
首先是工具書。想做自由撰稿人那會兒,我急著想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但不是寫作這件事本身,而是自己的語文水平——前面已經說過,希望能憑自己的功力去寫,而不是走別人的套路。于是我的書單里出現了《缺失的語文課2》這樣的“維修手冊”。當時還覺得是不是太非主流,現在看來這正確得很:在閱讀上,不明其意的字詞會阻礙對內容的理解,在寫作上,用詞不當容易造成讀者和作者的誤會。所以適當翻閱字典、辭書對讀書寫作是有幫助的。
其次是持續閱讀的動力,可以是通俗讀物,專業書籍,有趣的,有用的,任何能讓你覺得“我要讀”的書。以食物來比喻的話,經典好書大多營養豐富,特別經典幾乎是補品了,但人們日常吃的還是普通食物,主流的讀物和主流的食物一樣,總要有一定的量之后才會去想是否均衡的問題。
第三是經典,現代已經不以經史子集為標準了,也指各領域的精深讀物,晦澀難懂,不懂則已,一懂就是醍醐灌頂甚至更上一層樓。經典讀物不僅能在個人精進時提供神助攻,還可作為了解一個陌生領域的切入口,不是說非得親自理解消化的那種認識,而是通過別人對經典的解讀來間接了解,以判斷這本經典是否會對你有用,決定要不要親自精讀、學習。
最后提到雜志,我自作主張地給類文體取名“流動的文章”,即新聞、公眾號推文、劇集八卦、可以訂閱的、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層出不窮的這一類能夠“泛閱讀”的文章。在我看來,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流動的文章”在一個人的閱讀中不應該占太多比例的。這是了解自己所處時代的一個入口,緊跟著時代走當然好,只是每個人的定力不一樣,有的人沉浸太深容易在追逐過程中失去自我。
|讀書之筆記|
讀書有用,有趣,但不能只是讀書。閱讀過程中要時時提醒自己思考,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觀點,這種說法正確與否,為何在他的境地里要做這樣的選擇,當今的我們是否適用,能受到什么啟發?先進入其中,做一個當局者,站在書中人物的立場看,然后跳出來,無論你和作者是否同一個時代、境地是有多么地相似,跳出來,思考你的現狀。現狀允許你效仿他嗎?或者,你是否由此產生了什么想法?是能更進一步還是反其道而行之?
說到讀書就不能不提讀書筆記,“不動筆墨不讀書”嘛。做筆記是輸入,是消化,也是輸出。一個人摘抄的內容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考能力和鑒賞水平,而對這些內容的感悟會不知不覺強化自己的思考,這種時候讀者對作者產生了共鳴,或者是受到作者的啟發,又或者覺得作者說的不對,像辯論賽似的想要站在自己的立場駁倒他,這就是書中所提到的,以寫議論文的方式來寫讀書筆記。
因為喜歡文學類書籍,我一直覺得自己沒這么寫過,仔細一想,不對,這種“議論文體”經常在不知不覺中就被觸發了。比如與作者三觀不同、或者對書中某個人物感到生氣時,這種時候會有很多異議,寫下很多抨擊的話,仿佛在作者或者人物打筆仗一般;比如讀完覺得不如預想的好,那當初是憑著什么才推斷會有這樣的預期,而實際又是如何地偏離了想象;比如這個結局很滿意,想象中它該有個什么樣的續集,憑什么是這樣的走向……想象可以天馬行空,但有理有據的想象能讓你的讀書體驗更充實也更愉悅。
互聯網時代讀書筆記的做法可以說是十八般武藝了,從摘抄到書評,從思維導圖到讀書筆記PPT,怎么做,各人有各人的方式,隨意就好,不要只是摘抄就好。抄下來的終究是別人的才華,自己的感悟、思考不記錄下來,只會永遠沉溺在別人的光芒里,自己是不會發光的。哪怕是消遣類的書也應該是有感慨的。
|讀書之鑒賞|
有些人到了一定程度,閱讀量上去了,理解力加深了,就慢慢變成有點兒挑剔的讀者了。
一個是視野開闊了,類似的知識、經驗、見解輸入得已足夠多,各家文采也領略了個遍,想認識點不一樣的,讀些更美、更深刻、更有啟發的內容。
另一個是已經有了太多的想法,可很多想要表達的東西表達得不夠好,不夠完美,想要進一步的提升,便在閱讀過程中多加思考,常將自己與作者做對比,或學習。
讀到爛書怎么辦?首先,何以認定這是一本爛書?其次,為何會被這樣一本爛書吸引?第三,如何引以為鑒,避免寫出讓人覺得“爛”的東西?
在讀書中學會讀書,在讀書中學習寫作,這是思考,也是鑒賞。
|讀讀寫寫在于生活|
如果不是文字工作者,也根本不喜歡讀書寫作,那學好讀寫技能有什么用?
當然有用,小到投訴不良商家,大到求職簡歷工作總結,個別極端的如在公眾平臺上爆猛料,出色的讀寫技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大有可為,這是“用”的價值。這也是為什么讀書寫作越來越趨向于“科學化”、“流程化”,甚至還有模板可套用。老實說,寫作能有捷徑可走當然好,這意味著可以更快看到自己的進步,但我還是對此抱消極態度,總覺得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像是工業流水線出產的產品,千篇一律索然無味。
兩位作者先生可不這么看哩,他們認為古人把寫作捧得太高端,像是多么了不起的事,一說起來就神秘兮兮充滿玄味,而對今人來說,“作文是生活中的一個項目”,是一部分的日常,不是什么圣賢的行為,怎么就不可以研究呢?就是說,好的生活和好的文章會呈現某種正相關,一個生活美滿的人會不知不覺把幸福傾注文章里,一個文風極美的人也不會是生活的差評師。讀讀寫寫是人的一部分的生活,放心去研究,不要害怕冒犯了它們。
這么一想倒是放寬了心,可是我的功力不夠啊!于是只好時時提醒自己,可以跟套路走,但不要讓套路把自己框住了。
特別喜歡的一句話,“見文如見其人”。我想在今天看來這其中的“文”已不止是“文章”,還包括一切文字上的表達,透過“文”能見到的又何止是“人”,比如有些品牌的衣服光看文案你就知道自己不會喜歡,有些商品評論一看就知道是假的,最最常見的,還是一切網絡上的文字交流,只是碼字,誰也不知道你長什么樣,但看你的發言或讀你的文字久了,讀者慢慢就會了解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這個“你”也許跟現實里的你不太一樣,不過毫無疑問這更接近真實的“你”。
所以說,讀書寫作除了是技能,也是生活中的一個項目,更是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