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把這本書當成是一部小說,也可以把它當成是一本回憶錄,我更愿意把它當成是一本心靈治愈的書籍。
塔拉?韋斯特弗在書的最后寫到,正是因為教育讓她獲得了另外一種生活,跟原來的家庭徹底分離。而在我看來,這種分離的代價確實太大了,特別是關于我們的信念,信仰,認知系統的改變,作者無比細膩的筆風帶領我們感受著她的感受,有傷感更有觸動。
當我們從農村來到城市讀書時,面對著城市里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再回憶自己在農村老家的辛勤勞碌艱難生活,我們有時候都會迷失自己。而作者要面對的是兩種信念系統的沖突,犯有躁郁癥的父親堅定地信仰上帝和世界末日的到來,用16年的時間將這些觀念牢牢地植入進了塔拉的心中。就算塔拉后來到了楊百翰大學,劍橋大學甚至哈佛大學,她依然不得不面對這樣的沖突和矛盾。
從塔拉的哥哥姐姐們對父親的不同態度中,可以看到走出了家庭的泰勒,理查德和塔拉三個博士,因為接受了教育的原因而有了更加理性的思考,作者寫到,我們從多種知識,觀點中能夠得到自己的思考而不是盲從和迷信。而另外的幾個姐姐哥哥因為在經濟上依然依賴他們的父母,因此他們選擇相信和支持他們的父母,一個家庭就這樣被一分為二。
我們很難想象,一個有躁郁癥問題的父親會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什么樣?我想這本書的價值可以從多個緯度去領悟:1、我們更多的會關注躁郁癥,但是卻很少關注躁郁癥對于家庭特別是孩子的傷害;2、16歲以前在家里接受家庭教育連高中都沒有讀過的塔拉,怎樣讀完了大學又讀完了博士,你也可以把這本書當成一本奮斗史去讀;3、在原生家庭摩門教的信仰之下,獲得了自己的思想觀念相信科學,然后在兩種信念系統中如何獲得平衡,并且最終讓科學占了上風,這也是一本關于心理學探討的書。
每個人都應該嘗試著走出自己的舒適圈,“過去虛無縹緲,未來更有力量”,塔拉從自己的原生家庭中走出來獲得了新生,雖然這種新生有痛苦有徘徊有懷疑有傷悲,但是作者依然堅定地選擇走了出來,是什么促成了這種改變?塔拉用了兩個字“教育”。
我們永遠也不會體會到那種生活的狀態,家里不裝電視不裝電話,父母親不帶孩子去看醫生只相信自制的草藥和上帝,父親相信世界末日的到來,帶領孩子們挖防空洞儲備糧食,汽油和彈藥,若不是借助作者這支筆我們誰能體會甚至想象那樣的生活,這就是閱讀的樂趣。讀書就是在體會不一樣的人生!我昨天下午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今天又花了兩個小時終于把這本《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看完了。
感謝作者那么細膩的文筆,她寫到了愛荷達州的山和雪,那些在廢料場剪鐵,在深夜里開車的場景,畫面感極強,寫到肖恩如何羞辱毆打自己,寫到盧克的雙腳被汽油燒著了站在垃圾桶里,寫到爸爸被爆炸后的種種表現,你又會覺得生活的殘忍和困難;然后再寫到肖恩躁郁癥變成與爸爸如出一轍,讀到此處竟然有了一種《百年孤獨》的傷感無奈,感慨世道之輪回。我不知道作者有沒有這樣的隱喻,但我讀來作者是在慶幸自己終于通過讀書重構了自己,獲得了新生。
最近讀了三本小說《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擺渡人》和這本《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對我來說,我覺得這本書寫的最好,《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排第二,《擺渡人》只能排在第三位。因為《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制造的沖突感最強烈,一個人如何顛覆舊知重塑自我,這是關于救贖的一本書;《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有點魔幻色彩,讀起來像是一本雜文;至于《擺渡人》故事線或許單薄了一些迪倫和擺渡人崔斯坦的愛情故事,雖然作者的筆觸也很細膩,但是個人覺得沒有《暮光之城》讀起來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