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仲馬的代表作之一,《基督山伯爵》這本書原本的雛形就是一個聽來的故事,脫胎于一位鞋匠復仇的真實經歷。通過取材加工和合理想象,大仲馬把它寫得充滿活力,高爾基曾評價這是“令人精神煥發的讀物”。可見,這部作品的確值得一讀。
《基督山伯爵》是法國作家大仲馬(1802-1870)的長篇小說。故事講述19世紀法國皇帝拿破侖“百日王朝”時期,法老號大副埃德蒙·唐戴斯唐泰斯,因受船主賞識,即將出任船長。然而,他不幸得罪小人,在與未婚妻梅塞苔絲的訂婚宴上被帶走入獄,在獄中度過了十幾年。好在,在即將絕望之際,他遇到了獄友神甫法利亞。在獄中法利亞神甫向他傳授各種知識,并在臨終前把埋于基督山島上的一批寶藏的秘密告訴了他,從獄中逃脫后,唐泰斯輾轉到達基督山,找到寶物,后改名基督山伯爵(水手辛巴德、布索尼神父、威爾莫勛爵)。昔日那些與他有交集的人,或得到報償,或受到懲罰,而他自己,最終也獲得了新的領悟,脫胎換骨。
讀完這本書,我的內心感概萬分,尤其是在最后唐戴斯寫給馬克西米利安的信中,這樣說到“這個世界上無所謂幸福,也無所謂不幸,有的只是一種境況和另一種境況的比較,如此而已。只有體驗過極度不幸的人,才能品嘗到極度的幸福。只有下過死的決心的人,馬克西米利安,才會知道活著有多好。幸福地生活下去吧,我心愛的孩子們,請你們永遠別忘記,直至天主垂允為人類揭示未來圖景的那一天來到之前,人類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這五個字里面:等待和希望!”
等待和希望可謂是全書中最主要的信念,熬過漫長的等待,撲面而來的將會希望的曙光。主人公唐泰斯的經歷一一驗證著這五個字,看到這的時候,我突然想了唐泰斯和神甫法利亞在獄中的生活,這是我在書中最為記憶深刻的。被遺忘在監獄里的犯人所經受的痛苦有幾個階段,其中每個階段唐戴斯都經歷過了。起初是高傲,因為這時他還懷有希望,自信是無罪的。接著,他對自己究竟是否有罪起了懷疑,讓典獄長說起來就是精神錯亂了。而后他從高傲的頂上直跌下來,開始祈求了,但不是向主祈求,而是向人祈求——天主到最后才成為他的精神支柱。這個不幸的人,他本該一開始就求助于天主的,卻直到一切希望都破滅以后才寄希望于天主。無止盡的失望,絕望,讓唐泰斯想到了死,就在他制定好死亡計劃,開始執行的時候,他聽到了悶悶的響聲,給他了活下去越獄的希望。他和神甫法利亞齊心挖墻,終于他們之間的墻通了,那是唐泰斯第一次看到神甫法利亞,神甫法利亞告訴他,他耗費了多年挖墻逃獄,他原以為幸苦到頭了,可是卻發現希望又離開了,此時的他精力也耗盡了,他開始放棄了,說既然讓他失去自由是天主的意愿,那么他再也不會作出任何努力來企求自由了。唐泰斯站著,以前他從未想過逃跑,有些事看上去就是不可能的,對這樣的事我們不會起念去嘗試,而只會本能的逃避。而現在,唐泰斯看到法利亞是如何憑著頑強的意志堅毅地活下去的,他面前有了一個在絕望中奮爭的榜樣。他開始認真思考,估量起自己的勇氣來了。他連想都不曾想到要做的事情,有人想到去做了;這個人沒他年輕,沒他強壯,沒他靈活,卻憑著聰明和耐心,制作了為完成這次難以想象的行動所必需的工具,整個計劃只是由于一個計算錯誤才落空了。既然另一個人能做這一切,那么對他唐戴斯來說,還有什么事情不可能做到呢。法里亞挖五十尺,他就可以挖一百尺。法里亞五十歲,為這件工程花了三年時間,他只有法里亞一半年紀,他可以花上六年。法里亞是神甫、學者、教會里的人,他尚且不畏懼從伊夫堡游到多姆島、拉托諾島或勒梅爾島,那么他埃德蒙,海員,經驗豐富的潛水好手,常常為尋找一簇珊瑚就潛入海底,難道他游上一海里還會有什么問題嗎?游一海里要多少時間?一小時?他以前難道沒有在海上一連游好幾小時不上岸嗎!不,他唐戴斯不缺什么,他只要有個榜樣激勵自己就成了。別人已經做到,或者能夠做到的事情,他唐戴斯也一定能做到。
什么是不可能,難道是真的不可能嗎,我們又如何知道不可能呢,任何事情我們不去做就永遠不會知道結果,可能與不可能只在行動上。
唐泰斯通過和法利亞的交流中,得知法利亞在獄中學了好幾門外語,自己寫了書,研究了各種知識,他不禁的感嘆,憑法利亞現在的智慧已經取得了這么令人贊嘆的成就,假如法利亞是自由的,又會做成多少事。法利亞告訴他,”說不定一事無成,我過剩的腦力也許會化為烏有。要開發深藏在人類智慧里的神秘寶藏,就需要遭遇不幸;要想引爆炸藥,就需要壓力。囚禁生活把我分散飄忽的官能都凝聚在了一個焦點上,讓它們在一個狹窄的空間相互撞擊。你是知道的,烏云相撞生成電,電生成火花,火花生成光。“法利亞告訴他,你要知道一切事情都是相互有關聯的,從國王在位有礙王儲登基,到小職員在職影響雇員轉正,道理都是一樣的。倘若國王死了,王儲就可以繼承王位;倘若小職員死了,候補的雇員就可以得到那份一千二百利弗爾的年薪。這筆錢對他的重要性,跟國王每年的一千二百萬專用款沒什么差別。一般而言,人的天性是厭惡犯罪的。文明使我們產生了欲念、惡習和虛榮心,有時候它們會扼殺我們善良的本性,誘使我們作惡。所以這句格言這么說:要抓罪犯,先找從罪行中得益的人!你不在了,誰會得益呢?每個人,從社會階梯最底層的平民百姓,到最高層的王公貴胄,周圍都會形成一個紛紛擾擾的小天地,一張利害攸關的關系網,就跟我們周圍的世界沒什么兩樣。這個關系網隨著當事人地位的升遷而愈來愈大。它好比一只陀螺,全憑慣性的平衡作用,支撐在一個尖頂上。回過頭來看看你周圍的那個小天地吧。在法利亞的引導下,唐泰斯開始知道了自己入獄的真相,他冷靜思索了好幾個小時,這期間,他打定主意鐵了心,立下令人生畏的誓言——復仇。唐泰斯讓法利亞教他知識,他們一起制定了學習計劃,唐泰斯驚人的記憶力和極強的接受力使得他在學習過程中提升了很大的效率,日子過得既快又充實,一年后,唐泰斯變成了另一個人。
有兩種人,一種是書蠹,一種是學者:記憶造就前一種人,哲學造就后一種人。” “哲學可以學嗎?” “哲學是學不到的;哲學是天才所應用的既得知識的總和;哲學是基督升天時腳下那片絢麗的祥云。”
這段情節,是我在整本書最喜歡的,災難換個角度或許便是種幸運。生活種,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這些困難是我們所不能逃避的,也是我們無法選擇的,我們能做的只有改變面對困難時的心態,換個角度去看那些困難,或許它會是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