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前有個同事,結婚超過十年,生育兩個孩子,夫妻關系很好。
有一次聊天,剛過了他們的結婚紀念日。我問他們是怎么過的。她說:因為有孩子,和老人住在一起,所以沒有特別慶祝。
但是每年的結婚紀念日,倆人都會拍一張合影。
那會還沒聽說過“儀式感“,也不懂這就是儀式感。
但覺得這樣的紀念方式很特別,一張合影見證了他們風風雨雨又過了一年。
想想多年以后,再翻看那一張張的合影,從青春年少到中年的滄桑再到皺紋爬滿臉龐,會有多少甜蜜和感慨在心頭啊。
這些年的歲月有你相伴,我們一起走過幾十年的風雨歷程。正如結婚證詞里所說的:無論福禍、貧賤、疾病與健康,我都與你在一起。
-2-
《小王子》里狐貍與小王子有一段對話:
“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時間來。比如,你定在下午四點鐘來, 那么到了三點鐘,我就開始很高興。時間越臨近,我就越高興。等到了四點,我就很焦躁,會坐立不安;我就會發現幸福的代價。但是,如果你隨便什么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時候該期待你的到來,我們需要儀式。”
儀式是什么?
“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狐貍說。
儀式感就是不同于平常的,在特定時間去做的特別的事。比如:情人節的玫瑰、年夜飯的餃子、過生日的蛋糕。
還比如:吃西餐要穿西裝打領帶、聽音樂會要穿禮服、過年要穿新衣服、特別的日子要紀念。
儀式感讓我們感覺這一天的生活與以往和未來的其他日子不一樣,讓生活多了一些期待。
儀式感讓平淡無奇的日子變得星光熠熠、光彩照人。
-3-
每年臨近春節,家里就開始做準備:蒸饅頭、炸丸子、切豬肉、宰雞。
以前日子不好過的時候,很多東西過年才能吃上,所以對春節特別期待。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任何想吃的東西都不必再等到春節才有得吃。一年買很多件衣服,不必非得能過年才有新衣服穿。
根本也不必準備很多吃食,因為過年的每一天包括春節當天市場、超市都營業。但家里的老人依然會提前準備過年的物品,會準備一件新衣服過年穿。
我現在才知道這就是儀式感。
這些儀式代表春節不同于其他的日子,一年結束了,新的一年即將開始;也代表對這個特別日子的尊重,或者叫敬畏。
因為特別才敬畏,因為敬畏才重視。
我相信很多人與我一樣,不再期待春節,覺得沒有意思。
我想除了沒有心底的那份敬畏,更多地來自于沒有儀式感。
很多春節的習俗不再流傳了,人們不再準備春節吃食,不再特別地為春節買新衣服。春節變得和生活中的每一天都一樣,春節自然就沒有什么可期待的了。
-4-
去年,我和先生經歷了動蕩的半年,吵架、冷戰,最厲害的時候脫口而出:過不下去就不過。
當然沒有不過,倆人在小區的空地上抱頭痛哭,互相傾訴、檢討。
過了那一段焦慮期,歸于平靜。我們約定:每天出門和回家時,倆人要擁抱親吻一下。
這個約定雖然實行不是很徹底,有時候會因為什么原因而沒做到。但大多數時候都能做到,我送他出門,倆人擁吻一下。
他每次回來都會說:我回來了。我也會迎出來,說:你回來了,倆人互相抱一下。
有時候我迎接晚了,人家還會撅著嘴說,你不要我了嗎?
這是不是儀式感,我以前沒想過。但現在我肯定地說這就是儀式感,是這個儀式讓我們心貼的更近,讓彼此都能擁抱住溫暖。那個擁抱會讓彼此忘記一天的疲憊,拋下在外面的焦躁,融入家庭生活的甜蜜。
晚上臨睡覺前,倆人還會抱在一起說會話,然后帶著笑容轉臉各睡各的。
很多夫妻結婚多年以后無話可說,不再過任何的情人節、紀念日,這樣的生活很難不像嚼蠟一般乏味。
雖然生活忙亂,但擁有儀式感也并不是沒有可能。暫時放下手里的工作、家務活,一起去看個電影、吃頓西餐。即使沒人幫著看孩子,也可以趁孩子睡覺之際,倒杯紅酒聊聊天。
哪怕偶爾,這些都能成為增強夫妻感情的儀式感。只有交流才能懂得彼此的苦和不容易,才能一起對抗生活里的消極因素。
-5-
今天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的生活中缺少情趣。因為沒有儀式感,生活中一些重要的瞬間就會錯過,除了工作和掙錢,不再有期待。
于是生活變的蒼白無力,每天都一樣。
我覺得生活還是需要一些儀式感的,這與矯情無關,只關乎于你對生活的熱愛。
古人“焚香撫琴”,是多么美好的儀式感,而這背后是對生活深深的熱愛。
我們或許做不到這樣極致,但可以在特別的日子里做一些特別的事,讓那一天不同于平常。
在生活里增加一些儀式感,可以為生活增添一抹亮色,為未來的生活留下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