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是北宋初年的名臣,同時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詩文風格清新平易,但令人遺憾的是,王禹偁的詞僅僅流傳下來一首《點絳唇》,它的原文如下:
雨恨云愁,江南依舊稱佳麗。水村漁市,一縷孤煙細。
天際征鴻,遙認行如綴。平生事,此時凝睇,誰會憑欄意。
本詞劈頭一句“雨恨云愁”,讓初讀之人感到突兀,雨怎么會恨呢?云怎么會愁?但細細品讀,我們會發現詞人在這里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明明是自己恨、自己愁,偏偏要說成“雨恨云愁”,這就巧妙地把自身的主觀情感投射到了客觀事物上,為全詞罩上了一層暗色。
詞的開篇讓讀者覺得壓抑,但詞人的筆觸隨之一轉,雖然暗云蔽空,細雨綿綿,但“江南依舊稱佳麗”,江南的風景依舊稱得上佳麗?!凹邀悺币辉~為全詞帶來一抹亮色,稍稍沖淡了那種由“雨恨云愁”所帶來的壓抑感。
“佳麗”一句是總寫江南的風景,詞人生怕讀者不能領會江南之佳麗,于是精心選擇了兩個特寫鏡頭,“水村漁市,一縷孤煙細”,請看吧,在蒙蒙的細雨中,村落漁市點綴在湖邊水畔,一縷淡淡的炊煙,從村落上空裊裊升起。如此景致,是詞人親身領略到的,但依然化解不了心中的愁與恨。不然的話,詞人絕不會在一開頭就寫“雨恨云愁”了。
詞人到底在恨些什么?愁些什么呢?問題的答案就在下片,“天際征鴻,遙認行如綴”,在天地相接的極遠處,一行大雁,首尾相連,向遠處飛去。原來,詞人是看到高飛的鴻雁了。有人會問,大雁有什么特別的?為何看到它就恨,就愁呢?
這是因為,在古人的心目中,鴻雁能自在高飛,東南西北,隨心所欲。從這一點來說,鴻雁竟成了遠大志向的象征了。在這首詞中,詞人看到鴻雁,觸發了“平生事”的聯想。子夏曰:“學而優則仕?!弊x書人的內心深處大多有一種自我期許,那就是成就一番事業。王禹偁對自己也有這樣的期許,但是他中進士之后只擔任了長洲(今蘇州)知縣,與他的雄心壯志還有很大的距離。
詞人的遠大志向得不到機會實現,他自然會悵然若失,“此時凝睇”,竟對著鴻雁遠去的方向發起呆來。然而,更令詞人惆悵的是“誰會憑欄意”,自己心中的苦悶無處傾訴,心中郁結的愁和恨自然又深了一層。試想,沒有機會像鴻雁那般自由高飛,對于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才華的人是多么殘酷的一件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