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聽了薛法根老師的一節公開課—豐子愷的《手指》,整節課薛老師以“比一比”為主線,比姿態,比作用,比性格,在比較中明白一個道理:物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但缺一不可。
剛開始,因為對課文不熟悉,所以聽起來感覺亂糟糟的,找不到邏輯,聽著聽著,恍然大悟。
正如薛老師說的:一節課,問題要精而少。一節課刨根究底,一連串的問題只會讓學生暈頭轉向,一節課下來,老師面面俱到,把文章分析透徹了,但學生收獲很小,而且很多的問題屬于不問自知,其實可以省略。
薛老師的課堂,除了一條主線,還有寫作這條線,今天聽了兩節公開課,最后都是以“寫作”結束了課堂。這種寫作不是平白無故的,而是根據文章的某個寫法,譬如:《手指》中的寫作手法:夸大特點、擬人寫,舉例寫,薛老師不僅讓學生明白文章的寫法,還訓練學生在日常寫作中運用他們。
整節課一氣呵成,訓練了學生的讀說思寫的能力,雖然是五年級的學生,但課堂上回答問題卻很積極,每個問題文中雖有答案,但薛老師會耐心地,一步步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總結、板書。
語文學習,不僅僅是學習課文,積累一些語言,更要讓學生能夠運用與創造語言,而薛老師兩者都做到了。
下午的講座讓我結識了組塊教學,組塊就是將零散的信息組合成更大意義的記憶單位。就像身份證號,一連串毫無關聯的數字放在眼前,很難將他們全部記下來,但每塊數字有了獨特的意義后,這一串數字就很容易被人記下來,語文教學亦是如此。
目前語文教學中的三大問題:目標不聚焦,內容不確定,過程不充分。而組塊教學就是將零散的教學內容,設計成有序的實踐板塊,促進學生言語智能的充分發展。
組塊教學將發展人的言語智能作為核心目標。何謂言語智能?就是運用語言進行認知與交際的言語創造力,表現為“語言的敏銳感、熟練的駕馭力、積極的效能感”。
薛老師在講座中還列舉了幾個案例,一篇篇難懂的文章經過幾個板塊,就分析的很透徹,而且每課的最后都是以寫作板塊結尾,讓學生學以致用。
組塊教學,我要向你慢慢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