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老師在閱讀教學中,采用組塊教學的方式組合教學過程。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教學活動力求整合,形成板塊,每個板塊對應一個目標,每一個目標都有相應的教學活動。
本課例,可大致分為四個“板塊”:字詞教學;概括小說;理解寫法;運用寫法。這些看似司空見慣的“板塊”,被薛老師賦予了無限“創意”。
字詞教學,薛老師依次引導學生學習了四個“詞串”:“廚房、蠟燭、燭芯、熄滅”;“秘密絕密絕妙”(聯系語境秘密的情報、絕密的情報、絕妙的主意來理解);“危機、厄運”(聯系文中兩個句子來理解);“伯諾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第一組詞語,主要教生字的字音、字形,蠟燭、燭芯、熄滅都是小說情節中的“關鍵”所在。第二、三組詞語,既結合具體語境,了解詞義,又引導比較,辨析詞語的聯系與區別。第四組,用意在于了解主人公。這一板塊,幫助學生理解體會字詞本身的意思、意味。同時,在語句理解中,初步感知了小說緊張的氛圍。
概括小說,薛老師引導學生:明確小說人物關系;畫“情節曲線圖”;看圖說話,實際就是概括故事。學生的講述,并沒有絲毫“緊張感”,但別急,這正是理解“緊張氣氛如何寫出”的基礎。
理解“寫法”,薛老師引導學生:嘗試講出故事的緊張;發現并圈畫讓小說氣氛緊張的“形容詞”;研討文中“緊張的部分”是什么寫法。
運用“寫法”,薛老師創設一個情景,讓學生添加語句,以表現“緊張氣氛”。
每一個板塊,都有自己的“目標”。但,站在課例“終點”,回望來時的路,我發現,四個板塊之間,聯系十分緊密。學生學習的過程為:感知—感受—感悟—運用。這一過程符合“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學習規律、“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的閱讀規律、“了解情節、關注環境”的小說閱讀規律。
四個板塊,各自獨立,又互相勾連,它們并非并列,而是逐步深入,“不約而同”地指向“如何營造小說的緊張氛圍”。一個個板塊,仿佛是一個個“妙計”,一組合起來,就是一個“連環計”,真是絕妙無比。
二、研制課程內容:重新發現“這一類”中的“這一篇”
閱讀課,指向應該是語文課程內容,而不是課文內容。很多人誤把課文內容視為課程內容去教。課文內容與語文課程內容雖然很不相同,但聯系卻非常緊密。語文課程內容,主要指語文知識、方法以及語文能力等語文課程必須達成的目標內容。課文內容,只是完成課程內容(目標)的教材。
薛老師總能在課程內容研制上有“重大”發現。我在想,薛老師怎么能有這樣的“重大發現”的?透過這個課例,我認為至少有兩大“法寶”。
首先,明確“這一類”的課程內容。《半截蠟燭》,是一篇小說,是敘事性作品。薛老師一定會依據“課標”高年段“目標”來“研制”課程內容。高年段課程內容,分為兩類:識字寫字與閱讀。識字寫字類課程內容不多說。閱讀類課程目標中,有“默讀、朗讀、辨析詞語、了解表達順序、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了解故事梗概”。這么多,到底確立哪些作為重點的課程內容?
《半截蠟燭》是小說,課程內容應該放在“小說閱讀教學”這一文體軌道中。“課標”中,有這么一條課程內容——“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愛、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這是敘事類作品閱讀的最為主要的“課程內容”。
其次,確立“這一篇”的課程內容。
然而,我們透過課例《半截蠟燭》,發現薛老師研制的課程內容主要是:“講述故事梗概”“講出故事情節的緊張性”“學習運用旁白、環境描寫、神情描寫”。
小說閱讀,一般會從“人物、情節、環境”等方面來研制課程內容。而薛老師主要側重于“環境”,因為《半截蠟燭》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緊張的場景、緊張的氛圍。而人物的形象,不教學生也能懂,講述情節較為簡單,也不是難事,稍微教一下即可。如果要教“如何設計小說類似情節”,那就太難了。但,小說中“緊張氣氛”的營造,倒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實”。這樣的篩選,實在是經過縝密的思考得來的。最為可貴的是,薛老師那堅定的兒童立場。“學生已經懂了,他不教;學生能自己學懂的,他不教;教了學生也不懂的,他不教”,他這段話,就是兒童立場的個人表達,通俗易懂,耐人尋味。
三、搭好有形“支架”:讓老師上著上著就“不見了”
薛老師談“好課的秘密”時,說到一個觀點:什么是好課?就是上著上著,老師不見了;什么是差課?就是上著上著,學生不見了。
這讓大家會心一笑,我也深有同感。
這一句話,就是對高妙教學方法的“定義”。
如此“淺出”,一定“深刻”。
本課例中,薛老師的教學方法實在是讓人嘆服。
怎樣引導學生準確、清晰、完整地概述故事呢?
薛老師想到的是“情節曲線圖”。畫“情節曲線圖”,其實,是講小說“一波三折”的特點“有形化”,但我沒有想到。這實在妙不可言。
第一,借助畫“情節曲線圖”這個任務,梳理小說較為復雜又容易忽略的情節,變得容易操作,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理解上的對與錯變得一目了然。
第二,借助“情節曲線圖”,學生概述小說變得簡單易行。有了這個“支架”,學生會說,說得好,自然,上著上著,教師就不見了。
怎樣讓學會運用旁白等寫法呢?
薛老師創設了一個情景,這個情景中的主人公是“伯諾德夫人”、湯姆、喬伊、亨利老師。這個情景中,有伯諾德夫人,于是緊張氣氛的延續變得自然而然。這樣的情景,自然。
薛老師創設的這個情景,并不是一下子呈現出來,而是分五次逐步呈現:
(湯姆慫恿好友喬伊偷走了伯諾德夫人家的小狗,藏在了喬伊的大書包里。)
“誰偷的?”亨利老師的眼光從同學們臉上掃過。……
教室里鴉雀無聲。……
突然,“汪汪”,兩聲犬吠從喬伊的大書包里傳出來。……
“誰?”亨利老師走向喬伊。……
薛老師一邊呈現,一邊結合詞語理解和情景渲染。
這樣的呈現,必要。
創設這樣的情景,讓學生填寫“……”里的內容,盡力表現緊張的氣氛。學生目標明確,不要思考在那里表現,在幾個地方表現,只要將所懂“寫法”運用在“……”處就行。這一“支架”,搭得真好。
讓“支架”看得見,學生的發展就看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