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作者觀點:人生苦難重重。
我的思考:正是如此,我們很多人才不愿意面對,害怕苦難。人的天性使然,遇到困難,自然就會避開苦難。我的想法是每個人的人生困能,不同的歷程,不同的體會,各自體會,冷暖自知。畢竟對我來說是困難,對他人來說可能是快樂,他的困難,對我也來說也可能是快樂。是不是苦難,取決于各自的看法和解讀。
解決苦難的辦法:
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所謂自律:主要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自律的四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于事實、保持平衡。
02
作者觀點:推遲滿足感
推遲滿足感: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在充滿問題和痛苦的人生中,推遲滿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作者列舉了事例:
(1)作者一直到37歲都不會修理,直到通過一個花園園丁的話語啟發,然后有一次機會幫助修理好汽車的剎車。(花時間練習)
(2)一個媽媽吃蛋糕的習慣,延續到在工作上時間的拖延,再到在家里的時候對孩子的問題就變成了弱智,家庭陷入混亂。(缺少花時間分析練習應對)
(3)一個銷售員兩次對問題的處理。(拖延時間、忽視問題、想著問題會自動消失。)
作者觀點:
忽視問題的存在,反映出人們不愿推遲滿足感的心理。我說過:直面問題會使人感覺痛苦。問題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阻礙心智的成熟。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問題降臨,必將帶來程度不同的痛苦體驗。盡可能早地面對它們,意味著推遲滿足感,放棄暫時的安逸和程度較輕的痛苦,體驗程度較大的痛苦,如此才會得到回報。現在承受痛苦,將來就可得到更大的滿足感;而不謀求解決問題,將來的痛苦會更大,延續的時間也更長。
我的思考:
(1)作者這里寫的“推遲滿足感” 就是遇到問題,我們首先要面對和正視問題,不逃避不忽視。再有就是面對問題解決的過程。即我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可能當下我們解決不了,但我們選擇花時間思考,練習,最后達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把問題處理好。那這個過程是一個延遲滿足感的一個過程。
(2)具體在家庭教育中:面對孩子的問題,主要是父母的言傳身教以及對孩子無條件的愛。這些表現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我有沒有花足夠的時間在孩子身上。因為你只有用心去陪伴孩子,你才能了解他們的需要,找到教育他們的正確方式。那在面對孩子需要自律的時候,我們能承擔起責任。
如:孩子問題發生之前我們愿意花時間了解孩子,對癥下藥的教育孩子,用鼓勵等方式以及必要的警告和責備來巧妙的引導孩子的發展方向,觀察傾聽孩子。那在他們有問題的時候面對痛苦的時候,父母會真心真意與孩子一起去經受痛苦和折磨,而孩子也理應受到父母的這片苦心,這就是教育的起點。我們對孩子的愛不僅有語言的肯定,還要有行動的配合跟進 。
(3)解決自己面對的一個問題,或者達到了一個目標,這個過程以及最后的收獲就是滿足感。因為他經歷了一個過程。有的時候,我們沒有解決問題,但我們收獲了過程,如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欣賞,學會了去感受和體涼他人,這也是一種延遲的滿足感。
(4)以上思考的(1)-(3)“推遲滿足感”僅限于前提在:在充滿問題和痛苦的人生中。跳出這個范圍,推遲滿足感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
03
作者觀點:
“我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像這樣自我價值的認可,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也是培養自律的基礎。它直接來源于父母的愛。
我的思考:
這句話無論對大人還是對孩子,放到那里都適合。個體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的一條基本理念:人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達到目的,他們才會茁壯成長。因此培養孩子,就是要培養出“我是有價值的人”。源于父母的愛,也即父母的責任感。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