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最高的自由,是不是完全由自律驅動的某種詩意之夢。康德認為,自由行動也就是自主行動,自主行動則是根據自己制定的法則去行動,而不是根據自然法則或者因果規律去行動。當我因“他律”而行動時,我的行動是出于某種偏好或本能欲望,而不是我自己選擇的。因此,康德堅持,將自由嚴格地視作是自主的。
然而我們幾乎一切的外在生活和世界都是一個強大的他律之殼,我們構思出各種美好生活的定義,勾勒出美好人生的藍圖,編織出美好世界的夢境,然而這一切,究竟真的是邁向美好的自由康莊大道,還是不知不覺被各種模式標準綁架的通往奴役之路?也許很多人都會有一個自由之夢,諸如財務自由之后就可以abcdefg,從此過上自由自在歲月靜好的美好人生。這種自由自在是不是經得起推敲?這種美好本身是不是就是捆綁自由的手銬腳鐐。
從某種意義上,很多現在被大力鼓吹的所謂美好生活方式,誕生了一大批新一代的“造夢者”和所謂的“引領者”。現在的美好生活和過去的xx主義,現在的造夢者和過去的吹鼓手,其實本質上,也沒什么不同吧。不是說有一種洗腦叫跟我走有肉吃,那另外一種洗腦是不是跟我美才是美。
為了美好的身材,你得要求自己管住嘴邁開腿,時常在本性欲望和美好期待中掙扎搏殺;為了漂亮的臉蛋,不惜一擲千金買回各種瓶瓶罐罐,機械重復步驟嚴謹,門可以不出保養不能不做;那些被推崇的美好生活方式,生活中塞滿儀式感環境里充滿小清新,不得不更勤奮地收拾其實隨手亂放更輕松的房間;那些看上去精致美味的料理,需要花大量時間洗切炒拌,擺盤造型拍照打光,其實有時候覺得一鍋亂燉更輕松愉快;即使在無論怎樣的關系中,無所顧忌暢所欲言直言所有的黑暗與光明,一般情況這段關系都不太可能平和靜好。
噢,有時候就連隨手一拍,都是不美顏不成活無濾鏡不能看。至于很多創造美的人,那些藝術家,也許真就和罪犯一樣,都不喜歡生活本來的樣子。
有時候為了看起來很美這件事兒,還真沒感受到多少隨心所欲的自由。
有時候為了過看上去還算美的人生,更是沒有多少可供選擇的空間。
努力工作啊,為了更好的生活,為了更好的自己。到底是“更好地”重要,還是生活和自己重要。這些更好的東西背后,到底是操縱者們許你一個夢境以便“創造需求驅動消費”,還是你真正需要的“必要需求”。
瓦爾登湖畔的小木屋你愿意去住么。如果有一種不那么好卻很自由的生活,你愿意么。
《未來簡史》里面有個很有趣的栗子。
如果有以下兩個度假體驗行程,你會挑選哪個:
石器時代體驗:第一天,在原始森林徒步旅行10小時,在河邊開闊的空地搭營過夜;第二天,獨木舟順流而下10小時,在小湖旁露營;第三天,向當地人學習如何在湖里釣魚,在附近的樹林里采蘑菇。
現代無產階級體驗:第一天,在受到污染的紡織工廠工作10小時,在擁擠的公寓大樓過夜;第二天,在當地百貨公司擔任收銀員10小時,回到同一公寓大樓睡覺;第三天,向當地人學習如何開立銀行賬戶,填寫貸款表格。
我們在無可避免的歷史洪流的沖刷下,在現代生活方式的教化下,也許自認為最自由的人也是無處不在枷鎖之中。有多少自由僅僅只是權力和財富的代名詞,文明的形態約復雜,各人自由必定越受限制,就像在很多歐洲國家你要辦個趴踢得提前寫信征求鄰居同意。鎖住我們最深的,正是我們腦袋里一代代疊加的那所有的觀念、準則、定義。而這些本來飄渺的觀念準則定義,又通過各種生活方式組織模式行為標準來到人間,包裹下在里面上下翻騰卻始終跳不出五指山的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