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蕭紅《呼蘭河傳》
看完蕭紅的《呼蘭河傳》,總覺得應該寫些什么。這本書真的是看了很久很久。蕭紅的文章,看來讓人寂寞,讓人悲涼,讓人透不過氣。每次看了幾頁總無法繼續,因而一拖再拖。今天總算是了卻了一樁心事,雖然看完內心仍是沉重。蕭紅是寂寞的,她筆下的每一個女子都是悲哀又苦命的,看不到希望,也沒有期待。雖然沒寫轟轟烈烈的大事件,但每一篇都籠罩著濃得化不開的悲哀,實在是一次沉重的閱讀體驗。
? ? ? 我讀的是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一本合集,除了《呼蘭河傳》,還選取了《生死場》、《小城三月》、《王阿嫂的死》、《曠野的呼喚》等共十一篇小說。給我印象深刻的也是《呼蘭河傳》、《生死場》與《手》這幾篇。以前現代文學史課上接觸“蕭紅”這個名字,也僅僅是接觸,并未去了解,更不用說去細讀她的作品,自己的主觀認為,她的作品肯定是滿篇的抗日救亡的口號,必是枯燥無味的。但,我們如果沒有去真正地了解,這般狂妄地下結論實在是有幾分愚蠢和可笑的。這也是我讀了她的作品的第一點體會。? ? ? ?
第二點體會是,蕭紅作品里的女性角色以及所形成的女性觀。她的每一篇作品都有對貧苦女性的描寫與刻畫,幾乎每一位都有都有與生俱來的悲哀。她們的悲哀,很少是自身性格或主觀造成的,大多是千百年的歷史或時代所造成的。比如《呼蘭河傳》里的小團圓媳婦,愚昧的群體意識把一個健康活潑的女孩活活折磨致死,讀來無不使人落淚。為小團圓媳婦而悲,為生而悲劇的女性而悲,為封建愚昧尚未覺醒的人們而悲。蕭紅在《呼蘭河傳》里,是跳出了自身的局限來反觀歷史的。《手》里的王亞明,一個努力追求改變自身命運的女孩,最后也是在雪地里迎著朝霞與夢想漸行漸遠。女性努力對自身命運的改變,在蕭紅那個時代,確實是有一段距離要走。? ? ? ?
第三點體會是,蕭紅的作品,大多是以自己的故鄉為原生態背景的。且不說《呼蘭河傳》是直接為家鄉作傳,像《生死場》、《牛車上》、《小城三月》等,滿滿都是家鄉的一草一木。不是對故鄉愛得深沉,斷是寫不出這么多熟悉且親切的景物的,哪怕是一陣風,她也傾注了滿腔的熱情去描寫。雖然她十幾歲離開故鄉后只回去過一兩次,但故鄉無時無刻不在她的夢縈里。這其實是許多作家的共同性,生命開始的地方,總是給了他們最多的滋養,比如湘西之于沈從文,高郵之于汪曾祺,……? ? ? ? ?
最后一點,是關于蕭紅的寂寞,力透紙背的悲涼感。看蕭紅的作品,是很難體會到閱讀快感的,不像武俠小說,快劍恩仇,非常解恨。她把我們帶入了一個無望的空曠而又絕望的荒野里,透不過氣,找不到出路。雖然努力在找出路,好像總是徒勞,跳不出那個死寂的牢籠。蕭紅似乎是毫不吝嗇使用“寂寞”一次的,幾乎每篇都出現過,正是她無法宣泄的寂寞感和悲涼感。她的童年從《呼蘭河傳》略約可以知道,是寂寞的,雖有祖父之寵愛,卻是缺乏歡樂的。不是寂寞,怎會去日日關注街上一個泥潭子;不是寂寞,怎會去關注倭瓜開的慌花;不是寂寞,怎會關心那黑天眩地的風……還有坎坷的感情經歷,所處的動蕩年代,都是她寂寞的根源。她寂寞地生,最后又是在異鄉之香港寂寞地離開,她的人生也是如她作品所描述的一般濃得化不開的寂寞與悲涼。? ? ? ?
有文學評論家評論,蕭紅做人是不及格的。也許她寂寞的根源也是她人格缺陷的根源。我沒有深入去研究她的人生經歷,也沒有系統地去通讀她的作品,是不能去妄加評論的了。我只能說,看她的作品,就像是聽一首寂寞的歌;她的作品,也正是一首首寂寞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