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溫拿鐵
簡單生活1.0主要圍繞“外物極簡”方法展開,這也是當下市面上介紹最多的極簡原則。說到底,無非奉行少即是多的原理,鼓勵扔扔扔,克制買買買。聽上去容易得很,可內心平靜卻依舊如遠航燈塔,難以抵達。一念貪嗔癡,即刻便打回原形,該焦慮的扔焦慮,不該錯失的仍錯失。極簡生活理念到底如何內化,如何使自己的內心回歸到平和而又豐盛的狀態,這是簡約生活更高階的目標,也需要更深入的探究。
找到心靈極簡的路徑,是從對外物的“幸福感”高低上表現出來的,而每個人的“閥值”和標準都不盡相同,因此最難以用“XX方法”“XX規律”一以貫之。那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無法獲得對自己幸福感的正確認知呢?不見得。我們可以把自己當作實驗室里的小白鼠,為自己設計一系列的觀察指標,認真記錄結果,一樣可以獲得屬于個人的幸福值數據。例如,用“連續三天只做A和三天只做B的方法”測試自己到底“出門Party更幸福還是蝸居在家更幸福?”“線上玩耍更幸福還是線下玩耍更幸福?”“走文藝青年路線更幸福還是做運動滑板酷少年更幸福?”這樣的行動實驗比看十篇相關心理學解說管用多了,而且百分百跟你匹配。只要你愿意動腦,設計的實驗項目越多,收到的數據越全面,對自己的了解就越深刻,也就越容易認清自己的內心。
做到了以上,我們就可以逐漸歸納總結一套適用于自己的“心靈極簡幸福法則”了。屬于內向型“死宅星人”,就可以在朋友招呼你晚上去夜店high的時候坦誠say“NO”,因為你知道呆在家你才更嗨;熱愛線下面對面“勾搭”的就不需要耗費時間在線上尋覓良友佳伴,從而廣泛收集各類同城活動信息;喜歡文藝的就去文藝,愛好豆逼的就聚在一起豆逼,誰都不愿自己給自己找不痛快,同樣的,在臭氣相投的群體里,你才發覺自己并不是世界上最孤獨的那一小只。這樣過日子,當然有效率還更有樂趣。
因此,心靈的極簡主義,好像不是去做個算術題,更像是邏輯推導到最本源,“塵歸塵,土歸土”的初始態。常常聽人說,最舒適的鞋就仿佛“沒穿一樣”,其實是感受不到它存在的。心靈的極簡主義就遵循這樣的原理。越是讓你感到毫不做作地“存在(being)”于世,越是幸福滿溢。那個時候,貪嗔癡統統不見,你就是那個全然空性的你,多一分都嫌多,過猶不及。生活中多保持這樣的狀態,我們想不幸福都難。
極簡的心可以指導我們把每一寸時光都過得自我滿足。而不斷地“施與”和“付出”將使我們的人生更加豐盛和富足。簡單生活3.0,我們會討論“簡與施:越想要獲得,越要付出去更多”。
-END-
相關內容:
原創內容,轉載請聯系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