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
天地無所謂仁愛,對待萬物像對待祭祀時草扎的小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然生長;有道的人無所謂仁愛,對待百姓也如同對待芻狗一樣,任憑百姓自己發展。天和地之間,不就像一個風箱嗎?雖然中空但永無窮盡,越鼓動風量便愈多,生生不息。政令名目繁多反而會加速國家的敗亡,不如保持虛靜。
【解析】
在這一章里,老子承接上一章對道沖作了進一步論述,用具體比喻說明如何認識自然和對待自然,論述天地本屬自然,社會要順乎自然,保持虛靜,十分鮮明生動。本章由天道推論人道,由自然推論社會,核心思想是闡述清靜無為的好處,由天地的不仁,講到圣人的不仁,進而提出了“守中”的思想,和前文不執于一端、“不尚賢”、“無為而治”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在這一章中,老子闡述了四個非常重要的觀點: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老子認為天地無所偏愛,表明天地是一個物理的、自然的存在,并不具有人類的理性和情感;萬物在天地之間依照自然法則運行,并不像有神論者想象的那樣,以為天地自然法則對某物有偏愛,或對某物有所嫌棄,其實這只是人類感情的投射作用。
這一見解,表現了老子反對鬼神術數的無神論思想。從無為推論下去,無神論是符合邏輯的必然結果。他認為天地是無為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只須依照自然界的發展規律生長變化,不需任何主宰者駕臨于自然之上來加以命令和安排,也不受天、神、人的左右,否定了當時思想界普遍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觀點。這一觀點不要說是在2700年前的先秦時期,就是擱現在也是十分先進的。
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老子認為,作為圣人——理想的統治者,應取法于天地的純任自然,無所偏愛,遵循自然規律,采取無為之治。即圣明的統治者對百姓也不應有厚有薄,而應平等相待,任憑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盡可能不采取干預的態度和措施。對此,老子作了個形象的比喻:圣人不仁,對待老百姓也要像對待芻狗一樣。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橐龠,就是風箱。老子又形象地將天地比作一個可以來回鼓動的風箱,只要拉動就可以鼓出風來,而且生生不息,不會竭盡。天地之間,風霜雨雪,電閃雷鳴,皆為陰陽二氣激發滌蕩所致,萬物生生不息,無不依賴此氣。
天地之間好像一個風箱,空虛而不會枯竭,越鼓動風越多,而人體就像一個小風箱,風箱的作用在于使爐火更旺,如果用風箱的原理來修生則生命會更富有激情,生命力會更強。中醫關于氣的理論,武術中關于氣功的理論皆源于此。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老子通過上述比喻想要說明的問題是:政令煩苛,只會加速其敗亡,不如保持虛靜狀態。即用很多言辭法令來強制人民執行,很快就會遭到失敗,不如按照自然規律辦事,虛靜無為,見萬物,反而能生生不息,永不枯竭。這里所說的中,不是中正之道,而是虛靜。
同時,老子道論的一個主要特點是推天及人,在這里老子一想用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句話來教導人們,要修養誠敬謙和的仁德。內心有真誠,外面言行都表現得恭敬,敬人、敬事、敬物。有這種誠敬謙和的仁德,自然他就能夠敏于事而慎于言。
常言道: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講話,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尤其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沒有經過再三的思考就說話,那這后果可能是很可怕的。清朝名臣、三朝元老張廷玉有句名言:萬言萬當,不如一默。講的也是這個道理。人說的話多,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還不如保持虛靜沉默,把話留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