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是如何養成的----讀《學習之道》有感

第一遍讀,還講不出那么多道理,但總覺得越讀下去思路越明朗。這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學習之道》是一本學習方法指南書,作者芭芭拉奧克利運用大量實例向我們展示了何為正確的學習方法,同時許多人因為實踐了她提供的學習方法而提高成績甚至改變人生。

原來不只我有這樣的困惑

爸爸曾說過一句話“你毀在了數學上面”。瞧!他竟然用了“毀”字,可見我的數學成績該有多糟心。很多朋友可能會和我一樣,就是越學不會,就越不想學,長期循環往復,形成閉環。

芭芭拉說這本書能夠很好的幫助人們學習數學科學等科目,就連現在頗有建樹的她曾經也苦惱于如何提高數學成績。說到底,這與一個人的智商并沒有完全的關系,而是方法,方法得當,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序言篇,我看到這樣的字眼:《學習之道》一定要經常翻看,把它當作枕邊書,常看常新。

既然此書有這樣神奇的功效,那我接下來就依照書中的建議把它放在隨手能夠拿到的地方,做到讀懂方法、落實行動。

沖破思維的圍墻

1、專注思維與發散思維

芭芭拉列舉了小鳥的例子幫助我們理解這一概念。她說小鳥在覓食時,會一邊吃食物一邊抬頭觀察周圍動向,在兩種思維中不停進行轉換。

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也需要具備這種能力,專注思維好像一只章魚,能夠將所需要的東西使用觸角緊緊的抓合在一起,而發散思維好比是切換到“廣角光源”,擁有了更多的光芒,星星點點。

日常學習中,兩種思維模式必不可少。當一個難題困擾你很久時,可以嘗試轉移注意力去做其它積極的事情。

就拿寫文章來說,大家也許會遇到任憑自己多么專心,可就是寫不出來的情況。這時最好的方法是暫停幾分鐘,換到發散模式,讓大腦從別處吸取營養。一味的“認真”,很可能造成你的文字味如嚼蠟,反而,在你聽聽音樂、看看書或者與人聊聊天之后,你會開闊思路。

2、正確的輸出

這部分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用砒霜舉例。她說拖延就像喝毒藥,一次一點,一次一點,時間久了,就會不治而亡。

這么慘烈的例子,我一下子就記住了。

不知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歷,老師授課結束問“同學們都明白了嗎?”,我每次都把手舉高高,示意老師,“我明白了!”可“明白”不等于“學會”,做習題時,我發現并不會解答。

作者也經歷過,所以特別能體會我們這種學生的學習狀態。她提出,我們誤以為老師的講解聽明白了就會做題無憂,我們邊翻看課后答案邊試圖告訴自己“原來我也是這樣想”……這些通通都是學習假象。

只有正確的輸出才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良好的知識回路。什么是正確的輸出呢?提取知識和回想知識的能力,提取過程增加了學習的深度,而且會幫助我們形成新的知識組塊。

3、構建知識組塊

知識組塊,就是一副巨大的拼圖,由許多小塊的拼圖組成。當零零散散的小塊拼圖毫無規律的散布其上時,我們很難將它們迅速拼湊成一副完整的圖畫。

那如何完成這幅拼圖呢?

作者給出了三個步驟:

進行組塊的第一步,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組塊的信息上。

組塊活動的第二步是理解。要把基本概念打包成組塊,首先要理解這個基本概念。

組塊的第三步,是獲取背景信息。你所看到的將不僅是如何進行組塊,還有何時何地使用它們。

組塊是根據意義將信息碎片組成的集合。來舉個例子,o-l-e-v這四個字母,你可以把它們組成love,便于記憶。再比如提到“冬天外出”,你會想到羽絨服或者帽子手套等,這都是存在于你大腦中的知識組塊。只是對于我們來講,僅僅會簡單地認為這是情境需要。

由此看來,生活中的知識組塊無處不在。我們學習正確的方法,便能夠串聯起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知識,有助于加深我們的記憶以及形成新的知識點。

第二遍閱讀

下周,我會第二遍閱讀此書,對自己還沒理解到位的概念進行深入學習,并且做到實踐應用。

學霸養成并不難,用心學習,立刻行動才是關鍵!期待第二遍閱讀之后的讀后感更新。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