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閱讀前準備
(一)了解領域和作者
1、領域——進化論、心理學、認知科學、行為生態學、博弈論
2、作者——理查德道金斯
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教授,著名科普作家、演化生物學家、動物行為學家,無神論和演化論擁護者
(二)主題和相關知識
《萬物簡史》、《批判性思維》、基本生物學知識
(三)原著出版時間
1976年出版
(四)分析論述邏輯
總分總(人類、DNA、基因;從基因角度論述為什么我們是自私的;對未來基因表達的推斷)
二、讀書筆記(思維導圖或蔥鮪火鍋)
30周年版簡介
本書主題思想:基因信息的不朽
本書討論重心:利他主義
自然選擇的單位究竟是什么?
生命中哪一層次是自然選擇的單位,有著不可避免的“自私”?自私的種屬?自私的群體?自私的生物體?自私的生態系統?我們可以爭論這些層次中大多數單位的自私性,它們還都曾被一些作者全排肯定為自然選擇的單位。但這都是錯誤的。如果一定要把達爾文主義簡單概括為“自私的某物”,這本書以令人信服的理由層層推理得出,這個“某物”只能是基因。【從這一段描述可以看出,本書會論證基因是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應該會從陳訴論題,表明對立場所持的觀點,提供支持立場的論證,對支持相反立場的論證展開反駁幾個方面分別進行。】
自然選擇有兩種單位,它們之間沒有任何爭議。基因是復制因子的單位,而生物體則是載體的單位。它們同等重要,任何一方都不可低估【不是基因占主導地位,軀殼只是載體?】
只要我們足夠明智。我們的生命被其他更密切、更溫暖的人類理想與感覺所控制。我們的大腦已經進化到一個程度,使得我們得以背叛自身的自私基因【基因既然作為遺傳的載體,既然基因是自私的,在自然選擇過程中他為什么會允許出現對它的控制,對它的背叛和威脅?】
第二版前言
道金斯對社會學說中這一項嶄新的工作的主要論題逐一作了介紹:利他和利己行為的概念,遺傳學上的自私的定義、進化行為的進化、親族學說(關于親子關系和群居昆蟲的進化)、性比率學說、相互理他主義,欺騙行為和性差別自然選擇【本書重點論述的幾大方面】
第一章 ?為什么會有人呢?【提出本書論點和論述范圍】
本書目的:研究自私行為和利他行為在生物學上的意義
本書論點:我們以及其他一切動物都是各自的基因所創造的機器。我將要論證成功基因的一個突出特性就是其無情的自私性。這種基因的自私性通常會導致個體行為的自私性。然而我們也會看到,基因為了更有效地達到其自私的目的,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也會滋長一種有限的利他主義。【如果人類是基因創造的機器,那么基因為啥要創造可以威脅到他的存在東西吶。】
讓我們懂得我們自私的基因居心何在。因為這樣我們至少可以有機會去打亂他們的計劃,而這是其他物種從來未能希望做到的。只有人類受文化也受后天獲得的以及繼承下來的影響的支配【什么是基因復制,延續的最佳生命形勢?】
人們現在體會到,對生存概率的影響,在表上看來,哪怕是極微小的,也能夠對進化發生很大的作用。這是對于達爾文學說的最新解釋所長生的一個令人吃驚的后果。因為這種影響有大量的時間可供其發揮作用【聯想到《萬物簡史》中的一些內容,如此長的一個生命周期,不可忽視時間的累積力量。】、
一個明顯的是利他性的行為表面看去似乎(不管可能性何其小)使利他主義者有較大的可能死亡,而受益者有較大的可能生存下來。更仔細地觀察一下,我們常常會發現明顯的利他行為實際上是偽裝起來的自私行為【作者多次提到我們所議論的不是有意識的動機,只是說這種行為對生存可能性所產生的實際效果。我們自然做出的利他行為從實際效果來開都是自私的?作者看來人類間的物種利益是經過道德包裝的】
第二章 ?復制基因[介紹分子的形成過程和進化方式]
自然選擇的最初形勢不過是選擇穩定的模式并拋棄不穩定的模式罷了【整體概括了早期分子、生命形成的過程】
但是我們人類在估計什么可能或什么不可能發生的時候,不習慣于將其放在幾億年這樣長久的時間去考慮【時間的累積效應,很多幾乎不可能的發生的事情放在足夠長的時間里視乎是必然,比如人類的產生,看似每一個進化選擇的過程都很難通過,實則必然。】
分子發展三個趨勢:壽命變得更長的“進化趨向”、“生育力”變得更強的“進化趨向”、“復制的準確性”【優勝劣汰,這三者就是所謂穩定的意思】
在今天,基因群集相處,安穩地寄居地在龐大的步履蹣跚的“機器人”體內,與外界隔開來,通過迂回曲折的間接途徑與外部世界聯系,并通過遙控操作外部世界。它們存在于你和我的軀干內,它們創造了我們,創造了我們的肉類和心靈,而保存它們正是我們存在的終極理由。【總感覺太牽強,一是強行將基因與非基因對立起來,賦予主仆關系。二是到目前為止,人類真是基因存在的最佳形態?人類的進一步發展不會對基因會不會有威脅(基因工程、機器人)。我更覺得基因就是單純的一個化學物質,只是功能不同罷了,生命的整個過程只是偶然的一個過程,無關主宰與控制,自然而生自然而亡】
第三章 ?不朽的雙螺旋[通過介紹基因的結構、功能、作用和工作方式,證明基因是自仍然選擇的基本單位]
人體只不過是基因保持自己不變的一種手段。復制基因和過去一樣是沒有自覺性和目的性的。相互競爭的分子之間那種憑借各自的長壽、生殖力以及精確復制的能力來進行得自動選擇,像在遙遠的時代一樣,仍在盲目地、不可避免地繼續【作者的觀點為我們是是基因的生存機器】
本章中心論題:任何一個基因組合的生存時間可能是短暫的,但基因本身卻能夠生存很久。它們的道路相互交叉再交叉,在延續不斷的世代中一個基因可以被視為一個單位,它通過一系列個體的延續生存下去。【基因定義為最小的遺傳單位,它很難產生交換和變異?】
基因的定義:染色體物質的任何一部分,它能夠作為一個自然選擇的單位對連續若干代其作用【任何一部分還是DNA上具有遺傳效應的片段?】
就一個基因而言,它的許多等位基因是它不共戴天的競爭者,但其與的基因是它的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就如溫度、食物、捕食者或伙伴是它的環境一樣【沒有證據說兩者不共戴天的競爭,如果這樣經過長期自然選擇不應該還有顯隱性的存在】
所謂進化就是指基因庫中的某些基因變得多了,而另一些則變的少了的過程。【自然選擇的結果,基因的根本目的是復制和生存,那在整個基因庫中哪些基因活下去,哪些基因死亡吶,基因與基因之間的競爭,能力強弱比的是什么?這些比較的方面和我們的生長發育有什么關系,讀到這感覺圍觀面和宏觀面銜接不上。】
第四章 ?基因機器【基因是如何控制其生存的機器的】
生存機器最初是作為基因的貯藏器而存在的。它們的作用是消極的——僅僅是作為保護壁使基因得以抵御其敵手所發動的化學戰以及意外的分子攻擊【敵手指的的是什么?是指基因之間相互競爭還是與其他物質的競爭?】
“利他行為”與“自私行為”都是指某一個動物個體對另一個動物個體的行為。這一章將論述行為,即生存機器的動物分支廣泛利用的那種快速動作。【論述基因是如何控制動物行為的】
基因如何控制行為:基因也控制它們所屬生存機器的行為,但不是像直接用手指牽動木偶那樣,而是像計算機程序員一樣通過間接途徑。基因所能做到的也只限于事先部署,事后生存機器在獨立操作時它們能袖手旁觀【沒有根據的結論,作者為了證明其觀點,消除一些疑問,所想象的一種所謂合理的解釋】
我們可以把意識視為一個進化趨向的終點,也就是說,生存機器最終從主宰它們的主人即基因那里解放出來,變成有執行能力的決策者。大腦不僅負責管理生存機器的日常事務,它也獲得了預測問來并作出相應安排的能力。它甚至有能力拒不服從基因的命令,例如拒絕生育它們的生育能力所容許的全部后代。【如作者說訴,我們就像是基因制造的“機器人”,初期保護它們,聽命于它們,為它們完成各種工作,后來基因世界的科技越來越發達了,制造的機器人有了自我學習能力,產生了意識,開始努力擺脫基因的控制。那么說人類是基因失控下的產物。基因會想辦法滅絕人類嗎?哈哈哈】
動物的行為,不管是利他的還是自私的,都在基因控制下。這種控制盡管只是間接的,但仍然是十分強有力的。基因通過支配生存機器和它們神經系統的建造方式對行為施加其根本影響。但此后怎么辦,則由神經系統隨時做出決定。【基因就是程序員,那大腦決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我們所有的決定根本上都是保證基因的存在?】
第五章 進犯行為: 穩定性和自私的機器【通過穩定策略來解釋進犯行為,從總群和個體的行為聯系到基因的選擇方式】
“策略”是一種程序預先編制好的行為方式。我們是把動物描繪成機器人一樣的生存機器,它的肌肉由一架程序預先編制好的計算機控制。用文字把策略寫成一組簡單的指令是為了便于我們思考。由某種難以具體講清楚的機制所產生的動物行為,就好像是以這樣的指令為根據的【作者只是想想基因控制人體的一種方式,沒有任何依據】
凡是種群的大部分成員采用某種策略,而這種策略的好處為其他策略所不及,這種策略就是進化上的穩定策略或ESS。對于個體而言,最好的策略取決于種群的大多數成員在做什么。由于種群的其余部分也是由個體組成,而它們都力圖最大限度地擴大其各自的成就,因而能夠持續存在的必將是這樣一種策略:它一旦形成,任何舉止異常的個體的策略都不可能與之比擬。【從動態到靜態的過程,通過競爭達到一種內外平衡】
自然選擇純粹在獨立基因的水平上如何能夠得到相同的結果。基因能夠相互和諧共存而被選擇在一起,這并不一定說明我們必須像看待蝴蝶的情況那樣,把基因群體也看成是作為單位來進行選擇的。在單個基因低水平上的選擇能給人以在某種高水平上選擇的印象。【強行把論述從個體拉回到單獨的基因上面,但在這方面沒有任何實驗或數據可以證明這就是基因篩選的模式】
基因庫是基因的長期環境。“好的”基因是作為在基因庫中存活下來的基因盲目地選擇出來的。建立高效能的生存機器——軀干——的能力是基因成為好基因的標準。【什么是適合基因生存的環境,什么是所謂的好基因?有利益其外在機器的生存繁衍?】
一個種群可能有不止一個可選擇的穩定點,還可能偶爾從一個穩定點跳向另一個穩定點。漸進的進化過程與其說是一個穩步向上爬的過程,倒不如說是一系列從一個臺階走上另一個穩定臺階的不連續的步伐。作為一個整體,種群的行為就好像是一個自動進化調節的單位。而這種幻覺是由在單個基因水平上進行得選擇所造成的【基因利益最大化不一定個體總群利益最大化,分析總群或個體有些行為不利于基因的生存和繁殖,基因相同率達到什么數值才能避免自相殘殺。】
第六章 ?基因種族【介紹基因之間的種族關系,通過對親緣之間關系等次的說明,進一步說明基因的利他行為使為了基因本身的生存繁衍】
本章主要內容:一個基因有可能幫助存在于其他一些個體之內的其自身的復制品。【基因之間有無數的沖突?還要開會商量到底幫助哪個個體?或是優先幫助相似度最大的個體。】
使自己的基因子可預見的未來獲益的一般能力。為了使利他行為得以發展,利他行為者所承擔的風險必須小于受益者得到的凈收益和親緣關系指數的乘積【根本還是說明在選擇幫助其他個體使還是考慮是否有利于基因的復制,大猩猩與人類有更多的相似基因為啥我們對他們沒有特別對待。】
就利他行為的演化而言,“真正的”親緣關系的重要性可能還不如動物對親
緣關系作出的力所能及的估計。【就一部補充了利他行為的影響因素,主官判斷(‘肯定性’的指數)起到一個重要作用】
第七章 ?計劃生育【從自私的基因角度,解釋生物為什么會控制生育】
本書基本假定:生存機器一般為自私的基因所操縱,完全可以肯定,自私的基因是不能夠預見未來的,也不可能把整個物種的福利放在心上【雖然沒有預見能力,但無休止繁殖的基因也不會存在,總會有一個平衡點。】
本章結論:親代個體實行計劃生育,為的是使它們的出生率保持在最適度的數值上。
第八章 ?代際之戰[父母撫養子女,子女之間相互競爭的根本是為了基因的最大利益,進而證明基因是自私的]
我把做母親的當做一架生存機器看待,其程序的編制就是為了竭盡所能繁殖存在于體內的基因的拷背【生存的本質就是基因的復制】
青少年個體的基因如有勝過親代個體的能力就被選擇;反之,親代個體的基因如有勝過青少年個體的能力就被選擇【父母敷衍子女不是無私地,帶有強目的性,為了基因的最大利益,結論不太成立。】
第九章 兩性戰爭【兩性生殖的過程也是一個互相博弈的過程,其根本是各自基因利益最大化。】
每個配偶都設法利用對方,試圖迫使對方多投資一些。【兩性之間沒有血緣關系,生育完全為了基因的復制,而且都希望盡可能投入少的情況下獲得最大收益。】
實際上,個體是一架其程序由它自己的自私基因所盲目編制出來的機器【利益至上】
自然選擇有利于首先拋棄對方的基因,這僅僅是因為自然選擇對隨后拋棄對方的基因不利而已【在付出盡量少的情況下能讓和自己有關的基因盡量的繁殖】
凡一種性別的成員偏離其適中的穩定比率時,這種傾向必然受到另一種性別在策略比率方面相應變化的懲罰,這種變化對原來的偏離行為發生不利的影響。【通過自然選擇種群之間會形成穩定的策略。】
我們看到,在動物界中各種不同的繁殖制度——一雌一雄、雌雄亂交、“妻妾”等等——都可以理解為雌雄兩性間厲害沖突所造成的現象。雌雄兩性的個體都“想要”在其一生中最大限度地增加它們的全部成果【雌雄之間不斷的在博弈,盡量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也就是在付出盡量少的情況下使自己的基因最大化的復制、存在,最終在不同的環境影響下形成不同的穩定策略】
第十章 你為我搔癢,我就騎在你的頭上【用自私的基因理論解釋動物界中的相互理他行為,從而證明相互理他行為也是基因自私性的體現。】
自私的動機將會促使每一個個體試圖把自己擠到其他的個體中間以縮小各自的危險區。【在作者看來這種自私性是導致部分動物群居的一種原因】
自私的基因理論證明,發出警叫聲具有一種令人信服的優點,足以抵消隨之而來的危險。【其實鳥還有一種選擇,等著別人發生警叫聲。另一方面鳥發出警叫聲是讓其他鳥全部安靜下來?還是讓鳥四處散開。而且考慮老鷹的自然選擇,他攻擊發出警叫聲的鳥更有利于其基因復制。】
第十一章 覓母:新的復制基因【介紹一種新的復制基因——文化,作者將其稱為覓母,這種復制基因是人類社會獨有的,他的自私性在方方面面影響著人類。的自私性在方方面面影響著人類。的自私性在方方面面影響著人類。】
我們人類的獨特之處,主要可以歸結為一個詞——“文化”。文化傳播有一點和遺傳類似,即它能導致某形式的進化,盡管從根本來說,這種傳播是由極致的。【作者對之前的理論無法解釋人類的問題,創造了一個新詞覓母用來補充,并將覓母與DNA對比。】
正如基因通過精子或卵子從一個個體轉移到另一個個體,從而在基因庫中進行繁殖一樣,覓母通過從廣義上說稱為模范的過程從一個大腦轉移到另一個大腦,從而在覓母庫中進行繁殖。【感覺作者為了自圓其說,創造的一個條件,文化、知識的傳承確實是另一種傳承方式,它依靠的是后天學習,,而關于這種學習人是由選擇性的,受到先天和后天的共同作用。】
自然選擇有利于那些能夠為自身利益而利用其文化的覓母。我們的基因可能是不朽的,但體現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的基因集體遲早要消亡【作者有些問題將基因作為整體分析,有些問題將基因單個獨自分析。】
基因一旦為其生存機器提供了能夠進行快速模范活動的大腦,覓母就會自動接管過來。【那基因為啥要使生存機器提供能思考的大腦,這樣不是能威脅到基因的根本利益嗎?】
即使我們著眼于陰暗面而假定人基本上是自私的,我們自覺的預見能力——在想象中模擬未來的能力——能夠防止自己縱容盲目地復制基因干出那些最壞的、過分的自私行為。我們至少已經具備了精神上的力量去照顧我們的長期自私利益而不僅僅是短期自私利益。我們作為基因機器而被建造,是作為覓母機器而被培養的,但我們具備足夠的力量去反對的締造者。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們,我們人類,能夠反抗自私的復制基因的暴政【既然我們影響到了自私基因的存在,那他們在進化過程中為什么要使我們進化到這一步?是失誤嗎?】
第十二章 好人終有好報【作者從博弈論的角度出發,通過一些列事例,證明針鋒相對為最優策略,且在一系列實驗結果中“善意”策略整體優于“惡意”策略。從自私的基因角度看,互惠利它理論更有利于個體的繁殖生存,有利于基因的復制。】
?第十三章 基因的延伸【作者利用基因的延伸表現型這一觀點解釋從個體和從基因角度思考生命的矛盾問題,從而進一步證明復制基因是最根本的存在】
獨立的DNA復制基因如羚羊般靈活,它們自由奔放地隨世代相傳,在一次性的生物容器中臨時組合,而不朽的雙螺旋則不停改組演替,在形成終將腐朽的肉體時磨練,最終走向各自的永恒。【整本書的的基礎,將基因看作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利用生存機器實現自身的永恒。】
自然選擇會偏愛某一些基因而擯棄另一些基因,這取決于基因的作用結果——表現型,而不是基因本身。基因表現型使用以在下一代中撬動自身的工具【自然選擇是通過選擇生命體的外在行為等間接影響基因。】
因為如果沒有遺傳的差異可供選擇,自然選擇無法產生使者生存。【通過基因變異等使基因產生差異性,在時間的長河里,有利于生物生存的基因得以持續繁衍】
如果我們接受寄主的改變為滿足寄生生物利益的達爾文主義的使者生存,它們便可看做寄生生物基因的延伸表現型,在這里基因離開其自身身體,影響了其他身體的表現型。延伸表現型的中心法則:動物行為傾向于最大化此行為基因的生存,無論這些基因是否在作出此行為的動物體內【作者關于基因延伸表現的觀點——基因從其自身身體中逃逸出,操作著外部世界。難以理解,我認為寄生生物只是在選擇適合自己的生存環境,在這一過程它為了自身利益可能傷害或者保護寄主,而寄主本身對此事無法選擇的,就像被病毒感染了一樣,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無意識的。】
根本上講,我們從理論中所看到的是復制基因子戰場,他們互相摩擦,爭奪,戰斗,以爭取基因的未來。它們用以作戰的武器則是表現型。【通過表現型的競爭而優勝劣汰,從而影響基因的復制。】
無論大象體內有多少細胞,大象的生命都始于一個單獨的細胞——一個受精卵。這個受精卵便是一個狹窄的“瓶頸”,在胚胎發育中逐漸變寬,成為擁有成千上萬細胞的成年大象。“瓶頸”般的生命循環的重要性在于它使“回到繪圖板”成為可能。這些來自“瓶頸”生命無限循環生產規律也被幾乎是不可避免地用以規劃和指導胚胎發育。特定的基因特定的時間被打開或關閉,因為“瓶頸”生命循環日歷確保了這些事件發生的特定時間。【生命形成的一種高級形式,這種方式有利于基因的遺傳,該三個支持的理由“回到繪圖板”、“準時的時間循環”、“細胞統一”。】
在理論上,也在實際中,基因跨越個體生物的界限,操縱體外世界的物體,包括無生命的事物、有生命的生物體、遙遠距離外的事物。基因端坐于延伸表現放射網的中心位置。世界上任何一個物體都處于這張影響力網中的節點,這些影響力來自許多生物體內的許多基因,基因的觸及范圍沒有明顯的界限。整個世界是一個十字,是由聚集的基因指向表現型作用的因果箭頭,或遠或近【作者極力將個體對環境、其他生物的影響說成是基因的延伸,從而統一關于從個體和從基因思考生命的兩種方式,感覺有點牽強,基因的表現是滯后的,個體的很多行為可能完全是受外在環境影響的。】
如果說人類是基因失控下的產物,那后知后覺的基因會想方設法使人類回歸原始狀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