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國的面食博大進深。離開了家鄉以后,走南闖北,吃過各類面食:拉面、燴面、雜醬面、擔擔面、熱干面、片二面、還有我這里最近比較火的鍋蓋面......
我的家鄉位于河南省南部的一個小鄉村,主要盛產小麥。在我20歲之前,我都沒有離開過我的故鄉,可以說是吃了近20年的面食。以至于我在外漂泊了近10年,依然對各類面食情有獨鐘。
二、
小時候,因為家里人口多,分的地又少,所以家里日子過得總是緊巴巴。吃的東西除了主食,連菜都是自己種的,一個月難得趕集一次。
小時候晚飯基本上都是面條為主,而且這個面條都是我們自己帶著面粉,然后去村里小賣部軋的。那個時候每個村子的小賣部都有面條機,因為家家戶戶都要吃面條,自然面條機生意很好。
不僅晚飯吃面條,一天中多數時候都是面食。因為我的家鄉,不太適合種水稻,勉強種上一點水稻,產量也很低,大多數時候大米都要去鄉上買。
有一年發大水,家里的莊稼近乎絕收,記得那個時候,連續一個夏天主食都吃面食。每天都是:面條、饅頭,大餅,偶爾加上稀得見底的稀飯。
饅頭也只能在中午的時候吃。因為中飯是一天中最隆重的一頓飯,上午忙了一上午,中午要吃的好一些,每人兩到三個饅頭,再炒一個菜,那個時候感覺已經很豐盛了。 而晚飯,相對來說要簡單一些了。
農忙季節,家人干完農活,到家之后幾近天黑,只能用最快的速度開灶燒飯,自然,面條就是最佳之選,把水燒開,面條放進去,關火之前放上青菜,再打上少許油,放上鹽、調料,就OK.
不過天天吃面條,確實是吃的夠夠的,以至于連續今天吃面條,吃的小孩們食欲嚴重下降。媽媽只能在物質極具匱乏的時代,想著法的變換做法。其中手搟面,就是我的最愛。
三、
那個時候,一聽說媽媽要做手搟面了,我們這些小朋友們異常的興奮,除了手搟面好吃以外,手搟面的制作過程,對孩子們來說極具觀賞性。
家里的廚房沒有專門的案子,媽媽做手搟面只能用堂屋里的八仙桌,那張八仙桌不知道傳了幾代人,桌面上滿是刀痕,桌腿都已經看不到木頭的顏色,每次吃飯的時候嘎吱作響。但就這樣,當家里有大的餐飲制作時,全靠這張老爺桌撐場面。
桌子收拾干凈,小伙伴們早已守在桌邊,等待圍觀。
媽媽取來一個洋瓷盆,加入面粉。一邊攪面,一邊加水。水加好后,就開始用力揉面,面團揉好后,撒一把面粉在桌面上。面條成型大戲馬上開始,孩子們焦急的等待著。
媽媽將面團從盆里取出,放在桌面上,拿出搟面杖,飛快的飛舞著搟面杖,一大團厚實的面團就這樣被搟成了一張又薄又圓的面餅,此時媽媽的額頭上,滿是汗珠。
面餅搟好后,取出菜刀,麻溜的一條一條的劃出面條,那種感覺就像好像是在桌子上放了一把無形的直尺一樣。制作好的面條,用簸箕盛好,等待著下鍋。
桌子上多余的面團,自然就成了我的玩物,被我和小伙伴們捏成各種形狀,好不開心。
雖然手搟面的煮法與普通面條無異,但是口味有明顯的區別,那種麥香的味道,嫩嫩的口感,通過手搟面被完全釋放出來,難以用語言表達。
不過手搟面卻是不能經常吃到,主要是太費時間,費精力。大人們累了一天了,只想快速解決晚飯,沒有精力考慮其它....
四、
晚飯除了手搟面,吃的最多的就是普通的面條了,而軋面條的這種艱巨的任務,自然就落在了我的頭上。
放學以后,第一件事,我就是等待著媽媽給我安排任務,媽媽將面粉用袋子裝好,然后交給我,囑咐我路上小心,不能從池塘邊走。
每次去村里小賣部軋面條,是我一天中最開心的時光,因為媽媽每次安排我軋面條,除了給我軋面條的錢,還會多給我一毛兩毛的,這一毛兩毛的對我來說,可是巨款。
再后來,上了中學、高中..... 離開了家鄉,住校以后,就沒有軋過面條。
再后來,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都不愿意帶著面粉排隊,軋面條了,都是直接買軋好的成品面條。
五、
現在的物質生活非常豐富,手搟面已經鮮有人做,也鮮有人吃。每年的春節我回到老家,媽媽總是會給我們做一、兩的手搟面,雖然現在的小孩子們覺得手搟面也沒什么特別的,但是那種口味,我還是深深的能夠回味。
當我們在在外邊拜年,吃完酒席回到家的時候,已經接近黃昏時刻。媽媽單薄的身影出現在廚房里,只見她飛舞著搟面杖........? 我知道,今晚又能吃到手搟面了,那種場景在我的腦海里久久難以忘卻.......
青石板的老街上,你我走過的地方,那段斑駁的磚墻,如今到底啥模樣,到不了的都叫做遠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鄉 《牡丹江----南拳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