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片段來自《精進》P.127
主題:解碼的基本規律
解碼的過程和結果因各人視角的不同而千差萬別,但也有基本一致的規律可循。為了說明這個基本的規律,我們來想象一只在玩具店里經常能見到的“會說話的小黃鴨”。這只會念兒歌、會講故事的鴨子在不同人的眼中可以有不同的解讀:
1.在孩子眼中,他關心的是“小黃鴨說了什么”,于是他聽到的是兒歌、故事。即孩子關心的是最直接的信息。
2.在家長眼中,他們關心的是“小黃鴨是什么”,首先他們會把它定義為一個玩具(而不是一只鴨子),然后他們可能會對這只鴨子的娛樂性、教育性、安全性、性價比等做出評判。也就是說,家長關心的是價值和意義。
3.在玩具工程師的眼中,他們關心的是“小黃鴨是怎么做出來的”,他們會思考和設計小黃鴨有哪些功能模塊,會想它的電路結構以及聲光效果。也就是說,工程師關心的是結構和實現。
因此,簡單地說,解碼不外乎下面三個層次:
1.它說了什么?給了我什么感受?(他原本就要傳達的信息和知識)
2.它是什么?對我有什么價值?(對內容的反思,以審視的目光對內容進行評價和定性)
3.它的內部是怎么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實現的?(對形式和構成的洞察,研究內容表達的手法)
【作業】
請根據以上材料,完成如下任務:
- 【做】請在原文中劃出本段的重點句和重點詞,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
重點句:解碼的過程和結果因個人視角的不同而千差萬別,但也有基本一致的規律可循。
重點詞:解碼、視角、規律、信息、知識、感受、內容、反思、判定、構成、表達
段落大意:第一段:解碼的過程和結果因個人視角的不同而千差萬別,但也有基本一致的規律可循。
第二段:從孩子、家長、玩具工程師的視角說明基本規律。
第三段:解碼的三個層次。
- 【想】請使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作者給出了一個怎樣的方法,用來解決什么問題;具體的步驟是怎樣的。
作者通過舉例在孩子、家長、玩具工程師眼中看到玩具店里的“會說話的小黃鴨”的反映來解決雖然解碼的過程和結果因個人視角的不同而千差萬別,但也有基本一致的規律可循的問題。
具體步驟是:a、它說了什么?給了我什么感受?(事物本身傳達的知識和信息,我接受到的內容以及我對它的認知,帶給我的感受)
b、它是什么?對我有什么價值?(對內容的反思,以審視的目光對內容進行評價和定性)
c、它的內部是怎么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實現的?(對形勢和構成的洞察,研究內容表達的手法)
- 【想+】根據上述內容,思考作者認為這一方法可以解決問題的理由及該方法的使用條件和可能的場景。(此項為自選加分動作)
作者認為解碼的三個層次能解決問題的理由是:a、存在即合理。事物存在的本身是有理由的,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看到它存在的樣子和理由,也即它傳達的信息和知識,或者是展示出來的內容是什么。這個過程是表面的,直觀的,能夠輕易就被看到的。比如小孩子看到“會說話的小黃鴨”,會關注到小黃鴨說了什么。b、它的本質是什么?我們通常都會習慣性的透過現象看本質,也就是要找出事物的更大的價值是什么?這個多數情況下用在消費者身上。 就像家長在看“會說話的小黃鴨”的時候,關注點明顯和小孩子不同,家長關注的程度更深。或者我們也可以說家長看問題更現實也更實際。就是“如果我要花錢買它,它能帶給我的價值是什么?我能從它的身上得到什么?” c、它的內部是怎么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實現的?這個問題的關注者經常是創造這個事物的人,也就是研發者。他們要考慮研發這個事物的投放對象是誰,是否可以被消費者接受,后期又是否可以從市場上收回投入經費。
使用條件和可能的場景:使用條件就是:出現了一個事物,也同時出現了不同群體對它的關注點和認知??赡艿膱鼍埃翰煌A級的人對同一本書的解讀(比如:學生、老師、教授、社會人士、目不識丁者對《人生》的解讀);不同群體對同一個作文題目的思考(比如2017年高考題目,考生、出題者、老師們對這個題目的解讀);不同人對同一部電視劇、電影的解讀;等等······
- 【做】請將上述兩步的思考結果整理成本片段的I。
【I:用自己的話重述原文】
作者今天其實想要告訴我們的是: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解碼的。不同的人因為立場、角色和動機的不同在解碼的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結果。但是,這些結果都是有規律可循的。我們經常說:“有一百個讀者就會有一百個哈姆雷特”。說的其實就是這個意思。那么,問題來了?這個可被遵循的規律究竟是什么呢?舉個例子:就像玩具店的櫥窗擺放了一只“會說話的小黃鴨”。這時,關注小黃鴨的有三類人:孩子、家長和玩具工程師。他們因為立場、角色和動機的不同在認知這個“會說話的小黃鴨”的時候會有不同的想法。既然櫥窗的標簽寫的是“會說話的小黃鴨”,那么,孩子就關心小黃鴨到底說了什么。(“會說話的小黃鴨”這個事物本身傳達的信息就是它說了什么)家長關注的是“會說話的小黃鴨”到底是什么?既然被擺在玩具店的櫥窗里,那么,首先它一定是個玩具(事物是什么)。既然是玩具,它就一定具有一定的價值(事物的價值)。它是否具有娛樂性?我的孩子拿到它是否會喜歡,是否會被它吸引注意力?它是否耐用,我買回去孩子能玩多久?它是否存在質量隱患?我的孩子玩它不會不安全吧?(家長站在家長的立場為孩子考慮,站在消費者的角度為投資考慮)。玩具工程師關注的點就又不一樣了?!皶f話的小黃鴨”是怎么被制造出來的,它的結構是怎樣的?外形如何?是否真的能“說話”?(對造型和機構的洞察)投放到市場以后能否被消費者接受(這個研發是否是成功的)
通過以上的例子我們就能知道了,所謂的可遵循的規律其實就是三個方面:a、事物是什么?它傳達信息是什么? b、事物的價值是什么? c、它的造型和結構如何?
- 【做】根據你寫的I撰寫本片段的A1和A2。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早先一段時間看過一部由梁朝偉和湯唯主演的電影《色·戒》。在我還不清楚《色·戒》講的是什么,也還沒看過電影的時候,就因為報道說這部電影因尺度大而被封搶占了第一印象。所以,我就以為《色·戒》就是像他們報道的一樣是一部黃片。(一個懵懂無知者的感受)但是,人都是有好奇心的,越是聽說電影被禁就越有一探究竟的欲望。于是,我就上網查《色·戒》的導演是誰?主演是誰?影片講的是什么?(探索它是什么?)它為什么會被誣陷說是“黃片”?它是否真的被禁了?被禁的理由只是因為“尺度大”嗎?尺度真的大嗎?有多大呢?但是我又覺得,主演梁朝偉是這么出名的人,他會犧牲自己的名聲拍人家口中所謂的“黃片”嗎?他是怎么評價《色·戒》的?《色·戒》對他的價值是什么?(演員對價值的解讀,對內容的評價)導演是李安,李安為什么要拍《色·戒》?《色·戒》是怎么拍攝的?場地是哪里?服裝道具有什么要求?(導演對形勢和結構的解讀)看完對他們的采訪以后,我自己又看了一遍《色·戒》,發現《色·戒》其實講的就是一段非普通、非傳統式進行的愛戀。在特定時空背景下,一個愛國特工(王佳芝)和一個漢奸(易先生)的畸形式愛情故事。(它要傳達的信息)而所謂的“尺度大”不過是為了影片的需要。過度關注它的人顯然犯了“只關注局部,而忽視整體”的錯誤。影片的價值也許就是本身提供給人們的話題吧。(價值是什么)我也相信,郵電總局對于某些部分的刪減亦有他們的考慮因素。而作為觀眾,我們有自己的觀點。也許會被媒體帶跑,也許不會,但是我們本身也是“哈姆雷特”啊。
【A2:以后我要怎么做】
目標:看到一個事物的時候,嘗試站在不同立場,扮演不同角色,采用“換位思考”的形式來解碼它。
訓練營結束之后開始嘗試拆書,由1-1開始,選取片段和拆解的時候站在拆書家、學習者、觀察家三個立場進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