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名著,是一部充滿了大無畏革命精神的教科書,它在動蕩的年代鼓舞了不知多少人,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可以去細細的品讀,常讀常新,從中汲取精神營養,尤其是我們身為教育工作者,在當今物質豐足,人心浮躁的社會中,更要堅守自己的本心。
書中,以保爾柯察金的視角向我們展現了革命斗爭的真實狀況,而保爾,是作者以自己對人生的理解和追求,以最真切的感情,凝練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手法,塑造出來的形象,保爾波瀾壯闊的一生,生動的回答了人的一生“為誰活著”“怎樣活著”這一根本問題,保爾是那個壯烈的年代里杰出革命青年的代表,在他身上體現了萬千革命斗士的精神風貌和革命斗志,為共產主義理想獻身的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質,鋼鐵般的意志和毅力,不畏艱難險阻一往無前的革命氣概。
保爾的形象是那么真實感人,他勇于獻身,拼命工作,他酷愛學習,如饑似渴,他嫉惡如仇,愛憎分明,他不畏艱難,挑戰病魔。他永不言敗,頑強生活,保爾的一切仿佛都是動人的。
但保爾又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完人,他也有數不清的缺點與毛病,但是,在保爾的革命生涯中,每時每刻都不忘反省,嚴于剖析自己,這些難能可貴的精神都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小說一開始就描寫保爾因在學校里受到瓦西里神父的無理侮辱和懲罰而進行報復:在面團里撒煙灰,結果被憤怒的神父攆出了學校,表現了他幼小心靈里強烈的反抗性。在被學校開除后,保爾開始了自己艱苦的生活旅程,從十二歲起就在車站食堂、發電站做工,飽受折磨。生活在最底層的保爾,切身體會到了勞動人民的屈辱和痛苦,同時也激發了小保爾的階級仇恨。
當時,老布爾什維克、水兵、黨的地下工作者朱赫來用馬列主義真理,啟發了保爾對于不平等社會真相根源的探究,引導他走上反抗資本家的道路,書中有一段寫道:“朱赫來突然在晚上到來和兩個人一起生活了八天,這對保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第一回從水兵朱赫來嘴里聽到了不少聞所未聞的,不同一般的和鼓舞人心的話。這對保爾一輩子都產生了重大而且深遠的影響”。朱赫來以樸實的語言,為保爾講解革命道理,告訴他“單槍匹馬的鬧改變不了世道”,希望他成為一名“為工人的事業戰斗的好戰士”。“要把舊世界翻個底朝天”,“需要能舍生忘死的戰斗的剛強戰士”,老布爾什維克對保爾的教導與以身作則,是保爾能夠從自發斗爭轉變為自覺戰斗的關鍵轉折點。
在這之后,保爾為了救朱赫來,勇敢的與哥薩克軍事貴族搏斗,最后被關進了監獄,受盡了拷打與折磨。16歲的保爾最后加入了紅軍騎兵部隊,在戰場上策馬揮刀,與占領了自己家園的波蘭白軍戰斗,奮勇殺敵。在一次激烈交火中,他被炮彈彈片擊中了頭部,受了重傷,被送至野戰醫院救治,昏迷了13天后才蘇醒過來。經歷了戰火的洗禮,生死的考驗,使保爾深刻領悟了生命的意義,懂得了人的一生應當如何度過。從死神手中掙脫以后,保爾積極的投身于無限的經濟恢復與建設工作中去,在火熱的勞動生活中錘煉自己,在鐵路工廠,在筑路工地,在客秋莎嘹亮的歌聲中,他忘我的勞動。
保爾在革命斗爭的熔爐里百煉成鋼,積極的面對永無止境的戰斗,先后加入了共青團和黨組織。在革命隊伍中,保爾永遠是那個不知疲倦,朝氣蓬勃的小伙子,熱愛工作,無私奉獻。保爾不僅同自然界的困難斗,同階級敵人斗,并且同病魔斗。他把工作看做是生命的第一要務,病魔的肆虐絲毫沒有減弱他昂揚的斗志,且更讓他爭分奪秒的工作……傷殘,疾病,勞累,時時刻刻威脅著保爾的生命,即便他頑強的同敵人抗爭,巨大的不幸仍降臨在他身上,他終于全身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了。在這樣人生的痛擊下,保爾仍然保衛著自己的精神支柱,他繼續與無情的命運抗爭,堅持自己的小說創作,在蘇維埃的偉大事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保爾柯察金這一青年英雄形象,不知鼓舞了多少人,他的經歷,詮釋了生命的意義,他告訴我們,“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這樣,在臨終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已把自己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奮斗?!?br>
如若換一個角度去看待作者借保爾之口,訴說的社會現實
十二歲的保爾在車站食堂幫廚。工作時長二十四小時,做一休一。
保爾居然扛下來了,扛了兩年。
這兩年里,他看到的只有廚房和洗刷間。
十四歲那年。
堂倌普羅霍爾克扣工資。一個二十歲都不到的姑娘弗羅霞,為了拿回自己應得的工資,甚至被騙了身子,和堂倌上了床——但是工資只給了她應得的六分之一。
這一切被保爾目睹了。
從此他再也沒有見到弗羅霞。
十六歲那年。
保爾救了一個布爾什維克,被抓進了監獄里,連續拷問了七天。在同一間牢房里,他見到了一個紅色游擊隊員的妹妹,赫里斯季娜。
一切都完了。赫里斯季娜預感到了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深夜的獄里,她吻了保爾,她知道自己接下來會面對什么。
但是保爾突然想到了冬妮婭。他拒絕了。
第二天清晨,警備司令帶著幾個哥薩克兵,把赫里斯季娜帶走了。年輕的姑娘用復雜的眼神,最后憂郁的望向保爾。
從此他再也沒有見到赫里斯季娜。
十七歲那年。
保爾參加了紅軍,為解放工人階級的同胞們浴血奮戰。他剛來到騎兵部隊時,騎兵們在一所學校旁的土丘上聚會跳舞。在舞會上,保爾演奏手風琴,另一個壯漢托普塔洛狂熱起舞,一場歡樂的聚會被點燃到了高潮。
解放城市日托米爾的戰斗中,機槍聲響起了。兩天前還在快樂跳舞的騎兵托普塔洛,重重的倒在了塵埃里。
而這時間之短,在書中,也不過只翻了薄薄一頁的光景。
紅軍解放了日托米爾。監獄里關押著七千名布爾什維克。
一個老工人,薩穆伊爾對保爾講他經歷的故事。女布爾什維克瓦莉亞,十七歲的姑娘羅莎,喜歡畫漫畫的小伙子薩沙,中學生諾沃謝利斯基和圖日茨,一共二十九個人。瓦利亞和羅莎在第一天就被凌辱,羅莎甚至被折磨瘋了。二十九個人,三個被判處絞刑,十七個當場槍決,剩下九個幸存者判處二十年苦役。
當瓦莉亞慷慨的走到絞刑架之下時,人群中傳唱起了《國際歌》。
保爾的童年好友,謝廖沙也參加了紅軍。
謝廖沙的老鄉米什卡,在急行軍渡河的時候,被洶涌的河水吞沒。
而謝廖沙四天之后得知了這個消息。他們在阻擊向科羅斯堅方向突圍的敵軍。
沒有悲傷也沒有憎惡,少年只是平靜的停止射擊,冷卻槍管,裝填子彈,繼續射擊。
一如戰場上,再正常不過的光景一樣。
在第一部的結尾。
敵軍的大炮開火了,炮彈的沖擊波將保爾從戰馬上轟飛。彈片嵌入了十七歲的保爾的頭顱。他被緊急送到了陸軍醫院,并在那里昏迷了整整十三天。
他那年輕的身體,不肯死去。
冬妮婭來看望保爾。
但保爾知道兩個人沒有未來了。那種庸俗的個人主義,是沒有在苦難和磨練中鍛煉出來的虛偽的驕傲。
兩個人來到了庫佩切斯基公園,在落日的余輝下做最后的交談。你有勇氣愛一個工人,保爾說,但你并不愛工人這個階級。
"站到我們這邊來吧。"保爾小心地把手放到了冬妮婭的肩膀上。"我們的隊伍里也有很多的優秀的姑娘,她們的文化水平也許不如你高,但你為什么不愿意和我們在一起呢?"
冬妮婭悲傷地凝視著藍色的河水,沒有回答。
保爾出院后,在火車的站臺上見到了謝廖沙。他們兩個老朋友分別很久了,終于又在此刻相遇。短暫的十七歲的人生,卻飽嘗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
火車的車輪轉動了。謝廖沙飛快的扒上了火車。兩個在一起從小玩到大的好朋友,又這么分開了。
謝廖沙站在火車的車頂上,用胸膛迎著颯爽的秋風。那是一個得意志滿的少年。
而一星期之后。他就在烏克蘭原野上犧牲了。少年雙臂合抱,沒有喊叫,一枚流彈擊中了他的胸口。緩緩的彎下腰,而后倒地死去。
他那漂亮的藍色眸子,映射著遠方遼闊的原野。
沒有親身經歷過社會,對整個社會有一個整體而又確切的認知,是很難讀懂里面那看似輕描淡寫的苦痛與折磨;又會很自然的反過來站在道德學家角度,去詰問所謂的"道義"和"人性"。
就在后半部的開始,匪幫和破壞分子開始肆虐。木材堆積在距離城市七公里之外的林區,沒有這些木材,整個城市將無法捱過冬天。
保爾帶領著一群共青團員,以一天一百米的速度,硬生生的把這條鐵路,在齊膝深的大雪中鋪了出來。
干這個的第一天,就有五個學生逃跑了。持續了兩周后,有的人扔掉了團員證,認為不值得為這個賠上自己的性命和未來。
暴風雪停了。
一列火車動力不足,停在了支線上。上面的旅客叫嚷和咒罵著,鐵軌被積雪埋沒了。
在這種情況下,車上的所有壯勞力——成年男性們,不得不一齊下車鏟雪。其中有一個高個子男人,衣著光鮮,一邊鏟雪,一邊憤恨的說:
"我才不鏟雪呢。誰也沒有義務去鏟雪。我是鐵路工程師,我要起訴這里的工長。"
保爾上前。"公民,您為什么不干活?"
——"您是那位?"
"我是工人。"保爾回答道。
——"那我沒什么可說的了。叫你們領導來。"
保爾皺了皺眉。而在那"鐵路工程師"的身后,他和她四目相對。
你能說"鐵路工程師"的訴求不合理嘛?保爾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無產階級勞動者而已,怎么能命令工程師去干活呢?如果保爾的命令是合理的,那么不就是又走向了所謂的"極權"和"獨裁"了嘛?
可是問題又來了,假如所有的乘客都像鐵路工程師一樣,拒絕鏟雪,那所有的人都會困死在這個小站點里,或者是被匪幫所襲擊。
這是很復雜的事情,也是一個難解的悖論:所謂的"普世"的"道德標準",真的是存在的嘛?
就干脆的承認一點吧,承認這世界上有既得利益團體和得既得利益團體的存在吧。而維護那些什么"道德標準",說白了也就是維護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罷了。不然的話,為什么我們去菜市場買菜的時候,總是說"價錢便宜一點"、"零頭抹了吧";卻幾乎沒聽到過菜農說過"再多給幾塊錢"呢?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嘛?為什么這價錢可以隨口壓一下,菜價不能隨口漲一下呢?
當你可能有損他的利益的時候,他給你講"公平"。
當他堂而皇之損害你的利益的時候,他給你講"合理"。
人的規則,都是向著有利于自己而制定的。
很多人都口頭追求"平等",殊不知他們所以為的,仍然是上帝的歸上帝,自己的歸自己。;他們所追求的,只不過是比其他人"更平等"罷了。
拋開這部作品的意識形態問題,這故事仍然是跌宕起伏,千回百轉的。而我們有很多人不喜歡這部作品,甚至厭惡這部作品的原因,無非也就是立場的事情了。
不論怎樣,保爾和無產階級的兄弟姐妹的以整個生命去實踐了他們對生命的理解,值得我們學習,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