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你是一個有大局觀的人嗎?【《曾國藩傳》感悟(14/17)】
正文:
品味歷史滄桑,閱讀促進成長。歡迎來到《讀傳記,省內心 》。今天是4月14日,繼續為大家分享《曾國藩傳》。
本書破解了一個持續奮斗者的升級之道。作者張宏杰研讀大量資料,形成這本簡明的《曾國藩傳》,讓讀者不用花太多時間,就能對曾國藩一生的成長歷程有所了解,并從中汲取養料。
今天,我們開啟第三卷《總督生涯》第二篇,也是全書的第十四章。
《洋人也是人》
上回說到:平定太平天國后,朝廷大大松了口氣,然而曾國藩卻沒有放松。因為在他看來,面前還有一個更危險的對手,那就是洋人。這些金發碧眼的家伙,不同于匈奴和蒙古。他們乘的不是草原馬,而是來去如風的艦船。他們手里拿的不是弓箭而是威力強大的新式武器。
01.初識洋人,顛覆認知
如何對付洋人,前人沒有留下辦法,曾國藩為此焦慮難安。他最初和大多數官僚一樣,想的都是怎么樣才能讓外夷(洋人)俯首稱臣,他覺得洋人和歷史上其他蠻夷沒有區別。然而第二次鴉片戰爭讓他的想法發生了根本變化。
這次戰爭讓曾國藩深刻認識到,中西方武力的差距是極其懸殊的。大清軍隊面對洋人武裝,如同幼兒面對成年人,并不在同一個水平面上。遇事喜歡深思,尋求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他,開始日夜思考洋人的武裝力量為什么如此強大。
不僅如此,曾國藩發現洋人不只是武器厲害,他們的行為方式處處體現著文化傳統和做事原則。從幾次與洋人的合作中,曾國藩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洋人的信義和行事風格。從而對西方國家的態度發生了重大轉變。
0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曾國藩對外觀念的轉變,促使他積極主動地研究外情,同時努力接觸能接觸到的西洋事物。并且這段時間里,他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路有了更進一步的深化和升級。早在創辦湘軍之初,曾國藩就重金購入洋炮,很快將長江控制在湘軍手中。
如今,他認識到不能只停留在購買武器階段,更重要的是學習研究武器背后的秘密,也就是進入學習掌握西方科學和技術的階段。為此,他和李鴻章等人還建了兵工廠,就是江南制造局。這也是國內最大造船企業之一上海江南造船廠的前身。
曾國藩一直把制造輪船與自強之道聯系起來,他致力于軍事工業,不只是為了平定天平軍這些內部敵人,重點是為了對付洋人。在他看來,軍事工業的意義,在于這是中國自強之本,是開風氣,是源頭。
03.平等待人,誠信做事
除了認識到學習西方科技的重要性,曾國藩的外交觀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形成了三個與眾不同的外交觀念。第一是對外國人要平等相待,要把外國人當人。這源于當時中國人的一個心理癥結:認為洋人是低人一等的半人半獸的生物。經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曾國藩完全改變了觀念,他認為外國人也是人,要互相尊重。
第二個與眾不同的觀念是誠信外交。也就是說,曾國藩認為在對外談判中,應該像君子一樣,重視信義。能答應的,痛快答應,否則,堅定不移地拒絕。第三就是只有通過誠信外交,才能與西方國家進行往來,從而引進技術和設備,“師夷長技以制夷”。
04.大事苦爭,小事放松
在對外交往中,曾國藩同時還提出了一個在當時很超前的觀念:不爭面子,爭里子。不爭小處,爭大處。也就是說,面子上禮儀上的事,可以讓步,但那些關系國計民生的,不能讓步。他還有句名言:大事苦爭,小事放松。意即對外關系應著眼于大局,而不應拘泥于小事。
什么是大事?事關國家主權、國家安全的事,才是大事。曾國藩非常注重對國家主權的維護。1861年,清政府購入了一支現代化艦隊。但由于英國人想要指揮艦隊,曾國藩對此堅決反對,并不惜損失重金,將英國軍艦全部退回,目的只有一個:誓死捍衛國家主權。
曾國藩不斷地打磨著誠信外交的理念,同時養成了著眼大局的思維方式。不僅如此,他還進行了大量外交實踐。欲知詳情,后續接著聊,敬請期待。
【個人成長踐行清單】
“讀傳記,省內心”。看了曾國藩的成長故事,我們又該如何踐行呢?
每日一問:日常生活中,你是個具有大局觀的人嗎?
正齊:是的。以終為始,思行合一是我的人生價值觀
踐行清單
-活在未來:對于認定正確的事情,選擇“先相信再看見”
-眼放長遠:不糾結于當下的問題,而是專注于目標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