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依舊很閑,舟山的空氣也變得很黏,因為這兩天一直下雨。這給了我不早起跑步的借口,勻出來的時間被我任性地揮霍。正巧今天在微博上看到有人推薦美劇《Better Call Saul》(中文名叫《絕命律師》或者《風騷律師》),正好下來看看。
這部美劇創劇人(creator* )就是絕命毒師的執行制作人——Vince Gilligan。蒼白的文字描述可能很難讓你有什么印象,上圖:
此劇的主演自然是,我認為的,《Breaking Bad》里一直沒有breaking bad,堅守自己底線的好人——Saul。因此,他的名字叫Saul Goodman。
也許是創作人相同的原因,這兩部劇在前兩集都用到了倒敘的手法來抓眼球。但電視劇本身不是本文的重點,電視劇中一個人物人格轉變的契機才是。這個契機就是本文的標題——末日體驗。學術氣息濃一點的稱謂叫“瀕死體驗”。
瀕死體驗(Near-death experience,NDE)是瀕臨死亡的體驗,指由某些遭受嚴重創傷或疾病但意外地獲得恢復的人,和處于潛在毀滅性境遇中預感即將死亡而又僥幸脫險的人所敘述的他們的死亡威脅時刻的主觀體驗。
簡言之,就是一個人覺得自己快死了,但又奇跡般的活了下來。《三體》的作者劉慈欣曾這樣描述到:
當你被診斷為癌癥時,世界在你的眼中會突然變成另一個樣子:天空是紅的太陽藍的;而當你最后得知這是誤診時,當天空又變成藍的太陽又變成紅的后,這也不是以前的天空和太陽了,世界和生活在你的眼中美了許多,也增加了許多內涵,這種感覺遠不是讀十年書能得到的。
一個人的末日體驗是一種很珍貴的體驗,那么全人類的末日體驗呢?如果世界經歷了這樣一次“誤診”,那全人類同樣會以一種全新的眼光看待我們的天空和太陽,更珍惜他們以前視為很平常的一切,人類世界將沿著一條更合理的軌跡運行。而能夠帶來這種末日體驗的,只有科幻小說,這也是我構思這個末日系列科幻小說(《流浪地球》等)的的初衷。
??????????????????????????????????????????????????????????????????????????? ——在2001年銀河獎大會上的講話——劉慈欣?
對于這兩部劇,巧合的是,兩個主角都在前兩集里品嘗了末日體驗。絕命毒師的老白,是這樣的:
結果老白命不該絕,槍的保險沒打開,沒自殺成??梢钥吹?,槍的扳機已經被他摁下了,他猙獰的表情已經準備好穿著內褲死在戈壁灘。但第一次制毒獲利回家后,他整個人就不一樣了:
要知道,他之前是這樣的:
《風騷律師》里的saul也差點被大毒梟tuco埋在了戈壁灘,重生以后整個人變地輕快了許多,連電視劇里的背景音樂都變了。
末日體驗的力量是如此強大,以至于她能改變你的一生。她能讓你珍惜眼前,抓住當下;能讓你明白,對你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正如喬布斯所言:
Remembering that I'll be dead so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I've ever encountered to help me make the big choices in life. Because almost everything –? all external expectations, all pride, all fear of embarrassment or failure -? these things just fall away in the face of death, leaving only what is truly? important.
但是,末日體驗又是如此的稀有,以至于“找死”也是件異常奢侈的事。因為一般找到的人,就真的死了。如果你有幸在這輩子體會一把,別哭喪著臉,微笑面對,因為你很可能是被選中的人,就像這樣:
或者像這樣:
PS:寫一篇完全沒有自己東西的文章,東粘西貼的感覺真是爽爽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