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草鞋
第三章:童年趣事
第三回:逛燈會
小時候市里的供電能力還不夠好,經常會定期不定期的停電,農村就更別提了,到了晚上總感覺外面路上黑黑的,所以每逢春節后的燈會,便是兒時的我十分中意參加的活動。
燈會是中國的傳統項目,又加上開封是座古城,因此燈會自然是一年比一年辦的好看。起初燈會里展出的燈大多是本地制作的,后來規模大了便開始從外地引進更好的燈用來展出,不過我還是覺得當初那種樸素一點的燈倒是更有感覺,現在的燈雖然很炫,但太過于花哨了。
跟如今逛燈會什么都不帶不同,以前逛燈會很多人都是自帶一盞小燈的,有紙做的,也有塑料壓制好的,不貴,關鍵是里面不用電池和燈泡照明,而是有一個支撐蠟燭的底座和釘子。那時候由于經常停電,家里都準備有許多蠟燭,從家里拿一截半長的蠟燭,按在燈籠里的釘子上就可以牢牢固定。待天色擦黑,拿火柴把蠟燭點著,兜里再帶一根備用蠟燭,一家三口就可以出門了。我特別喜歡蠟燭燈籠發出的那種影影綽綽的燈光,照在地上忽明忽暗,很有些意境。美其名曰走在父母前面給他們照路,實則蠟燭燈籠發出的亮光能照亮方圓半米也是不易。后來用一節5號電池帶動的燈泡燈籠逐漸占據了市場,因為蠟燭越來越難買到了,供電局的電發的足了,停電次數少了,家里備用的蠟燭也就沒什么用處,時間久了還會因為高溫融化掉。
到了燈會現場,回回必定是人潮洶涌,那個年代可供人們晚上集體活動的內容不多,燈會這種又便宜,平時又看不到的項目自然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加上每年就那么幾天展出,還得是晚上,所以人就比較集中。不過好在看燈都是逐個看的,每個造型前都會圍一群人,待看夠了才會轉場到下一個造型去看,所以造型之間的路上倒不十分擁擠。那時我的個子還小,為了方便我看燈,父親總是把我駝在肩上,否則以我當時的個頭,基本屬于被擋在大人屁股后面那一類里面的。
至于對燈的欣賞,對于一個屁大點的孩子來說,花花綠綠能閃光就是好看的,如果再能稍微加一點動作便是高級的很了。當年的燈會里基本沒有什么外來的造型,什么國外的卡通形象或是嗷嗷叫的恐龍在當年都還沒有流行起來,燈會中算的上大一點的造型基本都以我國傳統神話為主題,也就是神仙、仙女之類的。我記憶特別深刻的一個造型是有一年,舉辦燈會的公園利用園子里的水池,居然引進了一個在水里的造型,大致意思是七仙女洗澡的場景。可能是由于這種大膽的構思和場面以前少有人看過,再或許是那一組燈的制作水平確實很好,人物看起來栩栩如生,反正當天圍觀的人是里三層外三層,我即便坐在父親的肩膀上,也未能走近觀看,只是透過交織變換的人頭中掃到了幾眼。
再后來,雖然燈會依然年復一年的舉辦著,場面越來越大,門票也越收越貴,不過對我的吸引力卻逐漸降低下來,以至于現在若非陪父母或領著老婆孩子去,自己是萬沒有那個心思去逛燈會了。